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解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解答)(2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下列运动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人从小到大身高变化 B猎豹正在飞奔 C蜗牛正在缓慢爬行 D地壳运动使珠峰高度变化 2 (3 分)对物理量的估测,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功之一。下列物 理接近实际的是( ) A现在你所在考场温度约 45 B你所用的新 2B 铅笔长度约 180mm C你的物理课本的质量约 2kg D你步行的速度约是 10m/s 3 (3 分)沿同一条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 A、B,运动时相对同一参考点 O 的距离 s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象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甲的速度比物体乙的速度小 B物体乙的运动速度为 10m/s C物体乙在 2s 内所走
2、的路程为 20m D当 t4s 时,物体甲、乙之间的距离为 20m。 4 (3 分)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第 2 页(共 28 页) A图甲:如图所示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图乙:抽气的过程中,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图丙: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图丁:8 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5 (3 分)小美同学对冰和石蜡分别加热,并通过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成两种物 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的凝固点是 0,BC 段的物质是固液共存状态 B甲图象中的 DE 段是物质的熔化过
3、程 C乙图象是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D甲图中 AB、CD 段物质在吸热,BC、DE 段物质没有吸热 6 (3 分)下列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是汽化现象 B夏天的傍晚,草叶上的露珠是熔化形成的 C秋天,浓雾消散是汽化现象 D北方的冬天,树枝上的雾凇是凝固形成的 7 (3 分)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 第 3 页(共 28 页)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 D图(d)
4、所示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8 (3 分)小明在一只空碗中放一枚硬币,后退到某处眼睛刚好看不到它。另一位同学慢慢 往碗中倒水时, 小明在该处又看到硬币。 这种现象可以用下列哪个光路图来解释? ( ) A B C D 9 (3 分)人站在竖直放置的穿衣镜前 4m 处,若人向镜移动 1m,则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变 化及移动后人离像的距离为( ) A变大 6m B变大 5m C不变 6m D不变 8m 10 (3 分)泰安岱庙中的天贶殿是中国古代三大宫殿之一。张明站在殿前某处想拍摄一张 天贶殿的全景照片,但在他的相机取景器中只能看到天贶殿的一部分,他应该如何做, 才能拍到天贶殿的全景(
5、) A他应带着相机远离天贶殿,同时镜头后缩 B他应带着相机远离天贶殿,同时镜头前伸 C他应带着相机靠近天贶殿,同时镜头后缩 D他应带着相机靠近天贶殿,同时镜头前伸 第 4 页(共 28 页) 11 (3 分)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蜡烛、透镜、 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凸透镜的焦距是 30cm 乙图所示实验中若发现光屏上的像位置偏低,则把蜻烛的位置适当提高即可使像成在 光屏中央。 如果用不透明纸板把乙图中的透镜遮住上半部分,则在光屏上仍能看到蜡烛火焰完整 的像 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
6、像的特点相同 若蜡烛移至 60cm 刻线处,在光屏上不能成像,但在光屏位置透过透镜能看到放大的 像。 A B C D 12 (3 分)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 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下列图中的 ( ) A B C D 13 (3 分)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同学们正确使用仪器的技能是做好物理 实验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使用量筒测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该与液面最高处相平 B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可以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再读数 C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应让整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D用托盘天
7、平测量物体质量过程中,发现横梁不平衡时可调节平衡螺母 14 (3 分)如图是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 1g 的某液体的体积一温度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 第 5 页(共 28 页) 是( ) A4时,液体密度最小 B温度升高,液体密度不变 C1时液体的密度比 5时的大 D由 1升高到 10,液体密度先变大再变小 15 (3 分)学习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小明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践课题, 你认为能够完成的是( ) 测量牛奶的密度 鉴别金戒指的真伪 鉴定小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 测定一大堆大头针的数目 A B C D 二、填空题(每空二、填空题(每空 2 分,共分,共 10
8、 分)分) 16 (4 分)宋代诗人陈与义乘船出游时曾写下一首诗: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其中“云不动” 、 “云与我俱东”分别是以 、 (选填“榆堤”或“船” )为参照物。 17 (2 分)泰安东湖公园是秦城东部居民的一个重要体闲活动场所,在这里随处可以看到 美丽的风景,湖水中倒映的亭台树木是由光的 而形成的像。 18 (4 分)甲、乙两个物体,它们的密度之比是 3:1,体积之比是 2:5,甲、乙两物体质 量之比是 。如果甲截去一半,乙截去四分之一,剩下部分密度的比是 。 三、作图题(三、作图题(19 题题 3 分,分,20 题题 2 分,共
