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 学案(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文本文本 9 六国论六国论 苏 洵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含义,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 句式等文言知识。2.思维:分析论证结构和论证特色。 任务情境: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徵去世后,感慨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 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 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的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 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
2、1 段)六国破灭,非兵 (兵器)不利,战不善 (好),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原 因)也。 (第 2 段)或 (不定代词,有人)曰:六国互丧,率 (都,皆)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 (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失强援,不能独完 (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请概括第 1、2 段段意: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分层说出赂秦必亡的道理。 (第 3 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它的实 际数目)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 (本 来)不在战矣。思厥 (其)先祖父 (祖辈与父辈),暴霜露,
3、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 甚惜,举 (拿)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同“餍”,满足),奉之弥 (更加)繁,侵之 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 (灭亡), 理固宜然 (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请概括段意:论述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 4 段)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 (结交,亲附)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 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 用
4、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 (才)速 (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 者再 (两次),李牧连却 (使退却)之。洎 (及,等到)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几乎)尽之际,可谓智力 (智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 (以前)使 (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理,当 (同“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请概括段意:论述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 5 段)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名词用作动词,礼待)天下之奇 才, 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
5、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胁迫, 挟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 (治理国家的人)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请概括段意: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作者的主张,申明作者的政见。 (第 6 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 (如果)以天下 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事,成例),是又在六国下 (指在六国之后)矣。 请概括段意:讽谏北宋王朝,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点明文章的主题。 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答案 子孙弃之易 齐附于秦而灭 燕用荆轲而亡 微任务活动一 语言积累与探究 1
6、苏洵的文章往往“因事而发,即景生情”,大多充满情感。阅读下面的句子,体会“矣” 字的语气和情感。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_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_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_ (4)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_ 答案 (1)肯定语气,对人们“错误”观点的批判。(2)嘲讽语气,对投降派“赂秦”后果的愤 恨之情。(3)悲愤语气,未战先败,简直是一种耻辱。(4)无奈语气,六国不能团结应对秦国, 独木难成林,齐国也不得不走向灭亡。 2下面是一位同学阅读苏洵的六国论后的感悟,修改其中对课文理解有误的内容。 秦强而六国弱,人们便习惯于同情六国,这是民间朴素的情感
7、,但不一定符合历史发展 的必然。单就六国灭亡的原因而论,苏老泉认为问题出在贿赂秦国,没有贿赂的国家也被逼 着贿赂,因为它们失去了强大的后援,不能独自保全。这只是从单一角度出发,属于片面的 深刻。文中诸多“煽情”的文字,令读者深陷其中而失去全面理智的判断。诸如:想想出身 于突厥的先辈们,他们把霜露曝晒,将荆棘斩断,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们却毫不顾惜地送 给别国;连用“呜呼”“悲夫”,发出为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累的威势打劫的呼喊以我 之见,苏洵六国论是一篇至情文,难称至理篇。 答:_ 答案 以下三句理解有误:“不赂者以赂者丧”,应为: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失去强 大的援助而灭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8、斩荆棘”,应为:想想他们的祖先,冒着霜露, 披荆斩棘。“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应为: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让自己为别 人的一贯暴力所挟持啊。 3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译文:_ 答案 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烧不完,火就不会灭。(得分点:以、犹、 薪,句意对)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译文:_ 答案 既然如此, 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 贪暴的秦国的欲望又不会满足。 (得分点: 然则、 厌, 句意对)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文:_ 答案 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得分点:
9、以、始、 速,句意对) 微任务活动二 分析论证结构和论证特色 4作者是怎样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有什么特色? 答:_ 答案 (1)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 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2)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 反(第二个分论点)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 的,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 5第 3 段是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的?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_ 答案 (1)首先, 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 接受韩、 魏、 楚献地的情况: “小则获邑, 大则得城。 ” 然后,
10、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多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 要多百倍, 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 接着, 具体地、 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 的境地的:“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最后,写“奉之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秦 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了结论,揭示了“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 (2)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6第 3 段论证了第一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围绕着这个论点,作者是如何结 合史实展开论述的? 答:_ 答案 对于贿赂的韩、魏、楚三个国家,作者分三层进行论证:第一层(秦以攻取之外固 不在战矣),以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实
