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呼兰河传》-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五)
《专题06 《呼兰河传》-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6 《呼兰河传》-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五)(8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专题专题 6 呼兰河传呼兰河传 萧红(1911 年 6 月 1 日1942 年 1 月 22 日)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 誉为“20 世纪 30 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 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 年,结识萧军。1933 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 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 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 、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 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 、长篇小说呼兰河
2、传等。1942 年 1 月 22 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 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 31 岁。 文本中的“呼兰河” ,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 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 20 世纪 30 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 20 世纪 10 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 呼兰河传单本的创作,于 1938 年开始于武汉,1940 年完成于香港。1941 年底,萧红病危之际要 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要回到家乡去。萧红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 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 20 世纪 20 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
3、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 普通通的生活。 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 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第一章以宏观的俯瞰视角,按照空间顺序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格 局: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将呼兰固定在了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上。第二章勾勒 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 小城人的生活空间局促、逼仄、简陋,城里除了十字街外,还有两条都是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 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 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 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
4、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 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呼兰河人虽然深受其苦,但一直没有想法用土去填平,因为这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两 条福利:一是常常抬轿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居民们可以 心安理得地吃又经济,又不算不卫生的瘟猪肉。 在呼兰河畔,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呼兰河 人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而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们却又保持着 极大的热情也许正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无知,才促使他们把最大的希望投注在对遥遥无期的来世 的关怀上。呼兰小城有非常齐全的为神鬼服务的
5、设施:几家扎彩铺、老爷庙、娘娘庙,还有龙王庙、祖师 庙、城隍庙,相应的便是异彩纷呈的不少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 娘娘庙大会,呼兰河人也就在这些信仰风俗中找到他们的一点卑微的生存的理由和乐趣。 第三、 四章是“我”童年的回忆,展现“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 第三章写“我”幼时的生活,总共九个小节,除了第三、第九两个小节外,其余七小节都是以祖父或 者祖母开 头,中断以前的言语,继续新的言说。第三章是整部小说的重彩油画的聚焦点,描绘了“我家” 的后花园。 第四章写“我”家,共五小节,除第一小节外,其余四小节的开头分别是: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 是很荒凉的/我