9、分,共 5 分)分) 19 (3 分)请在图中画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AB。 第 6 页(共 28 页) 20 (2 分)如图所示,请在图中作出两条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四、实验探究题(21 题题 4 分,分,22 题题 10 分,分,23 题题 10 分,共分,共 24 分)分) 21 (4 分)对物理量的准确测量是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甲所示,体温计的示数 为 ,图乙物体的长度为 cm 22 (10 分)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室提供了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 (选填“厚”或“薄” )玻 璃板进行实验。 (2
10、)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 A,拿未点燃的蜡烛 B 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应 在玻璃板的 (选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 B 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 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 。 (3)移去蜡烛 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 能” )呈现蜡烛的像。 (4)实验中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 23 (10 分)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第 7 页(共 28 页)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 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要使
11、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 )调。 (2)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 106g;再将烧杯中的 一部分酱油倒入量筒中,测出烧杯和剩余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量筒中酱油的体积 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酱油的质量为 g,酱油的密度为 kg/m3。 (3)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 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 m0。 将一个烧杯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 m1。 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 m2。 则酱油的
12、密度表达式 。 (已知水的密度为 水) 五、计算题(五、计算题(24 题题 8 分,分,25 题题 8 分,共分,共 16 分)分) 24 (8 分)小明坐在一列从苏州开往北京的动车上,看到窗外的景色十分美丽很开心。他 想利用学到的物理知识来测量动车的速度。在路上动车正要匀速通过一座大桥,已知大 桥长 1000m,小明坐在车上从上桥到离开桥,所用的时间是 20 秒 (1)动车的速度为多少? (2)已知车长 200m,动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25 (8 分)脱蜡铸造是加工饰物或复杂零件的一种方法。例如:要加工一个锡质的小狗挂 饰,它的具体做法如图所示:先用蜡制作一个小狗挂饰的模型,再以耐
13、火泥浆浇注,待 泥浆干燥后。加热使蜡模型熔化流出,制成小狗形状的模穴,最后将熔成液体的锡倒入 模穴内,待锡冷却凝固后取出。已知:小狗蜡模的质量是 2.7g,制作出的小狗挂饰的质 量是 21.84g,蜡0.9103kg/m3求: 第 8 页(共 28 页) (1)蜡模的体积是多大? (2)金属锡的密度是多大? 第 9 页(共 28 页) 2018-2019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分,共 45 分)分) 1 (3 分)下列运动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14、 ) A人从小到大身高变化 B猎豹正在飞奔 C蜗牛正在缓慢爬行 D地壳运动使珠峰高度变化 【分析】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解答】解: A、人从小到大身高变化,是生理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故 A 符合题意; B、猎豹正在飞奔,猎豹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 B 不合题意; C、蜗牛正在缓慢爬行,蜗牛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 C 不合题 意; D、地壳运动使珠峰高度变化,珠峰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 D 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机械运动概念的掌握,把握住机械运动指物体位置的变化是解 题的关键,属于基础知
15、识的考查。 2 (3 分)对物理量的估测,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功之一。下列物 理接近实际的是( ) A现在你所在考场温度约 45 B你所用的新 2B 铅笔长度约 180mm C你的物理课本的质量约 2kg D你步行的速度约是 10m/s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 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第 10 页(共 28 页) A、人体正常体温在 37左右,考场内温度一般不高于 37,更不可能达到 45,故 A 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 18cm,新 2B 铅
16、笔长度与此差 不多,在 18cm180mm 左右,故 B 符合实际; C、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 200g,物理课本的质量与此差不多,在 200g0.2kg 左右,故 C 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 4km/h4m/s1.1m/s 左右,故 D 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评】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 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3 (3 分)沿同一条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 A、B,运动时相对同一参考点 O 的距离 s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象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甲的速度比物体乙的速度小 B物体乙的运动速度
17、为 10m/s C物体乙在 2s 内所走的路程为 20m D当 t4s 时,物体甲、乙之间的距离为 20m。 【分析】 (1)根据图象分别求出甲乙的速度进行比较; (2)利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乙在 2s 内所走的路程; (3)利用速度公式并结合图象得出当 t4s 时,物体甲、乙运动的距离,然后可求物体 甲、乙之间的距离。 【解答】解: AB、由图象可知,当 s20m 时,t甲2s,t乙4s, 则 v甲10m/s,v乙5m/s, 比较可知,物体甲的速度比物体乙的速度大,故 AB 错误; 第 11 页(共 28 页) C、物体乙在 2s 内所走的路程 sv乙t5m/s2s10m,故 C 错误; D、
