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物个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章末整合 学案(含答案)
《第2章 生物个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章末整合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 生物个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章末整合 学案(含答案)(2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章末整合章末整合(二二)(教师独具教师独具) 本章网络构建 _;_;_;_;_;_。 答案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体温的平衡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神经调节与稳态 激素调节转导信号的分子机制 生长素 规律方法整合 方法一 巧解内环境示意图 典例 1 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 表示结构,表示液 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进入 A、B、C B组成体液,其中构成内环境 C尿素分子不能由进入 DB 产生的废物和 CO2先后经过和,最终被排出体外 答案 C 解析 图中分别为淋巴液、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A、B、C、D 分别为毛细淋 巴管、组织细胞、毛细血管、红细胞。组织液
2、可进入毛细淋巴管、组织细胞、毛细血管;淋 巴液、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组成体液,其中淋巴液、组织液、血浆构成内环境;尿素分 子要排出体外,能由进入,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和 CO2先排到组织液中,再进入血浆, 最终被排出体外。 方法链接 示意图的最大特点是文字图形化,即将题目中的信息蕴含在生理结构图中。解答此类题,要 认准各结构的名称及功能,然后综合分析、挖掘示意图的内涵与外延,将图形中蕴含的生物 学原理准确地用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完成“图文”转化。最后,一定要将“对图形的认 识”与所学的基础知识、原理进行印证,以判定“图文”转化的正确与否,以及各选项的 真伪。 迁移训练 1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
3、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下列对图中 所示的内环境 a、b、c、d 的名称表示正确的是( )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肌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接着进入血浆和淋巴液,在随体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 之前,药物要再次进入组织液中。 方法二 巧辨内环境稳态实现的条件 典例 2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有误的是( )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 pH 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 C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 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可以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液,以恢复血糖浓度 答案 C 解析 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维持内环境
4、 pH 的稳定,A 项正确;机体依靠肾脏排出多余代 谢废物,B 项正确;细胞有氧呼吸保证细胞能量供应,但不能实现内环境稳态,C 项错误; 机体靠肝脏维持血糖稳定,D 项正确。 方法链接 1 实现了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中组成成分或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实现。 2细胞内液中成分的增多或减少,理化性质的改变,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实现。 3通过呼吸道、肺泡腔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通过尿道、汗腺导管排出水和无机盐,虽 然通过了人体的外界环境,但都维持了内环境气体、水和无机盐含量的稳态,属于内环境稳 态的实现。 迁移训练 2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相关
5、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O2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参与 B图中的 D、E 分别是消化系统、排泄系统 C图中虚线框可代表高等动物的内环境 D所有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实现的 答案 D 解析 营养物质进入机体要经过消化系统,食物残渣的排出也要经过消化系统,B 正确;图 中虚线框中的 A 为血浆,B 为组织液、C 为淋巴液,C 正确;单细胞生物可直接与外界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D 错误。 方法三 水盐平衡调节核心内容分析 典例 3 下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 A、B、C 依次是( )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 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
6、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答案 C 解析 图中 A 为抗利尿激素, 作用在 B 肾小管、 集合管上, 促进肾小管、 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使血浆渗透压下降。C 为渴觉中枢,引起口渴感觉,主动饮水。 方法链接 1正常成年人每天随饮食进入体内的水分和排出的水分大致相等。 2水平衡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抗利尿激素是调节水平衡的主要激素,由下丘脑下部的 某些神经细胞合成,然后储存于垂体后叶,再由垂体后叶释放出来。 3 机体内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主要是血浆渗透压的升高和循环血量的减少。 当血 浆渗透压升高时,可产生渴觉和引起抗利尿激素的分
7、泌,促进水的重吸收,从而控制血浆渗 透压的稳定。 4参与水盐调节的主要器官:下丘脑水盐调节中枢,合成抗利尿激素;肾上腺分泌 醛固酮;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脏水盐主要排泄器官;皮肤水盐排泄器官。 5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醛固酮吸钠排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 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二者作用的靶器官均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迁移训练 3 水和无机盐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无机化合物, 对于维持动物或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有着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人体水盐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吃的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多 B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降低,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
