第01章 《论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第01章 《论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1章 《论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1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其编辑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论语全 书共二十篇,五百十二章,每篇取第一章开头的词语命名。 论语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修身、学习与 教育、哲学等方面,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 政治主张政治主张 一、德治。一、德治。 “德治”思想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对待、如何管理 庶民百姓。孔子强调了把统治者的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 1孔子对为政者基本素质的要求。 (1)德行教化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 “
2、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 ”曰: “既富矣, 又何加焉?”曰: “教之。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 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 (2)诚信爱民 子贡问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 “去 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
3、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 其彻也?”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南宫适 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 (3)平和端正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 则劝。 ”来源:学科网 2孔子的“均无贫”与农民起义口号“等贵贱,均贫富”中“均”的异同。 孔子所谓的“均” :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 贫富) 。 “均无
4、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维护等级制度。 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 社会财富的纲要。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 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 思想。 3对“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理解。 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就失去了作为统治者 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4对“政” “德” “刑” “礼”的认识。 孔子的德
5、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 ,与法家的法治思想有很大不同。 “政” ,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 “德”与“刑” ,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法、途径,即“德治”与“法 治” 。 “礼” ,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是“德治”的基础。孔子所言“礼”的核心是“等级制” ,要 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中安分守纪。 “礼”从纵(上下级、长幼辈等) 、横(夫妇、兄弟、朋友等)两 方面规范、约束人们行为。 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5孔子提出“为政以德” ,该如何认识其“德治”思想? “德治”思想包含了两个层面
6、的意思: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对待、如何管理庶民, 百姓。两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强调把统治者的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 (1)在孔子看来,为政者之所以要先修身正己,是由于其地位及道德楷模的作用使然,只要统治者以 自身的德行去“示范” ,被统治者就会像草随风倒一样跟上来。 (2)孔子把富民置于“为政以德”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施行德治不能给百姓带来实惠,那就失去了 德治的意义,检验为政者修德的标准就是看国家是否兴盛,民众是否安居乐业,因为民富则国富,民安则 国安。 二、礼治。二、礼治。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主张“复礼” “为国以礼” ,孔子提出“复礼”的办法
7、是“正名” , 即每个人都要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言行,履行义务。 1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礼并不 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 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悌,就是尊尊亲 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 这样,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要讲制度、讲规则,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礼的 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 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只有“礼”没有“仁” ,社会矛盾就要激化;只
8、有“仁”没有“礼” ,上下尊卑界限就要模糊。孔子执 其两端而用其中,以求达到小康社会的和谐。 当然“礼”与“仁”也有分离的时候,管仲以“臣”的身份,僭越地摆“君”的派头,这是严重的不 知“礼” 。可是他又“六合诸侯” “一匡天下” ,达到了“仁”的水平。孔子的仁爱观,主要是看一个人对全 社会的贡献。孔子在仁的认识上是通达的。 2孔子为何要“正名”? 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当 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 。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他要用“名” (周 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 。孔子认为社
9、会的混乱是由“名” “实”混乱引起的,他认 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 也” ,解决“名”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治国指导思想的问题。 3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 “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和孔 子的原意有何不同? 孔子: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孔子认为:君臣父子的关系,不但是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 (当然,更强调臣 下和子女义务的一面) 而后世“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将君臣父子关系片面化,将君权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 讲君父的责任。这是一种极端化的主张,目的是
10、维护专制政权。 三、担当。三、担当。 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核心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 ,充分体现了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积极 人世的情怀与执着进取的精神。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 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 他对周礼的虔诚,而且也体现“在其位,谋其政” ,另方面也说明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就没 有抱多大的希望,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告反映了孔子无可 奈何的心情。 2古代隐士的处世
11、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古代隐士大都是具有很高素质又不愿为官而遁世的人,他们遵循道家出世的做人原则,与儒家入世的 原则是格格不入的,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 孔子尊重他们,推崇他们的才华与人格,但并不认同他们的选择。 3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的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孔子济世(用世)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 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4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