11、由于“赂”而造成的得失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而 造成的得失,以割地赂秦的事实说明赂秦之害,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 战矣”的结论;第二层(思厥先祖父理固宜然),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国 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第三层(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 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7“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几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答:_ 答案 “犹”“苟”“又”三字相呼应, 语气贯穿全段, “犹”强调“不赂而胜之”的可能; “苟”“又”强调赂而破亡的不幸和难堪。作者含蓄
12、地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不赂而战”和 “战而胜之”的决心,批评当朝统治者对外方针的错误。掌握分寸,以论前朝谈未然之事, 阐明了自己的主张。 8本文在思想上独树一帜,在写法上又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_ 答案 (1)注意气势的营造,追求一气呵成、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气势。如文章开头,直截 了当地提出论点,容不得旁人反驳。第 2 段,设问呈疑,代读者提出疑问,接着径自作出回 答,对论点作了补充,从而把论述向前推进一步。 (2)作者除了运用对比、类比、比喻论证的方法外,还使用了形象描述的方法。如写先人创业 的艰难过程, 用“暴霜露, 斩荆棘”写基业得来不易; “以有尺寸之地”, 运用夸张的手法, 极言其所
13、得甚微。对于“割城”“赂秦”的具体方式,用“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了 “赂秦”的频繁;用“五城”“十城”,以层递的方式揭示了“赂秦”的力度越来越大。而 “赂秦”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 实在是损失巨大, 收效甚微。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描述形象。 (3)注意语言的锤炼。如写假如六国并力西向,秦人势必陷于困境,用了“食之不得下咽”, 表现出秦人极端紧张的心态,含蓄生动,还带点幽默的味道。再如“封天下之谋臣”与“礼 天下之奇才”是对偶,又是互文,作者两边各举一例,封则举“谋臣”,礼则举“奇才”, 使得文章语言高度凝练。 有人说,前四段已将论点阐述得很透彻了,后两段完全可
14、以删掉或者简化,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_ 答案 (示例)不同意。 作者写作此文时, 北宋王朝对强敌辽、 西夏奉行以贿赂来苟安的政策, 苏洵对此极为不满,深感忧虑。文章的写作意图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是借古论今,指出宋 朝国策之误,给宋朝统治者敲响警钟。开头从论古入,结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 实际上是借古论今,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加深了文章的立意,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助读材料 1走近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 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眉山三苏祠有副楹联对他们父子 作了高度评价:一门父子三
15、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权书 。嘉祐,宋仁宗的年号。 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 和历史的。这篇是权书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这是一篇史论文,主要论述了六国 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但论古是为了讽今,所以作者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 批评宋朝贿赂契丹、西夏的不当。 2秦灭六国之战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朝统一之战,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其他六个 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公元前 238 年, 秦王嬴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 开始亲政。 秦王嬴政在李斯、 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
16、燕 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从公元前 230 年攻打韩国到前 221 年灭掉齐国, 共计 10 年的时间, 秦王嬴政先后按顺序消灭 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 500 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3背景展示 宋朝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 人权均归中央, 将帅不得专兵, 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 将官经常轮换, 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的现象,但是 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自宋朝开国到苏洵去
17、世,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 60 余战,败多胜 少。军事上的无作为,带来政治、外交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苏洵正是针对 这样的现实撰写此文的。 4名家评六国论 (1)“谓此悲六国乎?非也。刘六符来求地,岁币顿增,五城十城之割,如水就下,直易易 耳。借古伤今,淋漓深痛,文钞谓忽人正论,犹花似雾中看也。”“此篇当与几策 审敌 参看。”储欣 (2)赂字篇眼, 紧粘后祸, 为鉴警时也。 若就六国言六国, 不如次公中肯, 而警时则此较激切。 以地赂,以金增赂,所赂不同而情势同,读之魄动。浦起龙 (3)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朱川 (4)观诸侯之割地赂秦,非谋
18、诎智昏,出一不得已也,即不割亦未必不亡。老泉持论,不为无 见。末数语,阴指契丹,特借题发挥耳。林纾 (5)以赂秦作主,而又补出不赂者以赂若丧,是非利害,了然如指诸掌。至其气雄笔健,段落 紧密,尤自出人头地。篇末一结,若预烛南宋之主和,而深为寄慨,识更远到。唐德宜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字词句知识 1通假字 句子 通假字 暴 霜露 同“曝”,暴露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同“毋”,不要 当 与秦相较 同“倘”,如果 暴秦之欲无厌 同“餍”,满足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其实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 百倍 古义:它的实际数目。 今义: 副词,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
19、文, 多含转折意)。 祖父 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与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至于 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 于“以致”“以至于”。 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故事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旧事,成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 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智力 智力 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 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不行 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接近于死
20、亡;不好; 表示程度极深,不得了。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故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 事 形容词,旧的,原有的 故 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连词,所以,因此 暮去朝来颜色故 形容词,衰老 君安与项伯有故 名词,交情 大人故 嫌迟 副词,仍然,还 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祸焉 动词,招致 不速 之客 动词,邀请 兵贵神速 形容词,快,迅速 4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完 不能独完 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理 理 固宜然 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 却 李牧连却 之 使动用法,使退却 日、月 日 削月 割,以趋于亡 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礼 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 名