6、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每个小节就是一个完整的言说序列。该章节,从“我家” 的后面转到前面,以“一进大门”的正面视角为观察点,勾勒前院的整体格局,并按相应的空间顺序,逐 一点出几户人家: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学科网 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 二伯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 第五章承接第四章对租住在西南角小偏房里,以赶车为职业的老胡家的介绍而来,写老胡家小团圆媳 妇的悲惨命运。 第六章写有二伯。本章节是呼兰河传 “最像小说”的一章,它从小团圆媳妇,也就是第五章泼墨浇 成的黑洞内部开始,将笔墨集中在滑稽中透着悲悯的灰色人物有二伯身上,以极大的耐心
7、和顽强意志,筑 造了一条灰色的过渡地带。有二伯既可厌又可怜的品质,恰好和他既住在“我家” ,但又不是家庭成员的特 殊位置,构成了内在呼应。以第六章的灰色人物有二伯为缓冲和过渡,形成了一片独立而稳定的区域。 结尾处,有二伯因“绝后”而生的哭泣,顺势为全书最后一章,即第七章勾画冯歪嘴子一家焦点 是冯歪嘴子小儿子咧嘴一笑中露出的“小白牙”的命运,营造好了势所必至的运笔方向。冯歪嘴子的 两个孩子, “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 伸出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 ” “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 ” 呼兰河传到此结束。 主题思想 呼兰河传主
8、题思想:小城故事国民灵魂的挽唱 呼兰河传,叙述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的是“北中国”乡民的生 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即 20 世纪 10 年代中叶前后小镇民众的生态与心态,是一曲国民灵魂改造的挽唱。 呼兰河小城的生存环境封闭窒闷,死气沉沉,除了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跟人跑了”和有二伯提及的 “俄国毛子”这一出一进外,基本上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这样偏远闭塞的生存环境必然带来小 城物质生活的原始落后以及芸芸众生精神世界的愚昧麻木,而芸芸众生的精神麻木又反过来加剧了小城生 存空间的封闭落后。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学科!网 呼兰小镇民众生存的方方面面都是简简单单的,他们物质
9、生活是简单的,“煮一点盐豆下饭,就是一 年”,这就是农耕时期自然原始的生存状态。“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这横下一心的壮举和并不幽 默的自嘲中蕴含着贫穷落后给予他们怎样沉重的辛酸。他们的生存方式是简单的,“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 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生老病死一辈又一辈;他们的生活目的是简单的,“人活 着是为了吃饭穿衣”;他们的人生理想是简单的,五岁的孩子都说长大了“开豆腐房”;他们的人生要求 是简单的“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当然,他们也勤劳、纯朴、忍耐、善良,但如果这些品格一旦与愚 昧、麻木、野蛮、迷信、保守等精神顽症联手,那么这些品格尤其是善良就会变得相当残酷相当可怕
10、。这 种变形的善良,使他们宽容一切丑恶而拒斥一切新生事物,胡家婆婆“为了她好”竟用愚昧的三步曲:毒 打、跳大神、洗热水澡将健康的小团圆媳妇这个少年女子虐杀了;王大姑娘自己作主嫁给了冯歪嘴子,违 背了“媒妁之言”的封建传统,于是乡邻们冒着严寒去“探访”、“作论”、“作传”、大兴舆论挞伐, 结果王大姑娘在冷清的秋夜死了,善良的人们又用舌头将这个青年女子虐杀了。 该故事发生人间悲剧的深刻性在于屠戮她们的不是地主阶级,而是那些和她们处于同一阶级的“善心” 的婆婆、杨老太太、周三奶奶等人们,而这些“吃人”的奴隶却“善心”洋溢,振振有词。封建落后思想 摧残了他们的精神,扭曲了他们的灵魂。这再次证明了鲁迅先
11、生精辟的判断:“中国人历来是排着吃人的 筵席,有的吃,有的被吃,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曾被吃。”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成为封建制度的受 害者,也在无意识中成了害人者,成了“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是他们毁灭了小团圆媳妇的“美”, 是他们毁灭了王大姑娘的“爱” 。 12 岁的小团圆媳妇由于活泼开朗,婆家将她视为怪物,遵从“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的古训,进行 残酷的规训。先是毒打,接着是“跳大神”,最后是一天连续洗三次“热水澡”。那些东家的婶子、西家 的大娘等“善心”的“看客”给她撕下了衣服,浇水的浇水、按头的按头,乐此不疲地狂喊着参与并欣赏 这一壮举,小团圆媳妇真的被折磨得死去活来。那些“看客”们
12、 “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 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这来看热闹的,不下三十人,个个眼睛发亮,人人精神百倍。看吧,洗一次就昏过 去了,洗上三次,那可就不堪想象了。所以看热闹的人的心里,都满怀奥秘。”结果小团圆媳妇被活活烫 死了。“看客们”津津乐道地欣赏“呼兰河”的各种景致。“大泥坑”的种种悲喜他们绕有兴致地看;妇 女追打自己的孩子他们绕有兴致地看;跳井的、上吊的他们绕有兴致地看;卖麻花、卖豆腐的他们绕有兴 致地看;冯歪嘴子的女人和小孩他们绕有兴致地看。 总之,“看”成了这些乡民重要的生活方式和古老的娱乐方式以及传播流言绯闻的特有方式。他们不 仅麻木地看着他人的命运,而且也麻木地看着自己的