8、 C在人体水盐平衡调节中,排水的途径有多条,机体主要通过调节排尿量来维持机体内环 境的水盐平衡 D少饮水,只要减少小便次数就可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答案 D 解析 人每天产生 3050 克代谢废物, 这些代谢废物必须溶解在一定的水里才能排出, 所以 每天必须饮用一定量的水,才能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少饮水,仅靠减少小便次数不能维持 体内的水盐平衡。 方法四 体温调节的易错警示 典例 4 下列关于人体体温及体温调节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人体体内的热量是在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时产生的 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在 寒冷环境中,人体加强产热主要是通过体液调节实现的 调节人体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
9、脑 正常体温是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表现之一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和骨骼肌;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加强产热是通过神经系统 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实现的,其他叙述均正确。 方法链接 1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感受冷热的中枢是大脑皮质。 2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产热可总结为:立毛 肌收缩;骨骼肌战栗;肾上腺素等分泌量增加。产热是物质氧化的结果,由于代谢强度 的不同,代谢旺盛的组织器官产热多。安静时,产热最多的是肝脏;运动时产热最多的是骨 骼肌。人体散热可总结为:皮肤散热(主要途径);呼吸散热;大小便散热。 3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对
10、冷刺激敏感的温度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 节中枢,使下丘脑产生以下活动:一是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机体代谢活动增强, 产热增加;二是经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使产热增加;三是皮肤毛细血管收 缩,散热减少。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活动促进产热代谢, 提高体温, 两者在升高体温上的作用是协同的。 迁移训练 4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人体皮肤血流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为 25 条件,则可能为 0 环境 B在时间内人体耗氧量增加 C在时间内酶的活性比时间、低 D在时间内体温的恒定是神经体
11、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寒冷环境中人体的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人体的耗氧量增加,从而增加产热; 人体内的温度是相对稳定的,酶活性不变;寒冷环境中人体体温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 维持。 方法五 激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 典例 5 如图表示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葡萄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 当血糖浓度降低时, 激素分泌量增加,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饭后半小时,图中的激素分泌增加,该激素是由图中的 A 细胞分泌的 B结扎胰岛管后导致腺泡组织变性,但胰岛不变化,结扎动物也不产生糖尿病症状 C激素和激素都作用于肝脏,其作用区别在于激素促进糖原合成,激素促进糖原 分解和非糖物
12、质转化为葡萄糖 D激素的分泌也可以作用于胰岛细胞引起激素的分泌 答案 A 解析 首先明白是胰高血糖素,是胰岛素。饭后半小时,血糖开始上升,此时血液中的 胰岛素的分泌增加, 该激素是由图中的 B 细胞分泌的; 结扎胰岛管后导致腺泡组织(外分泌部) 变性,但不会影响到胰岛细胞(内分泌部)的变化,因此不会影响到胰岛素的合成和运输,那 么结扎动物也不产生糖尿病症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可以作用于肝脏,二者共同作用调 节血糖的平衡,其作用区别在于胰岛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起到降血糖的作用,而胰高血糖 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胰岛素的分泌会抑制胰高血糖素 的分泌,而胰高血糖素的分
13、泌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方法链接 1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与靶细胞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靶细胞代谢活动发生变化。在此调 节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机体合成足量的激素,另一方面需要靶细胞上有特异性受体。 2与血糖有关的三种激素的作用机制归纳如下:(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使血糖 含量维持相对稳定;(2)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协同作用使肝糖原分解为血糖,胰高血糖素 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3)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4)胰岛素抑制胰高 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迁移训练 5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b 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
14、) A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肾上腺 B激素 a 能够促进过程,抑制过程 C激素 b 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D激素 b 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 b 的分泌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器官甲是胰腺中的胰岛,器官乙是肝脏。激素 a、b 分别是胰岛素、胰高血 糖素,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合成肝糖原。除胰高血糖素外,肾上腺素也能够 升高血糖。血糖升高后,反过来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方法六 巧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典例 6 如图表示某免疫的一个环节,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效应 T 细胞和靶细胞接触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BT 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增殖、分化形成
15、效应 T 细胞 C靶细胞裂解与效应 T 细胞内溶酶体有关 D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过程 答案 C 解析 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时有识别过程,细胞识别与糖蛋白有关;被病原体感染的细 胞的清除等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靶细胞裂解与靶细胞内溶酶体有关,溶酶体内含有多 种水解酶。 方法链接 1观察有无细胞产生的物质与抗原结合,有则为体液免疫。 2抗原经过巨噬细胞处理后,是否要经过另一种细胞的呈递,如果需要则为体液免疫。 3免疫的最后阶段中,如果清除了抗原,则为体液免疫,如果引起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则为 细胞免疫。 迁移训练 6如图为人体某免疫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关于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
