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节选) 学案(含答案)
《我与地坛(节选)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与地坛(节选) 学案(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文本文本 1 我与地坛我与地坛(节选节选) 史铁生 核心素养目标 1.思维:(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结构与主题;(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2.审美:赏析景物描写,品味其艺术手法。 任务情境: 当我们为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而惊叹的时候, 当我们为刘伟“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而感动的时 候,我们是否能够想起还有那么一个人曾从容不迫地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的著名散文 我与地坛 。 下面是本文的结构思维导图,读完课文后,将处的内容填写完整。 答案 人
2、与人 生机 残废自伤 希望 微任务活动一 深入文本,把握情感 1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话有什么区 别?为何要强调这种区别?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答:_ 答案 (1)“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2)前二十年,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20 岁时突至的疾病使作者的人生 道路急转直下,作者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对生 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 作者精神的家
3、园,灵魂栖息的所在。作者这样写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他的心路历程。 2 文章第 4 段的开头写道: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识中进了这园子, 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 作者为什么如此依恋、痴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呢? 答:_ 答案 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 可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却冷落如一片野地,由盛到衰;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 20 岁忽然残废了双腿,由健全到残缺。相同的命运轨迹,令他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 惺相惜之感。在这个失魂落魄的人眼里,其他一切地方的繁华与热闹都与他无关。只有在地 坛沧桑、宁静的怀抱里,他那颗颓废绝望的心才能找到
4、心灵的抚慰。地坛,给了他母爱般的 慰藉。 3阅读第 5 段的景物描写,看看它们有何特点,给作者以怎样的生命启示。 景物特点 生命启示 (1)蜂儿: (2)蚂蚁: (3)瓢虫: (4)蝉蜕: (5)露水: 答案 景物特点 生命启示 (1)蜂儿:“稳稳地” 生活得优雅、淡定、从容 (2)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转身”“疾行” 生活得快乐、悠闲、自在; 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 (3)瓢虫:先是“爬”,接着是“祈祷”, 最后是“升空” 按自己的方式,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无拘无 束,自由,靠自己的力量行动来改变自己的 生活轨迹 (4)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要获得重生、新生,需要耐
5、得住寂寞,必须 像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 (5)露水:“摔开万道金光” 虽微小、 短暂, 但即使面临死亡也精彩度过, 而不是消极等死 4怎样理解“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答:_ 答案 这是作者在地坛经过漫长的思考而得出的关于死的认识: “死”不再令人恐惧, “死” 与其说是生命的结束,倒不如说成是一个漫长的节日。因此,可以安然于生命的逆转与命运 的安排,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 5在作者的心目中,“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答:_ 答案 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 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6体会
6、下面语句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 有过母亲的脚印。 答:_ 答案 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的每一寸进步都凝聚着 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 知不觉它就埋入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 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 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 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充分传达出“我”的懂得
7、与后悔。 微任务活动二 品味语言,赏析手法 7“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 工作,找不到 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 了, 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连用三个 “找不到”有何表达效果? 答:_ 答案 反复手法,连用三个“找不到”,强调作者生命突然被逸出轨道的不知所措和迷茫。 8“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 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请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几句的语句特点、表达效果。 答:_ 答案 (1)动词本身含有一种力度,作者把“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这些 谓语动词提前,更强化了
8、一种动作,更有了力度。同时,四个一起连用构成排比,就能很好 地表达对于地坛来说“时间的无情与自然风雨的力量”。 (2)这几句与上文“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句子结构是一致的。这里作者 没有表述为“我的双腿忽地残废了”,而是说“我忽地残废了双腿”,而紧接着写它剥蚀了 什么淡褪了什么,句型上就构成了一种呼应关系。同时也让残缺不全的“我”和残败不堪的 地坛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而前面所谓的“宿命”,作者见到地坛后的“惺惺相惜”通过这 种表达也就有了着落。 9“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试对这句话 的丰富内涵加以赏析。 答:_ 答案 作者残疾之后,地
9、坛公园是他较长时间活动的场所,是这一独特“沉静”的环境,使 他活过来,使他感悟到人生的艰难,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和超越。这种环境“弥漫”着沉静 的“光芒”,是培养他飞跃超越的土壤。他感受到了“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更看到了自 己残疾的“身影”。可见,这句话将环境、时间和个人的遭遇紧紧联在一起,揭示了时间的 无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 10在第一部分第 7 段中,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连用了六个“譬如”,用五个分号隔开,为什 么要写这些意象(或者说这些意象有何共同之处)?前后顺序是怎样的?这样有什么样的表达 效果? 答:_ 答案 六个“譬如”句中所选意象