13、人生。“看客”的书写,标志着作家对封建文化的批 判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野蛮陋习上,而且挺进了国民文化心理和人格深层,提示了这些人内在生命力的枯 萎。“萧红通过看客的众生相、社会相,画出了沉睡的国民的灵魂,揭示了东北世世代代国民经历着 什么样的人生对待生命、生活、命运的态度和采取这种态度的心理基础及思维形态,在历史文化的批 判中,蕴含着改造国民灵魂的愿望。”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呼兰河传是国民灵魂的一曲挽唱。该 小说旨在批判封建主义思想对民众精神的戕害,改造国民麻木的灵魂,因为萧红早就意识到“中国人有一 种民族的病态”,那就是“病态的灵魂”,于是“想改正它”,正面揭露“封建的剥削和压迫”是反对封
14、建主义的一条有效途径。 艺术特色 叙述视角 1、儿童视角的“陌生化效果” 萧红儿童视角的使用,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儿童视角可以达到“陌生化效果”。儿童感受 世界的混沌性、单纯性往往更能接近事物的真相,看到成人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的隐秘世界,也能看到被成 人忽略或遮蔽的生活细节。 在呼兰河传中,众人都说小团圆媳妇有病,抓来公鸡,烧了开水,要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只 有“我”说:“她没有病,她好好的。”并且跟小团圆媳妇一起玩,“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她一 片碗碟,她说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她说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弹着。”小团圆 媳妇“看见我,也还偷着笑”,并且孩子气地对“我
15、”说:“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两个孩 子哪里知道“洗澡”会把命洗没了。还有,小团圆媳妇的辫子分明是她婆婆剪掉的,但是“她的婆婆说这 团圆媳妇一定是妖精。就说,睡了一夜觉就自己掉下来了。”所有人都相信婆婆所言,而“我”却说:“不 是的,是用剪刀剪的。” “我”和小团圆媳妇是儿童之间的交流,从而暴露了小团圆媳妇“没有病”和头发是婆婆“剪下来的” 真实,儿童看不到或者说预料不到事情发展的残酷和恐怖的结局,造成对成人内心世界的遮蔽,达到了“陌 生化效果”。而读者在这距离中有了思索的空间,反而使恐怖事件更加触目惊心。萧红小说儿童视角的运 用,制造出惊愕和新奇感,从而看到人间的真面目。儿童视角还可以
16、使异常沉重的悲剧有了一丝轻松,也 达到了一种陌生化。如“我”看到有二伯被父亲打倒在地上,“有二伯就这样自己躺着,躺了许多时候, 才有两个鸭子来啄食撒在有二伯身边的那些血。那两个鸭子,一个是花脖,一个是绿头顶。”有二伯挨了 打,受了气,没有地方发泄,就骂狼心狗肺的“兔羔子”,在“兔羔子,兔羔子”的骂声中,“于是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大白兔,我听见有二伯说兔羔子,我想到一个大白兔,我抱 着那大白兔,我越看越喜欢,我一笑笑醒了。”从儿童轻松、喜悦的叙述中,更加感受到有二伯 凄惨的命运。 呼兰河传中写“我”看到冯歪嘴子一家,数九寒天屋里水盆都结了冰,新生的孩子没有衣服穿, 只能盖着面袋睡觉。“我想那磨
17、房的温度在零度以下,岂不是等于露天地了吗?这真是笑话,房子和 露天地一样。我越想越可笑,也就越高兴。”儿童视角的“越想越可笑”的“陌生化”描写,更使读 者感到一种无法遏制的悲哀。学科#网 用儿童视角进入历史,感知呼兰小城,可以呈现出生活的原生态:“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 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 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 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
18、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 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 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在这里,大自然特别孩子气,“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自由自在。对祖父的描写 也是为了表现这种自由自在,祖父在萧红眼里,也是一株自然生长的植物。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 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遇到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 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 “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大自然和祖父的自然状态与折磨小团圆媳妇的杀人者和
19、“看客”形成鲜明对照。 2、成人叙述者的超然与“间离” 成人叙述者是超然视角,对呼兰河人无视生命的现状表现出一种与己无关的态度:“他们对生老病死, 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大,长大了就长大,长不大就算了。”如写卖豆芽菜的王寡妇儿 子死了的情形:“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独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虽然她从此以后就疯了,但她 到底还晓得卖豆芽菜,她仍还是静静地活着,虽然偶尔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庙台上狂哭一场, 但一哭过了之后,她还是平平静静地活着。” 染房里两个徒弟为了争一个女人而死了人:“其中一个把另一个按进染缸子给淹死了。死了的不说, 就说那活着的也下了监狱,判了无期徒刑。