12、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 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 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做无谓的牺牲。 修身主张修身主张 一、仁爱一、仁爱 1孔子的“忠恕”观。 “忠”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 ,孔子自己下了定义: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忠恕”观,意味着交往首先要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仁爱和善为前提,以宽厚善良的心地 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 2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
13、” 。 同是主张“爱人” ,孔子说“仁者爱人” ,而他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 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 孟子又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 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 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3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维护天下安定,使百 姓免遭苦难。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 是只讲
14、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二、修养二、修养 1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的自我修养。 义以为质,行为有礼,态度谦逊,讲求诚信,能杀身成仁,要见利思义,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 失,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忧,不惑,不惧,乐山乐水,动静适 宜,乐生长寿,心胸广大,意志坚毅,文质兼美,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等。 2 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 “浮云” 的比喻义?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用形象的比喻表 述安贫乐道的思想。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
15、之将至云尔” ,孔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 心境。 对“浮云”的比喻义的理解: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 高不可及,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以求之;浮云轻飘,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 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3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在义利观上强调重义崇德,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三、交往三、交往 1 “周而不比”的主要表现。 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 “和而不同” ,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 当的目的,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而不是朋比为奸。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
16、“损友” ,这是交友的标 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态度伪善、夸夸其谈的人相交。交友 也应有度。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 ,也不“以人废言” 。 2儒家的交友观。 孔子的择友标准为: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 ” 选择朋友首先看重的是正直和诚信,与人为善,好恶分明,实事求是,诚实交往,适中交往(周而 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仁者爱人,虽有“泛爱众”之说,但也不是无原则的爱人,更不是爱所有的人。在孔子看来,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讲“仁” ,不仅讲“爱” ,也讲“恶
17、” 。孔子认为“为仁”是要能够放下私 心,以正确的态度去爱人和恨人。有原则的爱是“仁” ,有原则的“恶”同样是“仁” 。这一点,实为孔子 思想的精彩之处。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他说: “乡原,德之贼也。 ”意思是说“不讲是非的好好 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 ,孔子在“爱人”上,是非分明,爱憎分明。 3孔子不赞成老子的“以德报怨” 。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 性循环,无止无休。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 种人生的浪费。 “以直报怨” ,指用正直来回报怨恨,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
18、分寸,就是用你的公正、 正直、耿介、磊落,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一切。 “以直报怨”并不等同于“以怨报怨” ,所以这是不违背儒家的忠恕之道的。这其实也是中庸之道的 体现。 4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 儒家的交友之道很是恰当。首先朋友之道,贵平等独立,这是交往的前提,否则将影响各自的生活; 其次规过劝善,乃朋友职责,孔子提倡的益友就有“友直” ;再者相处之道,尤需注意分寸,过犹不及,过 头了,就会侵犯朋友的隐私而导致疏远。 教育主张教育主张 一、教学一、教学 1孔子的教育理念。 有
19、教无类,品行第一,公平公正,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启发诱导,触类旁通,教学相长,重视身教, 述而不作,学思并重、学行并重。 2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两种说法之间的矛盾之 处在于前者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后者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 从孔子的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前者。 3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学原则。 启发诱导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愤” “悱”都是内心冲动,不吐不快之状,孔子认为只会死记硬背而不会提 问的学生不值得教,要教,一定要有内心冲动,问题提出来
20、,才加以点拨、启发,让他们自己找答案。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是形容不用心思考,不开窍,好比一张桌子四个角,看了一个角,不知道其他 三个角是什么样,不能举一反三。 “因材施教” (不是孔子原话)是现代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 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 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 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它的实施需要贯彻四个方面的原则。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 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4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思想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第01章 论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01 中学 教材 国学 初中版 先秦 诸子 原卷版
文档标签
- 第14章
- 行知中学
- 2020北京初中
- 封开县江口中学
- 浅谈论语的当代作用
-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 论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 礼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 吕氏春秋-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 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 礼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 第05章 礼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 第06章 吕氏春秋-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 孟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 第02章 孟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 论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 第01章 史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34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