21、词用作动词,礼遇 援 盖失强援 动词用作名词,援助 5.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 “非”翻译成“不是”,表示否定判断 斯用兵之效也 “也”表示判断 定语后置句 苟以天下之大 “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应当是“苟 以大天下” 被动句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所”为标志的被动句 一、 六国论 苏 辙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 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 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 秦而收
22、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 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 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 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 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 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 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
23、 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 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 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 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白话译文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 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 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 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
24、比得 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 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 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 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 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 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 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
25、屈服而归附秦国呢?韩、魏一屈 服而归附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 他的祸害。 韩、 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 可是全天下的诸侯, 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 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 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 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 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的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 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秦国了,那秦国还能有
26、什么作为呢!诸侯们 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 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 够乘虚而入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赏析 本文着重探讨了六国当时应采取的自安之计,全文抓住一个“势”字,站得高、 看得远,从大处着笔,高谈阔论、说短论长,颇具战国策士纵横捭阖之风。 二、 六国论 苏 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 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 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
27、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 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 间, 张耳、 陈余号多士, 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 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 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 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 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 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 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28、 此四者不失职, 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 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 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 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 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 可以恃法而治, 谓吏不必才, 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隳名城, 杀豪杰, 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 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
29、辍耕太 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 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 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其秦汉 之所及也哉? 白话译文 春秋末年, 直至战国, 诸侯卿相, 都争相供养士人(来)为自己谋划。 (上至)那些谋士辩客、 善于辩论、善于言辞的
30、人,下至(那些)长于技击、力大无穷(乃至)技能卑下的人,没有不以宾 客之礼待之的。 (那些)穿着华美的服饰、 吃着精美的食物而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士人, (多 到)数也数不完。 越王勾践有六千门客, 魏公子无忌、 齐公子田文、 平原君赵胜、 春申君黄歇、 吕不韦都有三千门客,而田文(还)招揽了六万名崇尚侠义的奸猾之徒在薛地安家,齐国稷下 的辩士也有上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都招揽了无数门客。下至秦汉年间,张耳、 陈余号称“多士”(可译为有许多门客),所豢养的宾客都是天下的杰出人才,而(甚至)田横也 有五百名门客。那些约略可以从传记中的人就像这么多,(可以)料想其他的(不见于史传的士 人
31、)应当是官吏的数倍或是农夫的一半了。这些人都是使唤别人来养活自己的人,老百姓如何 能承受得起,国家又如何能承受得起呢? 我认为:这是古代先王所不能免除的。国家中有奸猾之徒,就好像鸟兽中有猛禽猛兽, 昆虫有(带)毒螯(的虫子)一样。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使他们各自安于自己的处境,就能够使 他们为自己所用了,把他们全部铲除干净,就不是正确的方法。我考查世事的变迁,知道六 国之所以能长久存在而秦国之所以迅速灭亡,就是由此造成的,不能够不加以省察啊。那些 有智谋、有勇气、有辩才、有能力的人,这四类人都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他们)大多 不能穿破旧的衣服、吃粗陋的食物来供养别人,都是使唤别人来供养自己的
32、人。因此前代的 君王把天下的富贵分给这四类人和他们共同享用。这四类人各有各的职守,那么老百姓就安 定了。这四类人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前代的君王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设立选拔制度,使他 们通过同一种方式选拔产生:夏商周以前由学校中选拔产生,战国直到秦代由客卿中产生, 汉代以后从郡县制中产生, 魏晋以后从九品中正制中产生, 隋唐直到现在从科举制度中产生。 虽然并非完全如此,(我只是)选择其中比较多的现象论述。六国的国君暴虐地奴役百姓(的程 度),不亚于秦始皇、秦二世,然而当时的百姓没有一个反叛,因为(当时)凡是民众中的优秀 杰出的人大多被作为客卿供养起来了,各有各的职守。那些努力耕种来奉养上等人的人
33、,都 是愚钝而没有能力的人,(他们)即使想要反叛,但是没有人充当他们的带头人,这就是六国 之所以稍稍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啊。 秦始皇起先要驱逐客卿,因为李斯的言论而作罢;吞并天下之后,就认为客卿没有用处 了。于是凭借法制而不凭借人治,认为百姓可以依靠法律治理(好),认为官吏不一定要有才 能,选择能够遵守自己的法令(的人)就行了。因而毁坏名城,诛杀豪杰,(使得)民众中优秀杰 出的人流散回归到田亩之中,先前那些被四公子吕不韦之流的人所供养的人,他们都回到哪 里了呢?不知道他们是(甘愿)面黄肌瘦地老死在普通百姓之间呢,还是会放弃耕种长声叹息 来等待时机呢?(显然是后者)秦朝的动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的
34、时期,然而假如秦始皇知道担 忧这四类人,使他们各有各的职守的话,秦国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把上百万的虎狼放纵 到山林中而使它们饱受饥渴,不知道它们将要吃人,世人都认为秦始皇明智,我不相信。 楚汉争战的祸乱,老百姓都死得差不多了,豪杰应当(也)所剩无几了;而代国的丞相陈豨 经过赵国的时候,跟随的车辆有上千乘,萧何曹参当政,也没有禁止过。到文帝、景帝、武帝 的时候,法令极其严密,但是吴王刘濞、淮南王、梁王、魏其侯、武安侯之类的人,都争相招 致宾客。是不是以秦朝的祸乱为警戒,认为功名富贵不能完全约束天下的士人,因而稍稍放宽 对他们的限制,使得有人能够通过这种方法被选拔出来(而不留在民间成为隐患)呢?
