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2月调研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
《【市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2月调研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2月调研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解析版)(1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武汉市武汉市 2019 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 理科综合试卷理科综合试卷(化学部分化学部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Li-7 B-1l C-12 O-16 A1-27 P-31 Mn-55 Fe-56 一、选择题:本题共一、选择题:本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6分共分共 7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合题目要求的。 1.用铁泥(主要成分为 Fe2O3、FeO 和少量 Fe)制备纳米 Fe3O4,流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为提高步骤的反应速
2、率,可采取搅拌、升温等措施 B. 步骤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Fe3+Fe=3Fe2+ C. 步骤中,反应完成后剩余的 H2O2无需除去 D. 步骤中,“分离”包含的操作有过滤、洗涤 【答案】C 【解析】 【分析】 铁泥(主要成分为 Fe2O3、FeO 和少量 Fe)与稀盐酸反应得到的滤液 A 溶质为氯化铁、氯化亚铁、过量的 稀盐酸,加入铁粉还原铁离子:2Fe3+Fe=3Fe2+,过滤过量的铁,滤液 B的溶质为氯化亚铁,加入氢氧化钠 溶液,生成 Fe(OH)2浑浊液,向浑浊液中加入双氧水,双氧水将 Fe(OH)2浊液氧化成浊液 D,反应完成 后需再加热一段时间除去剩余 H2O2,浊液 D
3、与滤液 B 加热搅拌发生反应制得 Fe3O4,经过滤、洗涤、干燥得 产品 Fe3O4,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搅拌、适当升高温度可提高铁泥与盐酸的反应速率,A正确; B.滤液 A的溶质为氯化铁、氯化亚铁、过量的稀盐酸,加入铁粉还原 Fe3+,即主要的离子反应为: 2Fe3+Fe=3Fe2+,B 正确; C.步骤中,浊液 C中的氢氧化亚铁被过氧化氢氧化成浊液 D,为了提高 Fe3O4的产率需要控制浊液 D 与滤 液 B 中 Fe 2+的比例,为防止滤液 B 中 Fe2+在步骤中被 H 2O2氧化,步骤中反应完成后需再加热一段时间除 去剩余 H2O2,C错误; D.步骤为浊液 D 与滤液 B
4、加热搅拌发生反应制得 Fe3O4,使 Fe3O4分离出来需经过过滤、洗涤、干燥,D正 确; 故答案选 C。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制备,涉及对工艺流程的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条件的控制选择与理解等, 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 2.利用待测样品和指定的试剂设计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待测样品 试剂 A 检验补铁剂硫酸亚铁片是否部分氧化 硫酸亚铁片的水溶液 铁氰化钾溶液 B 检验洁厕剂的主要成分是盐酸 洁厕剂 硝酸银溶液 C 检验是否患糖尿病 患者尿液 硫酸铜溶液、纯碱溶液 D 检验海带中的碘元素 海带灰浸出液 氯水淀粉溶液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
5、解析】 【详解】A.检验补铁剂硫酸亚铁片是否部分氧化,要取硫酸亚铁片的水溶液,向其中滴加 KSCN 溶液(或 亚铁氰化钾溶液) ,若变为红色(或产生蓝色沉淀) ,就证明含有 Fe3+,该补铁剂被氧化,否则未被氧化,A 错误; B.能够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可能是 HCl,也可能是 NaCl、Na2CO3、Na2SO4等物质,因此不能 证明洁厕剂的主要成分是盐酸,B错误; C.检验是否患糖尿病,要取患者尿液,向其中加入 NaOH 至溶液呈碱性,加入新制的 Cu(OH)2悬浊液(可由 硫酸铜溶液与过量 NaOH 溶液制备) ,加热煮沸,若产生砖红色沉淀,证明尿液中含有葡萄糖,C错误; D.
