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 登高 学案(含答案)
《蜀道难 登高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道难 登高 学案(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文本文本 1011 蜀道难蜀道难 登高登高 李白 杜甫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诵读并背诵这两首诗。2.审美: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赏 析作品的表达技巧,体会作品风格。 任务情境:李白与杜甫,一个是浪漫主义的“诗仙”,一个是现实主义的“诗圣”。他们, 一个喜欢调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构建一个奇伟瑰丽的世界;一个擅长把现实中的风 物纳入诗中,让一个个意象成为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载体。二人的风格,自是非常不同, 差别也非常明显。 让我们走近这两位大诗人,研读他们的诗歌,体会他们与众不同的高超技艺和属于他们 的情感吧。 蜀道难 作者针对蜀道之难有三叹, 请结合诗歌内容从不同角度简要概括这三
2、叹并填入图中处。 蜀道难叹 蜀道的来历 蜀道的高峻 开辟之难 蜀道上环境凄清 蜀道上山水险恶 渡越之难 剑阁险要 险象环生 治理之难 答案 高难行 险可畏 把守难 微任务活动一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内容情感 1诗歌可以分为三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各是什么?请根据提示将下表填写完整。 项目 部分 内容 情感 第一部分(120 句) 第二部分(2135 句) 第三部分(3649 句) 答案 项目 部分 内容 情感 第一部分(120 句) 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 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部分(2135 句) 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 感叹蜀道的艰难可畏 第三部分(3649 句) 述剑阁险要,想杀人
3、惨景 叹蜀道的高峻、艰险、可畏 2.体现全诗抒情脉络的诗句是哪一句?它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_ 答案 句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作用: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 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 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次感叹使全诗情感跌宕不止,节奏起伏 变化不断,十分耐人寻味。 微任务活动二 赏析浪漫主义诗风 3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 请结合诗句内容谈谈诗人运用了哪些表 现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答:_ 答案 诗人以多样的笔法,艺术地展现了
4、古老的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 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具体来说,诗人主要运用了以下手法,使文章气象宏伟: 诗句 手法 表达效果 地崩山摧壮士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引用神话传说 写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的险阻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虚写衬托 衬托人行走难上加难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摹写神情、动作 凸显危困之状如在眼前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借景抒情 烘托 渲染了羁旅之愁和蜀道的悲凉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运用夸张 极言山高壁险 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 是如何体现“动静结合”手法的? 答
5、:_ 答案 先静后动,静动结合。前两句写静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枯松倒挂,绝处逢生。 后两句状动态:水石激荡,山谷轰鸣,雷霆万钧,惊险万状。山高使人望而生畏,川险令人 惊心动魄,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 5诗的第二部分以对“君”的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君” 的质问(“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 答案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 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 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
6、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 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 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蜀道难”本来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心理感受,李白却描绘得非常动人。那么,你认为李白是 如何把这一难述感受描绘得如此生动的呢?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_ 答案 (示例)(1)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诗 中描写的事物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2)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 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
7、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 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 术境界。 (3)诗歌句式灵活,形式多变。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 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 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登 高 一、诵读全诗,体会诗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点拨 这首诗押 i 韵,“回”“
8、杯”古音分别为 hu i 和 pui。 二、在诵读全诗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答案 秋(或哀) 风急天高鸟回 渚清沙白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悲(或哀) 微任务活动 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这首诗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答:_ 答案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悲哀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 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 捕捉入诗, 不但形象鲜明, 使人读了如临其境, 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颔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评它“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请赏析一
9、下这一联表现了怎 样的意境。 答:_ 答案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木茫无 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 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 界宏阔深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 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 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 3宋代评论家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中对登高的颈联做出相关评论,现将其中的一部
