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联考】闽粤赣三省十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
《【校级联考】闽粤赣三省十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级联考】闽粤赣三省十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192019 届届“三省十校三省十校”高三理综生物高三理综生物 1.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能引起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病毒,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只传染 猪和野猪。下列关于非洲猪瘟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就能培养非洲猪瘟病毒 B. 非洲猪瘟病毒的繁殖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 C.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同时感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D. 非洲猪瘟病毒和其他生物一样,也具有细胞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 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
2、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非洲猪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于活细胞中,不能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培养,A 错误;非洲 猪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繁殖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B 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非洲猪瘟不是人 畜共患病,只传染猪和野猪,说明其也不能感染植物细胞,C 错误;非洲猪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病毒的结构和繁殖特点,明确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 寄生于活细胞中。 2.下列关于人体内成熟红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可以通过无丝分裂进行增殖 B. 能产生 ATP 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C. 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形成是
3、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 在蒸馏水中,其吸水能力逐渐增强,以致于发生破裂 【答案】C 【解析】 人体内成熟红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分裂,A 错误。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其只能进行无 氧呼吸,产生 ATP 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B 错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形成是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 果,C 正确。在蒸馏水中,其吸水能力逐渐减弱,以致于发生破裂,D 错误。 3.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研究马铃薯块茎的呼吸方式时,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 B. 为使叶绿体中的色素分离开来,可以用纸层析法,含量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的快,反之则 慢 C. 观察
4、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步骤为: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D. 在研究蛋白酶专一性实验中,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底物蛋白质是否被彻底分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课本中有关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学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 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详解】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能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A错误;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 中的色素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快,反之则慢,B 错误;观察 DNA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步骤为:制片、水解
5、、冲洗、染色、观察,C正确;蛋白酶的化学本质也是蛋白质, 在研究蛋白酶专一性实验中,即使底物完全被分解,因为有蛋白酶的存在,加入双缩脲试剂也会出现紫色 反应,D错误。 【点睛】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用无水乙醇试剂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由于色素在层析液中 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也不同,所以用纸层析可以使叶绿体中不同色素在扩散过程中被分离 开来。 4.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 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 第 1 年 笫 5 年 第 10 年 第 15 年 第 20 年 物种 a 5 10
6、 2 0 0 物种 b 1 2 5 3 3 物种 c 0 1 3 8 6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第 1-10 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降低 B. 第 1-20 年内,物种 b 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 C. 第 1-5 年内,物种 a 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 第 10-15 年内,物种 a 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答案】D 【解析】 A表中只列举了 3 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错 误; B第 1-20 年内,物种 c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B错误
7、; C第 1-5 年内,物种 a 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适应环境的结果,C错误; D第 10-15 年内,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 a 获得的光照较少,因此不能适应环境而逐渐消失, D 正确 答案选 D。 5.研究人员发现口腔中味觉受体蛋白与味物质结合后结构发生变化, 这一结构变化反映给味觉细胞并传递至 大脑皮层即可产生味觉。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 味觉产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B. 味觉产生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过程 C. 口腔细胞中的特有基因决定了味觉受体蛋白的合成 D. 神经递质和激素一样只在细胞外起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信息