20、但这也是不声不响地把事就解决了,过了三年两载,若有人提 起那件事来,差不多就像人们讲着岳飞、秦桧似的,久远得不知多少年前的事情似的。” 造纸的纸房里死了一个孩子:“再说那造纸的纸房里边,把一个私生子活活饿死。因为他是一个初生 的孩子,算不了什么。也就不说他了。”叙述人用这种淡然、超然的态度,叙述着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从而与所叙述的事件产生了一种“间离”。 3、萧红视角的嘲讽与批判 在小说的潜层,是萧红的视角,萧红的视角从两个方面体现,一个是作品中时时出现的议论,大多夹 叙夹议,是凌驾人物之上的,与小说中人物有距离;一个是涌动着的、浓烈的、按捺不住的情感,使读者 为之动容。萧红说:“我家的院
21、子是荒凉的”,“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这样悲凉。” 这是典型的萧红视角,因为儿童不会用“荒凉”、“悲凉”这样的词,超然的成人视角也不会用“荒凉”、 “悲凉”去形容情感,只有萧红视角才说出这样包含情感的话。学科¥网 萧红的视角会在作品中情不自禁地发议论,如第一章写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这泥坑子里面淹死过小 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泥坑里边。”甚至马也经常陷进去,“一年之中抬 车抬马,在这泥坑子上不知抬了多少次。”有时人也掉进去了。但是,“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若说 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这后一句话就是萧红的议论。 这样的议论在呼兰河传随处可见,
22、如写漏粉的人:“他们一边挂着粉,也是一边唱着的。等粉条 晒干了,他们一边收着粉,也是一边地唱着。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逆来 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 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他们被 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 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萧红视角的议论与成人叙述者的超然叙述是不同的,成人叙述者一般不会用“人生是苦多乐少”、 “越 鲜明,就越觉得荒凉”这样带感情的用语,这样的用语是萧红真实
23、感情的流露。 散文化的叙述结构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主要通过对呼兰城的风土与人情的叙述,展现出了一幅大泥坑、跳大神、放 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优美的画卷。第三、四章转换角度,写“我”在后花园的无虑的 童年生活和对祖父的无限依恋;第六、七章则又分别以有二伯、小团圆媳妇和磨倌冯歪嘴子为主角讲述他 们的悲惨故事。 由于该作品并不立足于给某人立传,而是给作者记忆中的呼兰城立传,所以这七章都并无标题作为内 在的逻辑联系,彼此之间独立,均可单独列章,且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除了回忆的“我”外,连贯 穿始终的人物也没有。 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叙述结构,除了淡化情节之外,也与文本中大量儿童视角的叙事
24、模式的存在有 关。儿童视角指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周遭,例如文本中对于呼兰城的各样风俗的回忆以及“我”和爷爷在 后花园的甜美生活的回忆,便是典型的儿童视角。“由于儿童对叙述者身份的承担所带来的叙述上的变化 是多方面的,文本呈现的是儿童眼里的成人的世界,他们感受的直觉性所形成的文本自然趋于碎片化。” 儿童的视角具有主观色彩浓厚、理性思维弱化的特点,而且看待事物也往往是散点透视的,逻辑性不强。 但正是这种碎片式的、逻辑性不强的儿童视角,正好无意中契合了原本就琐碎、庸常的呼兰城人的生活状 态,因此呼兰河传的结构既与生活原状相吻合,又与童年视角相契合。这种儿童意识流导致了结构松 散,情节淡化,使小说呈现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呼兰河传 专题06 呼兰河传-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五 专题 06 中学生 国学 课外读物 选粹 初中版
文档标签
- 呼兰河传
- 专题03
- 课外读物
- 爱学习自我巩固呼兰河传
- 城南旧事-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五
- 列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二
- 庄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二
- 孟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二
- 论语-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二
- 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二
- 雷雨-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五
- 呐喊-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五
- 呼兰河传-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五
- 专题05 列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二
- 专题02 朝花夕拾-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五
- 专题06 儒林外史-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四
- 专题03 呐喊-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五
- 专题05 雷雨-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五
- 专题01 城南旧事-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34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