18、当 t4s 时,物体甲运动的距离 sv甲t10m/s4s40m, 由图象可知,当 t4s 时乙运动的距离为 20m, 则此时物体甲、乙之间的距离为 40m20m20m,故 D 正确。 故选:D。 【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 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 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4 (3 分)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甲:如图所示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图乙:抽气的过程中,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图丙: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图丁:8
19、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分析】 (1)防治噪声的途径包括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4)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解答】解: A、图甲所示是在禁鸣标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A 正确; B、图乙抽气的过程中,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 B 正确; C、图丙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 C 正确; D、图丁 8 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 不同,故 D 错误。 故选:
20、D。 第 12 页(共 28 页) 【点评】本题通过不同的物理情景考查了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 及声音的特性,属声学基础题。 5 (3 分)小美同学对冰和石蜡分别加热,并通过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成两种物 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的凝固点是 0,BC 段的物质是固液共存状态 B甲图象中的 DE 段是物质的熔化过程 C乙图象是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D甲图中 AB、CD 段物质在吸热,BC、DE 段物质没有吸热 【分析】根据有没有固定的熔点判断出晶体还是非晶体; 甲图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由图象可知:AB 段表示冰吸热升温;BC 段是冰水混
21、合物, 是冰的熔化过程;CD 段是水吸热升温;DE 段是水的沸腾过程,温度不变。 乙图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 【解答】解:由题知,对冰和石蜡分别加热,并绘制成两种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 象; (1)甲图象中,BC 段和 DE 段的温度均不变,说明该物质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则 此物质是冰;其中,AB 段表示冰吸热升温;BC 段是冰的熔化过程,熔点为 0,此过 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 段是水吸热升温;DE 段是水的沸腾过程,此过程吸热温度不 变,故 BD 错误。 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冰的熔点为 0,所以水的凝固点也为 0,故 A 正确; (2)乙图象中,物质吸热,温度逐渐上升,说
22、明该物质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此 物质是石蜡,故 C 错误。 故选:A。 【点评】该题把晶体的熔化和沸腾图象放到一个坐标系中,考查了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 息的能力,考查的很全面。 第 13 页(共 28 页) 6 (3 分)下列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是汽化现象 B夏天的傍晚,草叶上的露珠是熔化形成的 C秋天,浓雾消散是汽化现象 D北方的冬天,树枝上的雾凇是凝固形成的 【分析】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 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 态叫液化,由液态变
23、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春天,冰雪消融是属于熔化现象,故 A 错误; B、夏天,夏天的傍晚,草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化形成的,故 B 错误; C、秋天,大雾消散是小水滴汽化后,形成水蒸气散在空气中,是汽化现象,故 C 正确; D、北方的冬天,树枝上的雾凇是凝华形成的,故 D 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物态变化知识也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 需要掌握。 7 (3 分)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b)中木工
24、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 D图(d)所示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分析】A、光发生反射时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很多,观察木板是 否平整,就是其中一例。 C、海市蜃楼景象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第 14 页(共 28 页) D、不同的色光折射时,偏折的角度不同,红光偏折的角度最小,紫光偏折的角度最大。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从顶点到底边的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解答】解:A、光反射时都遵循
25、光的反射定律,所以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 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A 正确 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B 正确 C、海市蜃楼景象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所以 C 错。 D、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从顶点到底边的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选 项 D 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学的有关基础知识,解决本题关键是掌握好光学的基础知识。 8 (3 分)小明在一只空碗中放一枚硬币,后退到某处眼睛刚好看不到它。另一位同学慢慢 往碗中倒水时, 小明在该处又看到硬币。 这种现象可以用下列哪个光路图来解释? ( ) A B C D