16、产生抗体的是细胞 B通过过程 V 产生的“某物质”是淋巴因子 C细胞和细胞分别为巨噬细胞和 T 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 答案 D 解析 图中细胞为巨噬细胞,细胞为 T 细胞;细胞为 B 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细 胞浆细胞;通过过程 V 产生的“某物质”是抗体;细胞为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 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 方法七 巧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 典例 7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S 是感受器,M 是效应器 S 是效应器,M 是感受器 是传入神经,是传出神经 是传出神经,是传
17、入神经 兴奋的传导方向是 SM 兴奋的传导 方向是MS 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M或MS 一般情况下,M 的细胞将消耗蛋白质分解后释放的能量 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的传递要两 次通过突触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图中上有神经节,判断是传入神经,是传出神经,S 是感受器,M 是效应器, 兴奋的传导方向是 SM,因为兴奋在突触之间单向传递,所以决定了在反射 弧中也单向传递。一般情况下,M 中的细胞将消耗葡萄糖分解后释放的能量。图中有两个 突触,判断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的传递要两次通过突触。 方法链接 1根据灰质形状判断:灰质在横切面上呈“H”形,每侧灰质前部扩大,称为前角,后部狭 细,称为后角,与前角相连
18、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如图 1: 2根据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如图 2: 3根据突触结构判断:有突触小泡的为突触前膜,也可识别轴突末梢,如图: 迁移训练 7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在 S 处给予刺激,则在 E 处可测得有兴奋存在 BC 中的物质可引起 E 处兴奋的发生 C兴奋在 AB 的传导速度和在 DE 的传导速度不同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电流传导 答案 D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因此在 S 处给予刺激,E 处可测得有兴奋存在; C 中的物质是神经递质,释放后可以引起 E 处兴奋或抑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 形式传导,速度
19、快,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递质)的形式传递,速度慢。 方法八 巧解膜电位变化图示题 典例 8 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图一所示, 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 阴影表示兴奋区域。 用记录仪记录 A、B 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图二。若将记录仪的 A、B 两电极均置于 膜外,其他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 答案 C 解析 图一施加刺激时,电流传到 A,A 为正电位,B 为正电位。若将记录仪两电极均置于 膜外,施加刺激,A 为负电位,B 为正电位,电位差为负,曲线向负轴延伸;然后恢复到 A、 B 两处都是正电位,电位差为 0;电流到 B 时,A 为正电位,B 为负电位,电位差为正,然 后又恢
20、复为 0 电位差。答案为 C。 方法链接 1 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 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 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2解读:a 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 K 通道开放; b 点0 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 通道开放; bc 段动作电位,Na 通道继续开放; cd 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K 通道开放使 K外流。 de 段静息电位,Na K泵活动加强,排 Na吸 K,使膜内外离子恢复到静息电位。 3电位测量 (1)静息电位: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甲),只观 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21、(2)动作电位: 灵敏电流计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如图乙), 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 向相反的偏转。 迁移训练 8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图中箭头表示 电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 a 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 4、2、4、3、4 B在 b 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 4、3、4、2、4 C在 a、b 两点中央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 4、1、4 D在 a、b 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 4、3、4、2、4 答案 D 解析 刺激 a、b 两点中央偏左侧,a 点先兴奋,膜外变为负电位,而 b 点还处
22、于静息电位, 即 b 点膜外为正电位,因此电流表先向左偏转;当兴奋传至 a 点左侧,未到 b 点时,a、b 点 膜外均为正电位,此时电流表指针处于中间位置;当兴奋传至 b 点时,a 点为静息电位,膜 外为正电位,b 点处于兴奋状态,膜外为负电位,因此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当兴奋传至 b 点右侧,a、b 两点都为静息电位,膜外为正电位。在 a、b 两点中央刺激,a、b 两点同时处 于兴奋状态即膜外同时为负电位,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当 a、b 两点兴奋后,又同时恢复 为静息电位,即膜外同时变为正电位,此时电流表指针处于中间位置。 方法九 巧辨兴奋传导引起的电流表指针偏转 典例 9 如图甲、乙分别为
23、神经纤维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在 a、d 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 化的灵敏电流计,其中 b 为 ad 的中点,即 abbd,在不同部位给予刺激,指针偏转次数相 同的是( ) A图甲中的 b 点与图乙中的 b 点 B图甲中的 b 点与图乙中的 c 点 C图甲中的 c 点与图乙中的 b 点 D图甲中的 c 点与图乙中的 c 点 答案 C 解析 b 为 ad 的中点,故刺激图甲中的 b 点时,指针不发生偏转;刺激图甲中的 c 点时指针 偏转 2 次。由于兴奋在突触间传递速度较神经纤维上慢,故刺激图乙中的 b 点,指针将发生 2 次偏转;又由于兴奋在突触间单向传递,只能从 a 传到 d,故刺激图乙中的 c
24、 点指针偏转 1 次。 方法链接 对指针偏转情况的分析。如图所示,箭头处为刺激点,如何分析图 1、2、3 中指针的偏转次 数和方向?首先分析刺激点处的兴奋先引起电流计的哪个接头兴奋,然后对指针偏转情况做 出判断:如果两接头处同时兴奋,则指针不偏转;如果两接头处不同时兴奋,再分析哪个接 头先兴奋,电流的方向就由未兴奋的接头到兴奋的接头,指针也由未兴奋的接头偏向兴奋的 接头。 (1)图 1 中,刺激 a 点时,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第一次向左,第二次向右;刺激 c 点时,b 和 d 两点同时兴奋,所以指针不会偏转。 (2)图 2 中,刺激 c 点时,由于 d 点距离 c 点较近,所以 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2章 生物个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章末整合 学案含答案 生物 个体 内环境 稳态 整合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35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