35、 至于前代帝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君子学习道理就知道爱人,普通人学 习道理就容易驱使。”哎,这哪里是秦、汉两代所能比得上的呢? 赏析 此文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 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指出六国诸 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 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同样是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这两篇文章的角度有何不同? 答:_ 答案 苏辙的六国论 ,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它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 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苏轼的六国论 ,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 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
36、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 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你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答:_ 答案 (示例) 论六国破灭 回溯到公元前 403 年,曾经称霸中原四世有余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分割了,形成了 韩、赵、魏三国。自此战国之势形成。然而纷纷扰扰两百年后,天下归一尽属秦。六国为什 么会被秦国打败呢?原因就在于君主无能,奸佞当道。 先拿楚国来说吧,春秋时期楚庄王任用孙叔敖为令尹,使楚国大治。庄王向北进军,击 败晋国于邲,称霸中原。楚国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国王英明,大臣忠心效命。到后来楚怀王 听信靳尚的谗言,答应秦国前往
37、武关赴会,以结秦楚之好,结果被秦国囚禁,老死于国外。 这不是奸佞当道、君主无能,又是什么呢?假使怀王纳陈轸、屈原之谏,又怎么会丧失汉中 百里之地,陷身于秦呢? 再说与秦国接壤的韩、魏二国。魏国自创立以来,一开始颇为强大。魏文侯时期,任用 翟璜为相,乐羊为将,西门豹为守。北得中山,西筑吴城,治理邺县,疏浚水利,一时之内, 无比强大。可是到后来,随着各诸侯国日益强大而魏国国君却不思变革,最终为秦所灭。韩 国亦是如此。这就是国君无能所造成的结果。 又说与秦国同宗同祖的赵国, 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 霎时, 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增。 西极云中,北至雁门,拓地数百里。一时良将、智士如云,武有廉颇、赵奢,
38、文有蔺相如。 可是如此强国怎会为秦所灭呢?这主要是因为赵王宠幸一位名叫郭开的大臣,而此人嫉贤妒 能,而且又时常接受秦国的贿赂,致使李牧被杀、廉颇无用,最终的结果正如苏洵的六国 论中所说的那样,“邯郸为郡”。 最后我们谈谈秦国。秦国自穆公称霸以来,始终被中原各国排挤在外。到了秦孝公的时 候,商鞅至秦,实行变法,使秦国的实力迅速增加。而后张仪至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击 破六国联盟。接着范雎至秦,推行远交近攻的战略,使秦国拥有了一套合理的战略计划。最 后到秦始皇时期,任用尉缭、李斯为相,王翦、王贲、李信为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六 国舆图皆归于秦。这全依赖于贤臣,更离不开开明的国君。 现如今中国早已
39、是一个和平统一的国家, 为了我们祖国美好的明天, 我们应当奋发努力, 成为国之栋梁,使我们的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素材点击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运用角度 精彩运用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 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叶永烈先生也在镜子小史中云:“镜子永远是那样忠实,毫不 隐瞒地告诉你,你的脸上有没有污斑。”观照历史,以史为鉴,能够让我们站在时光之河的 高度俯瞰过去,规划未来。特别是为政者,更应该熟悉历史,从历史中找到更有利于民众、 更有利于苍生的方法,古为今
40、用,灵活变通,开创美好未来。那么,就不会需要苏洵“苟以 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担忧与不安了。 假设论证 课文借鉴 假设论证就是针对着上面所举的事, 从反面进行假设, 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 可靠性, 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六国论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 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提出与 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下断语,表现了文章 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分寸感,恰到好处。 运用点拨 1假设论证的一般方法是: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
41、2假设推理的关联词一般用“如果那么”,其他的还有“如果 就”“假使那么”“倘若”“若”“试想”等。 3假设论证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个材料多层假设推论反问结论”的形式。 即时训练 请以“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为话题,以杜甫为例,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写一个不少 于 200 字的片段。 答:_ 答案 (示例)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身怀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折与坎坷 当作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 为唐诗这一宏丽壮伟的琼宇中巨实的一柱栋梁,享有“诗圣”的称誉。 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 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 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 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风清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40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