26、【分析】 (1)当我们用眼睛看水中物体时,是物体所反射的光进入到了我们的眼睛,才 看清物体; (2) 光的折射定律是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 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光从水或者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 【解答】解:当我们用眼睛看到水中的硬币,是因为硬币反射的光进入到了我们的眼睛 的缘故;根据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 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且光线是从硬币上发出的,故 B 图正确。 故选:B。 第 15 页(共 28 页) 【点评】本题来源于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要求能够判断出折射现象,并且会根据折射定 律判断光路
27、是否正确,重点考查学生知识应用与实践的能力。 9 (3 分)人站在竖直放置的穿衣镜前 4m 处,若人向镜移动 1m,则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变 化及移动后人离像的距离为( ) A变大 6m B变大 5m C不变 6m D不变 8m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和像的大小相等、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物 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来解答此题。 【解答】解: (1)人站在穿衣镜前 4m 处,镜子里的像距镜面也是 4m,若人向镜子靠近 1 米,此时 人到镜面的距离是 4m1m3m,物像等距,此时像到镜面的距离也是 3m,人与镜中的 像距离为 3m+3m6m。 (2)镜中的像始终与物体等大,
28、因此不管靠近镜面还是远离镜面,镜中的像不变。 故选:C。 【点评】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与物对 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 (2)视觉感觉像的大小在变化,事实上并没有变。 10 (3 分)泰安岱庙中的天贶殿是中国古代三大宫殿之一。张明站在殿前某处想拍摄一张 天贶殿的全景照片,但在他的相机取景器中只能看到天贶殿的一部分,他应该如何做, 才能拍到天贶殿的全景( ) A他应带着相机远离天贶殿,同时镜头后缩 B他应带着相机远离天贶殿,同时镜头前伸 C他应带着相机靠近天贶殿,同时镜头后缩 D他应带着相机靠近天贶殿,同时镜头前伸 【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化
29、,像距也变化,像的大小也跟着变化,具体规律为: “物近像远像变大” 。 【解答】解: 凸透镜成实像时, “物近像远像变大” , “物远像近像变小” ; 张明站在殿前某处想拍摄一张天贶殿的全景照片,但在他的相机取景器中只能看到天贶 殿的一部分,说明成的像较大,必须使像变小,必须减小像距,增大物距,即调整照相 机到天贶殿的距离变远一些,同时调整暗箱到镜头的距离变短,镜头后缩。 第 16 页(共 28 页) 故选:A。 【点评】 凸透镜成实像时, 满足 “物近像远像变大” ; 成虚像时, 满足 “物近像近像变小” 。 11 (3 分)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蜡烛
30、、透镜、 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凸透镜的焦距是 30cm 乙图所示实验中若发现光屏上的像位置偏低,则把蜻烛的位置适当提高即可使像成在 光屏中央。 如果用不透明纸板把乙图中的透镜遮住上半部分,则在光屏上仍能看到蜡烛火焰完整 的像 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若蜡烛移至 60cm 刻线处,在光屏上不能成像,但在光屏位置透过透镜能看到放大的 像。 A B C D 【分析】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然后可知其焦距; (2)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 根据图中表示的焦距与物距,利用凸
31、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确定成像的性质。 (3)物体由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 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所以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 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4) (5)当 2fu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 (6)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此时物像同侧。 【解答】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汇聚于点 F,点 F 即为此透镜的 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则透镜的焦距为 30cm20cm10cm,故 错误; 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蜡烛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因此,若发现光屏
32、第 17 页(共 28 页) 上的像位置偏低,则把蜻烛的位置适当降低即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故错误; 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 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正确。 图乙中,物距 u15cm,像距 v30cm,像距大于物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 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幻灯机或投影仪;故正确, 错误; 若蜡烛移至 60cm 刻线处,此时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 但在光屏位置透过透镜能看到放大的像,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测量焦距的方法和凸透镜的
33、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物 距变小,那么像距变大,像的大小也变大,凸透镜成虚像时,如果物距变小,那么像距 变小,像的大小也变小。 12 (3 分)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 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下列图中的 ( ) A B C D 【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然 后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 【解答】解:激光矫正近视,是对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进行手术,使其变薄,相当 于一个凹透镜,使其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弱,使成的像后移,直到移到视网膜上。 图 A 角膜的中间和边缘一