6、检验海带中碘元素的方法是向海带灰浸出液中加入新制氯水,发生反应:Cl2+2I -=2Cl-+I 2,I2遇淀粉溶 液变为蓝色,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元素,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 D。 3.某研究性小组为了探究石蜡油分解产物,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石蜡油是石油减压蒸馏的产物 B. 碎瓷片加快了石蜡油的分解 C.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生成了乙烯 D.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是因为发生了加成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石油在常温下分馏得煤油、柴油、重油等馏分,然后以重油为原料经减压蒸馏得到石蜡油,A正 确; B.碎瓷片作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快了石蜡油分解的
7、速率,B正确; C.能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不一定是乙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只能说明石蜡油分解生成了烯烃,C 错 误; D.石蜡油分解得到烯烃和烷烃,其中烯烃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D 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 C。 4.设 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44.8 L CHCl3中含有氯原子的数目为 6NA B. 1mol 葡萄糖(C6H12O6)分子含有的羟基数目为 5NA C. 7gLi 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为 2NA D. 0.5 mol/L NH4NO3溶液中含有的 NH4 +数目小于 0.5N A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标准状
8、况下 CHCl3是液体,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微粒数目,A错误; B.1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 5个羟基,则 1mol葡萄糖(C6H12O6)分子含有羟基数目为 5NA,B正确; C.Li是+1价的金属,7gLi的物质的量是 1mol,1molLi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为 NA,C 错误; D.只有溶液的浓度,缺少溶液体积,无法计算溶质物质的量,NH4+在溶液中发生水解,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 B。 5.环之间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称为螺环化合物。1,4-二氧杂螺2.2丙烷的结构简式为。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 1mol该有机物完全燃烧需要 4molO2 B. 该有机物与 HCOOCH=C
9、H2互为同分异构体 C. 该有机物的二氯代物有 3 种 D. 该有机物所有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化合物分子式是 C3H4O2,1mol该有机物完全燃烧需要 3molO2,A错误; B. HCOOCH=CH2分子式也是 C3H4O2,二者分子式相同,分子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B正确; C.在该物质分子中只有 2个 C 原子上分别含有 2个 H原子,一氯代物只有 1 种,其二氯代物中,两个 Cl原 子可以在同一个 C 原子上,也可以在不同的 C原子上,所以该有机物的二氯代物有 2种,C错误; D.由于分子中的 C原子为饱和 C原子,其结构与 CH4中的 C原子
10、类似,构成的是四面体结构,因此不可能 所有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D 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 B。 6.短周期主族元素 X、Y、Z、W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 Y、Z位于同一主族。X 的气态氢化物常用作制 冷剂。ZYW2能与水剧烈反应,可观察到液面上有雾生成,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该气体可使品红溶 液褪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ZY B. 原子半径:WZYX C. 把 ZY2通入石蕊试液中先变红后褪色 D. 向 ZYW2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 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X 的气态氢化物常用作制冷剂,所以 X 是 N, Y和 Z位于同一主
11、族, ZYW2能与水剧烈反应,可观察到液 面上有雾生成,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该气体可使品红溶液褪色,即有 SO2产生,所以 Y 是 O,Z 是 S,W是 Cl, ZYW2是 SOCl2,据此回答。 【详解】据上所述可知 X是 N,Y是 O,Z是 S,W是 Cl。 A.元素 Y是 O,最简单氢化物 H2O是液体,Z是 S,最简单氢化物 H2S 呈气态,由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 所以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ZWXY,B错误; C.化合物 ZY2是 SO2,该物质与水反应产生 H2SO3,H2SO3具有酸性,通入石蕊试液中只变红不褪色,C 错 误; D.化合物 ZYW2是 SOCl2,与水反应产生