10、都表现了生活中种种不屈服于命运, 充满生命活力、 恒久、 坦然的生命存在。这段文字从“不屈”到“活力”,再到“恒久”,最后是“坦然”。用六 个“譬如”领起,把丰富的生活场景和细节组织起来,给人一种绵绵不绝的感性冲击,启发 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 11“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 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 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试分析“不幸”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答:_ 答案 这句话先说自己“不幸”,后说母亲“不幸”。前者是说肢体的残疾,后者是说心灵的 苦难。它将两个人两种不同的不幸联在一起,以自己的不幸来衬托母亲的更不幸,既表现了母 亲对儿子不幸的无奈和痛苦,更突出了作者对母亲痛苦
11、心理的感受,是对母亲深沉的爱,是对 母亲深切的理解,以此来揭示母子之间各以对方为重的纯真感人的深情厚谊,极具震撼力。 文中“我与地坛”和“我与母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但“地坛”与“母亲”颇有相通 之处,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答:_ 答案 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 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 考,母亲在作者生命中的重要性。更主要的是体现出母亲与地坛已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 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胸怀静静地接纳包容了曾经痛不欲生的“我”;历尽苦难的母亲以 聪慧坚忍的关爱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
12、措的“我”。地坛像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荡涤着 “我”的灵魂;母亲是一个聪慧而坚忍的女子,指引着“我”的人生。没有地坛“我”不知 道该不该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 的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坛是曾经的母亲,母亲过世后融入地坛,母亲是现在的 地坛。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因作者对生 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 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地坛的沧桑 睿智、宽容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人作者的母亲,不断包容、理解、
13、支持着作者。 助读材料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现代作家。21 岁时双腿瘫痪,后来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 症,一直靠做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易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 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 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 队的故事 夏日的玫瑰 合欢树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奶奶的星星曾获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14、奖。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02 年,史铁生获得华语文学 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史铁生的创作比 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 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2)史铁生的生命感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 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 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 我与地坛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
15、都是一样, 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 特殊。病隙碎笔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从不屈获得骄傲,从 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创造意义。日常生命观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 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我与地坛 人不是苟死苟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 为骄傲的。病隙碎笔 (3)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02 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
16、一起,在 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 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 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 2002 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 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 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 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 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 遇的警醒和关
17、怀。 2背景展示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作“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 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 建筑群。每年夏至,皇帝会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1925 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 年改称“平民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到毁弃及疏于 管理,园址荒芜。史铁生在那金子般的 21 岁时,突然失去了双腿,我们能充分理解他极端痛 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 在这园子里。”地坛的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个小
18、时专心致 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他获得了 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3名家评我与地坛 (1)我以为 1991 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一篇我与地坛 ,也完全可以说是丰年。韩少功 (2) 我与地坛 像是与整个人类精神的对话与探寻, 字字句句昭示“生命偶然, 但不能轻视” 主题,那些同期作品也揭示了“人生是一个经受磨难的过程”。史铁生曾经自嘲“被种在床 上”,这句话中充满了磨难和自我调侃,“几十年病痛对他的折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和承 受力,这种磨难早已融合进他的思想和灵魂”。曹文轩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字词知识 (1)坍圮 (tn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与地坛节选 学案含答案 节选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40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