34、样厚,图 B 中间薄边缘厚,符合凹透镜的特点,图 C 中间厚, 边缘薄,属于凸透镜,不符合题意,图 D 是多块凹透镜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近视眼是长期用眼不卫生,包括用眼姿势不正确、长时间看书不注意休息、在 强光下或弱光下看书等,造成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的办法主要是带凹透镜做成的 眼镜或进行必要的手术。 13 (3 分)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同学们正确使用仪器的技能是做好物理 第 18 页(共 28 页) 实验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使用量筒测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该与液面最高处相平 B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可以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再读数 C用刻度尺
35、测量长度,应让整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D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过程中,发现横梁不平衡时可调节平衡螺母 【分析】 (1)使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时,视线应与水的凹液面保持相平; (2)常用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3)使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被测物体的一端不一定要对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 (4)天平的横梁不平衡有两种情况:在称量物体的质量之前,要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 横梁平衡;在称量物体的过程中,要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来使天平的横梁平衡。 【解答】解:A、使用量筒测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凹液面底部相平,故 A 错误; B、使用液体温度计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故 B
36、错误; C、使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物体的一端不一定要对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可以让整 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故 C 正确; D、称量物体质量时,若天平横梁不平衡,要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来使天平的横梁平衡, 不能调节平衡螺母,故 D 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量筒、温度计、刻度尺、天平这四个测量仪器的使用要求,熟悉每 一种实验器材的使用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4 (3 分)如图是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 1g 的某液体的体积一温度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 是( ) A4时,液体密度最小 B温度升高,液体密度不变 第 19 页(共 28 页) C1时液体的密度比 5时的大 D由 1升高
37、到 10,液体密度先变大再变小 【分析】根据图象分析每一段体积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然后利用密度公式即可判断其密 度的变化。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液体在 4时,体积最小,而质量不变,根据 可知, 液体密度是最大的,故 A 错误; B、 由图象可知, 在 04范围内, 温度升高, 体积减小, 其密度增大, 当温度高于 4 时,温度升高,体积增大,密度减小,故 B 错误; C、由图象可知,1时液体的体积比 5时的大,而质量不变,所以 1时液体的密度比 5时的小,故 C 错误; D、由图象可知,由 1升高到 10,液体体积先变小后变大,质量不变,所以液体密度 先变大再变小,故 D 正确。 故选:
38、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能从图象中找出有用的信息,熟练应用密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难度不大。 15 (3 分)学习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小明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践课题, 你认为能够完成的是( ) 测量牛奶的密度 鉴别金戒指的真伪 鉴定小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 测定一大堆大头针的数目 A B C D 【分析】天平用来测质量,量筒和水可测固体的体积,还可用量筒天平得到相同质量的 液体。 分析每一个实验需要的器材,看天平、量筒、水能完成哪些实验。 【解答】解: 测量牛奶的密度:需要用天平测量牛奶质量,用量筒测量牛奶的体积,用密度公式求 出密度,可以完成。 第 20
39、 页(共 28 页) 用天平测量戒指的质量,用量筒和水测量戒指的体积,用密度公式求出密度,可以鉴 别金戒指的真伪,可以完成。 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用天平测量铜球的质量,用量筒和水测量体积,用密 度公式求出密度,然后和铜的密度比较,可以完成实验。 取一小段铜导线,可以测它的质量、体积,算出它的密度,但无法测铜导线的直径、 总质量,就无法得出它的长度,不能完成实验。 用天平称出一堆大头针的数目: 先用天平测量 50 个大头针的质量, 求出一个大头针的 质量,再用天平测量一堆大头针的总质量,求出一堆大头针的数量,可以完成。 综上分析,可以完成的探究有:。 故选:B。 【点评】本题用天平、量筒
40、、水做多个实验,难度较大,学生可能做出一个、两个,做 全做对要求有较高的能力,学生能大胆去做就是最好的收获。 二、填空题(每空二、填空题(每空 2 分,共分,共 10 分)分) 16 (4 分)宋代诗人陈与义乘船出游时曾写下一首诗: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其中“云不动” 、 “云与我俱东”分别是以 船 、 榆堤 (选填“榆堤”或“船” )为参照物。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 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 (1)从“不知云与我俱东”可
41、知,相对于地面来说,诗人与云都是向东运动的,也就是 说,二者的运动状态相同,相对静止。所以诗人以船为参照物看云时,会认为“卧看满 天云不动”的效果; (2)在本题中船是向东高速行驶,而“卧看满天云不动”是指“云与我”保持相对静止, 即“云与我”以相同的速度相对于地球向东运动。所以“云与我俱东”是以“榆堤”或 运动的“飞花”为参照物的。 故答案为:船;榆堤。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 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所以说运动和静止都具有相对性。 17 (2