12、SO2和 HCl,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 AgNO3溶液,发生反应: Ag+Cl-=AgCl,D 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 D。 【点睛】本题目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知识,本题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难度不大。 7.常温下, 向 10mL0.1 mol/L CuCl2溶液中滴加 0.1 mol/L Na2S 溶液滴加过程中-lgc(Cu2+)与 Na2S 溶液体积(V) 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Ksp(CuS)的数量级为 10 35 B. 曲线上各点的溶液均满足关系式 c(S2 -)c(Cu2+)=K sp(CuS) C. a、b、
13、c 三点中,由水电离的 c(H+)和 c(OH-)的积最小的为 b 点 D. c 点溶液中:c(Na+)c(Cl -)c(S2-)c(OH-)c(H+)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向 10mL0.1mol/LCuCl2溶液中滴加 0.1mol/L的 Na2S溶液,发生反应:Cu2+S2-=CuS,Cu2+或 S2-均会水解, 水解促进水的电离,结合图象中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和溶液中的守恒思想,计算溶度积常数。 【详解】向 10mL0.1mol/LCuCl2溶液中滴加 0.1mol/L 的 Na2S 溶液,发生反应:Cu2+S2-=CuS,Cu2+或 S2- 均会水解,水解促进水的电离,b
14、 点溶液时滴加 Na2S 溶液的体积是 10mL,此时恰好生成 CuS 沉淀,CuS 存 在 沉 淀 溶 解 平 衡 : CuS(s)Cu2+(aq)+S2-(aq) , 已 知 此 时 -lgc(Cu2+)=17.7 , 平 衡 时 c(Cu2+)=c(S2-)=10-17.7mol/L。 A.平衡时 c(Cu2+)=c(S2-)=10-17.7mol/L,则 Ksp(CuS) =c(S2-) c(Cu2+)=10-17.7mol/L 10-17.7mol/L=10-35.4mol2/L2,由 于已知 lg2=0.3,则 Ksp(CuS) =10-35.4mol2/L2=(100.3)2 1
15、0-36mol2/L2=4 10-36 mol2/L2,A 错误; B.向含有 Cu2+的溶液中加入 Na2S溶液,Cu2+与 S2-发生沉淀反应:Cu2+S2-=CuS,加入 Na2S 溶液的体积越 大,c(S2-)越大,c(Cu2+)越小,则-lgc(Cu2+)就越大,由于温度不变,所以曲线上各点的溶液均满足关系式 c(S2-) c(Cu2+)=Ksp(CuS),B正确; C. a 点 Cu2+过量、c点 S2-过量,b点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CuS 和 NaCl,a 点溶液中 Cu2+浓度远大于 b 点,c 点 溶液中 S 2-浓度远大于 b 点, Cu2+、 S2-水解促进水的电离, 根据
16、浓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 则 b 点水电离的 c (H+) 和 c(OH -)的积最小,C正确; D.C点为 Na2S、NaCl 按 1:2物质的量混合溶液,其中 CuS 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根据物料守恒及物质 的溶解性,可知 c(Na+)c(Cl-)c(S2-),S2-水解消耗水电离产生 H+,使溶液中 c(OH-)c(H+),但水电离产生的 离子浓度远小于盐电离产生的离子浓度,故 c(S2-)c(OH-),因此该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关系为: c(Na+)c(Cl-)c(S2-)c(OH-)c(H+),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 A。 【点睛】本题考查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微粒浓度大小比较的知识,
17、把握 Ksp的计算、发生的反应、溶液 的组成成分及混合比例是解答的关键,要用物料守恒、盐的水解规律及沉淀溶解平衡与曲线关系分析,侧 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 A 为解答的难点。 8.氧化二氯(C12O)是次氯酸的酸酐,用作氯化剂其部分性质如下: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常温下,C12O 是棕黄色刺激性气体。 熔点:120.6;沸点 2.0 C12O 不稳定接触一般有机物易爆炸;它易溶于水,同 时反应生成次氯酸。 实验室制备原理2Na2CO3+H2O+2Cl22NaCl +2NaHCO3+ C12O, 现用下列装置设计实验制备少量C12O, 并探究相关物质的性质。 (1)装置 A中仪器 X的
18、名称为_。 (2)若气体从左至右流动装置连接顺序是 A、_(每个装置限用一次)。 (3)装置 F中盛装试剂的名称为_。 (4)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 (5)当 D 中收集适量液态物质时停止反应,设计简单实验证明 B中残留固体中含有 NaHCO3:_。 (6)实验完成后取 E中烧杯内溶液滴加品红溶液发现溶液褪色。该课题组设计实验探究溶液褪色的原因。 序 号 0.1mol/LNaClO溶液/mL 0.1mol/LNaCl溶液/mL 0.1mol/LNaOH溶液/mL H2O/mL 品红 溶液 现象 I 5.0 0 0 5.0 3 滴 较快 褪色 II 0 5.0 a 0 3 滴 不褪 色 II
19、I 5.0 0 5.0 0 3 滴 缓慢 褪色 a=_。 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 【 答 案 】 (1). 分 液 漏 斗 (2). FBCDE (3). 饱 和 食 盐 水 (4). MnO2+4H+2Cl-Mn2+Cl2+2H2O (5). 取 B 中固体少许于试管中,加蒸馏水溶解,滴加过量 BaCl2 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再滴加 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6). 5.0 (7). 在 其他条件相同时,溶液的碱性越强,次氯酸钠溶液漂白能力越弱。 【解析】 【详解】(1)根据装置图可知装置 A 中仪器 X的名称为分液漏斗; (2)通过 A装置制取 Cl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市级联考 级联 湖北省 武汉市 2019 届高三下 学期 调研 理科 综合 化学试题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34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