10、 分留空,请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将它补全。 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_;悲秋,时之 惨凄也;作客,_;_,久旅也;百年,暮齿也;_,衰疾也; _,高迥处也;独登台,_。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答案 地之远也 羁旅也 常作客 多病 台 无亲朋也 4颈联是如何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联系在一起的? 答:_ 答案 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暗合了首联的“哀”,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 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诗人目睹了阔大苍凉的秋景、 “萧萧”的落叶和“不 尽”的逝水,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后沦落他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悲愁 之绪顿时涌上
11、心头。 5 登高一诗被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然而更多的评论家激赏前六句,对尾联则有些 轻视,清代学者沈德潜更给尾联下了“结句意尽语竭,不必曲为之讳”的定评。你是怎样认 为的? 答:_ 答案 (观点一)赞同沈德潜等人的观点。 (1)前两联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2)颈联,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 台的感情, 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 情景交融, 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 (3)而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生活困苦,鬓如霜白,困顿衰颓,狼狈失意,以至需 要停杯,给人的感觉是没有话可说了,软绵无力。
12、 (观点二)不赞同沈德潜等人的观点。 (1)诗人的生活状态因“艰难”而“潦倒”,艰难的全部意蕴都在尾联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2)“苦”作副词, 意为“很甚”, 这样就使“艰”“难”与“恨”所产生的情绪更浓厚, 用字的精当令人拜服。 (3)“繁”“停”二字让人触目惊心,无处宣泄的愁绪只能停积心头,愈发沉重,且不断补充 而来。若多病的诗人杯酒不停,会加速生命的流逝速度;但停杯则使胸中的抑郁之气不得抒 发,同样会导致生命在积重难返的痛苦中快速衰竭。诗人身心濒临之绝地,令人倍感压抑, 令人感情更加沉郁,令人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功力。 一提到杜甫,一位忧国忧民、满脸愁容、皱纹密布的老者的形象便映入我们的眼帘
13、。杜甫给 我们的感觉似乎永远是“悲”, 登高也不例外。因此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情调是消极的,但 也有人认为,这首诗写景,雄浑阔大,气象宏伟,它的情调不能说是消极的。你是怎样认为 的? 答:_ 答案 (观点一)“悲”是主调。写景,从色彩看,画面暗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写身世, 万里作客,百年多病,孤身一人,霜染两鬓,更是艰难苦恨,悲从中来。 (观点二)有“悲”和“苦”, 但“悲”中有“愤”, “苦”中有“劲”。 “无边落木萧萧下”, 固然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又激起人生命的激情,显示着 一种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正因为如此,这首充满悲凉感的诗篇才使人品味出一种悲壮感, 看
14、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悲凉的进取;“百年多病独登台”,是 不幸者对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 助读材料 1走近作者 (1)李白(701762),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平生有“大济苍生”之志, 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 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 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诗作蜀道难 行路难 梦游 天姥吟留别 静夜思 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2)杜甫(712770), 字子美, 因曾居长安城南
15、少陵, 故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杜甫生活在唐朝由 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 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有古体诗“三吏”(石壕吏 潼关吏 新安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等,律诗和绝句春望 春夜喜雨 赠花卿 蜀相 江南逢李龟年等也是 名篇。 2背景展示 (1)从诗的内容来看, 蜀道难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的“君” 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 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 即实无其人, 泛指所有
16、“西游”之人。 在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告诫人们不要只 看到“锦城”的“乐”, 应该“早还家”, 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 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 后来的“安史之乱”足见诗人政治预见的正确。 (2)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当时作者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 川,那年他已经 55 岁,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 重阳节前后,作者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 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3名家点评 (1)蜀道难 李太白始自西蜀
17、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 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唐王定保唐摭言 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 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清顾炎武日知录 (太白)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任华、卢仝辈仿之,适得其怪耳,太 白所以为仙才也。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登高 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 “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通首章法, 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明代学者、诗人胡应麟 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
18、,格奇变。昔人谓两联俱可裁去二字,试思“落木 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好在“无边”“不尽”“万里”“百年”。 清代诗人、学者沈德潜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一、字词句知识 1字音 词语 加点字读音 鱼凫 f 扪 参 m n 抚膺 yn 砯 崖 pn 喧豗 hu 猿猱 n o 石栈 zh n 巉 岩 ch n 咨嗟 z ji 崔嵬 w i 吮 血 shn 豺 ch i 霜鬓 b n 2.通假字 句子 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 “匪”同“非”,不是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危 危 乎高哉 形容词,高 危 如累卵 形容词,危险 正襟危 坐 形容词,正,端正 上屋骑危 名词,屋脊
19、去 连峰去 天不盈尺 动词,距离 阳虎去 齐走赵 动词,离开 除残去 秽 动词,除掉,去掉 有敢去 柳下季垄而樵采者 动词,前往,到去 坐 以手抚膺坐 长叹 副词,徒,空 停车坐 爱枫林晚 介词,因为 群臣坐 陷王于恶不道 动词,因犯罪(或错误)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名词,座位 4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西 侧身西 望长咨嗟 名词作状语,向西 回 上有六龙回 日之高标 使动用法,使回转 凋 使人听此凋 朱颜 使动用法,使凋谢 转 砯崖转 石万壑雷 使动用法,使翻滚 下 无边落木萧萧下 名词用作动词,落下 5.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状语后置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于上青天”后置 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蜀道难 登高 学案含答案 蜀道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40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