42、分)泰安东湖公园是秦城东部居民的一个重要体闲活动场所,在这里随处可以看到 第 21 页(共 28 页) 美丽的风景,湖水中倒映的亭台树木是由光的 反射 而形成的像。 【分析】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而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 的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解: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而湖水中倒映出了亭台树木,是亭台树木 在湖水中的成的像,因此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故答案为:反射。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反射现象的掌握情况,并且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18 (4 分)甲、乙两个物体,它们的密度之比是 3:1,体积之比是 2:5,甲、乙两物体质 量之比是 6:5 。如果甲截去
43、一半,乙截去四分之一,剩下部分密度的比是 3:1 。 【分析】 (1)知道两物体的密度之比、体积之比,利用密度公式求物体的质量之比; (2)密度是物体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但是,密度跟物体本身 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解答】解: (1) mv 甲、乙两个物体,它们的密度之比是 3:1,体积之比是 2:5, 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是。 (2)密度是物体的一种特性,其大小跟物体本身的体积和质量无关,剩余甲、乙物体的 密度之比仍为 3:1。 故答案为:6:5;3:1。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简单应用,已知质量 m、体积 V、密度 三个量中的任 意两个,灵活选用公式,推导时要防止
44、因颠倒而出错。 三、作图题(三、作图题(19 题题 3 分,分,20 题题 2 分,共分,共 5 分)分) 19 (3 分)请在图中画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AB。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 A、B 端点 AB 的像点 A、B,连接 A、B即为物体 A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解答】解:先作出端点 A、B 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 A、B,用虚线连接 A、B 第 22 页(共 28 页) 即为物体 AB 的像,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如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在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时, 注意先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就能得到
45、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一定要掌 握这种技巧。 20 (2 分)如图所示,请在图中作出两条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 【分析】在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 图。 【解答】解: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 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点评】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 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 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四、实验探究题(四、实验探究题(21 题题 4 分,分,22 题题 10
46、 分,分,23 题题 10 分,共分,共 24 分)分) 21 (4 分)对物理量的准确测量是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甲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 38.2 ,图乙物体的长度为 2.13 cm 第 23 页(共 28 页) 【分析】 (1)使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时,首先要明确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 视线与液柱最末端所对刻线相垂直; (2)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 0 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 0 开始,要 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 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 (1)由图知,在体温计上,1之间有 10 个小格,一个
47、小格代表 0.1,即此体温计的 分度值为 0.1;此时体温计的示数为 38.2; (2)由图可知,刻度尺上 1cm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cm 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 物体左侧所对刻度值为 3.00cm,右侧所对刻度值为 5.13cm,则物体的长度为 L5.13cm 3.00cm2.13cm。 故答案为:38.2;2.13。 【点评】此题考查了刻度尺、温度计的读数,是基本技能的考查,难度不大,属于基础 题。 22 (10 分)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室提供了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 薄 (选填“厚”或“薄” )玻 璃板进行实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 A,拿未点燃的蜡烛 B 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应 在玻璃板的 前侧 (选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 B 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 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等效替代法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 替代法” ) 。 (3)移去蜡烛 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 能” )呈现蜡烛的像。 (4) 实验中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实验, 这样做的目的是 多次操作, 消除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 。 第 24 页(共 28 页) 【分析】 (1)从厚玻璃板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38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