8、给予的形式考查反射与反射弧、酶的特性、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等 相关知识,涉及知识较多,要求考生熟悉相关内容并构建知识网络,进而分析选项作答。 【详解】食物刺激了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使其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形 成味觉,由于此过程只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的参与,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味觉形成 过程中兴奋经过了由感受器传到大脑皮层的过程,经过了突触,因此会有“电一化学一电”信号的转化过程, B正确;人体各细胞均有味觉受体蛋白基因,而不是口腔细胞特有的,C错误;激素既可以在细胞外又可以 在细胞内起作用,D错误。 【点睛】神经递质、酶、激素
9、的比较: (1)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物质,对于神经元之间的兴 奋的传递具有重要作用;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还有少量 RNA,酶既可以在细 胞内发挥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3)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产生的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 6.从某种性状全为野生型的自然果蝇中,选用一对野生型雌雄果蝇交配,后代中出现了一只突变型雄果蝇。 研究发现,突变型雄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其中一个亲本的一个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由于基因表达的异常导致突变型雄果蝇产生 B. 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
10、体上,不能判断显隐性 C. 若该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能判断显隐性 D. 突变型雄果蝇的突变基因不一定来源于母本 【答案】D 【解析】 依题意可知: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突变型雄果蝇产生,A错误;双亲都是野生型,后代中出现了一只突变型雄 果蝇,而该突变型雄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其中一个亲本的一个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说明该突变为显性突变, 因此无论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 X 染色体上,都能判断突变型为显性性状,B、C错误;若突 变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则突变型雄果蝇的突变基因一定来源于母本,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 突变型雄果蝇的突变基因既可能来源于母本,也可能来源于父本,D正确。 7
11、.雌性萤火虫尾部的提取液中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称为荧光素酶系溶液) ,该酶能利用 ATP 能量,催化 荧光素与氧气反应形成能发出特定荧光的氧化型荧光素,荧光强度与反应体系中的 ATP 量成正比,利用该 原理可测量不同萌发阶段种子样液中 ATP 的含量,实验方法如下: 步骤 1:比色杯(容器)中分别加人浓度为 110 -7 M、110-8 M、110-9 M、110-10 M、110-11M ATP 溶液 0.2ml,向各比色杯中加人 0.8ml 荧光素酶系溶液,混匀后立即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各比色杯发光强度, 实验设定的温度为 25,pH 为 7.4-7.8以坐标图形式绘出 ATP 浓度与发光强
12、度关系曲线 步骤:2:将未萌发、萌发 12 小时、萌发 24 小时的玉米胚各 10 粒,高温处理后,经研磨、提取,获得组织 样液在设定的温度与 PH 值条件下利用荧光素酶系溶液测定荧光强度,从步骤 1 所绘出的曲线中查出相应 ATP 浓度值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2)中高温处理,其目的是_,设定的温度与 pH 值应是_ (2)玉米胚组织样液中的 ATP 主要来自细胞的_(填生理过程) ,萌发 24 小时后玉米种子该过 程增强,但样液发光强度并无成正比增强,解释原因:_ 【答案】 (1). 使玉米胚中酶失活, ATP 含量不再变化 (2). 25, 7.47.8 (3). 细胞呼吸 (4)
13、. 呼吸作用产生的 ATP,转化为 ADP 并释放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 ATP、细胞呼吸相关知识和实验设计,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详解】 (1)分析题意可知,步骤(2)中高温处理,其目的是使玉米胚中酶失活,ATP 含量不再变化;该 实验目的是测量不同萌发阶段种子样液中 ATP 的含量, 自变量为不同萌发阶段种子, 因变量为 ATP 的含量, 通过荧光强度检测,温度与 pH 值为无关变量,应该与实验(1)相同,故温度为 25, PH7.47.8; (2)玉米胚组
14、织样液中的 ATP 主要来自细胞的细胞呼吸;因为呼吸作用产生的 ATP,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生成 ADP 并释放能量,故样液 ATP 含量变化不大,样液发光强度并无成正比增强。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明确实验中各种变量的对应关系,进而分析作答。 8.图 1 示光合作用部分代谢过程,图中、表示某种物质。图 2 表示在 25环境中,光照强 度对甲乙两种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 1 中可知类囊体腔中的 +通过_方式进入叶绿体基质,当+通过时可以催化_合成, 因此 B 的名称是_。 (2)据图 2 可知,在 25环境中,植物甲、乙的光补偿点(A)相等,那么将其移入 40环境
15、中培养后, 能否判断这两种植物的光补偿点的关系?_。在光照强度为 D 时,两种植物细胞间 CO2浓度均远低于 空气中 CO2浓度,其原因是_。 (3)叶绿素 b/叶绿素 a 的值可作为植物光能利用率的判断指标。经研究发现,高温可降低植物的叶绿素 b/叶绿素 a 的值,可通过_实验验证该结论,预期结果是_。 【答案】 (1). 协助扩散 (2). ATP (3). ATP 合成酶 (4). 不能 (5). 植物光合作用较强,消耗 细胞间 CO2的速率较快 (6).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7). 高温组的滤纸条上黄绿色的色素带宽度与蓝绿色 的色素带宽度的比值小于对照组的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
16、和题图可知,本题的光合作用的过程的题目,先分析题图梳理相关的生理过程,然后根据问题涉 及的具体内容分析综合进行解答。 【详解】 (1)据图分析,类囊体腔中的+进入叶绿体基质时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且需要类囊体膜蛋白协 助,方式为协助扩散;题图显示,类囊体的膜蛋白可以控制 H+进出,同时可以催化 ATP 的合成,因此 B的 名称是 ATP 合成酶; (2)据图 2 可知,在 25环境中,植物甲、乙的光补偿点(A)相等,但将其移入 40环境中培养后,因 其他因素未知,则不能判断这两种植物的光补偿点的关系;在光照强度为 D时,已经达到甲乙植物的光饱 和点,此时的植物光合作用较强,消耗细胞间 CO2的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级联考 级联 闽粤赣三省十校 2019 届高三下 学期 联考 理科 综合 生物试题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34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