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二中2020年4月高三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吉林省延边二中2020年4月高三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延边二中2020年4月高三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20192019- -20202020 学年高三下学期学年高三下学期 4 4 月月考月月考语文语文试卷(新高考)试卷(新高考)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分数:150 分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I I(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 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
2、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 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 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 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 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 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 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 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
3、京东路。宋 史 地理志 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 甚者失之滞固 ,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 不知嬉游 。 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 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 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 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 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
4、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 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 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 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 辞约而旨丰 事信而不诞; 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
5、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 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 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 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 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 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 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
6、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 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 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 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 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 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 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
7、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 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 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材料三: 在 20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 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 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其中, 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 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
8、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 实行的多是钳制、 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 是被压抑的群体。 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 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 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 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 划分
9、,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 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 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 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 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 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
10、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 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 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和材料三通过苏轼与密州,沈从文和湘西的关系,说明从古至今地域文化对文人创作风格产 生的影响。 B苏轼在密州时受当地“不知嬉游”的民风影响,参与当地人的游猎活动,最终促进了豪放风格的形 成,并创作颇丰。 C沈从文作品无意关注行政区的划分,强调湘西历史、楚文化传统及地理特殊性
11、,表达了湘西文化的 精神内核。 D文心雕龙认为文学有地域之分,地域、自然、文化等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 的复杂过程。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苏轼整合不同地域文化尤其是密州文化,将“豪放”的词风和“婉约”的词体相结合,促成了豪放 词的形成。 B沈从文作品从人性出发,展现了湘西人丰富感情和对美的追求,表现了湘西顽强、积极、原始粗犷 的民族精神。 C对地域差异的关注,不在于河流、气象、物产等自然因素,而在于民族、语言、风俗、历史沿革等 人文环境。 D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化的今天,文学创作要想避免同质化,保持生命力,必须发掘作品的普世价值的 地域特征
12、。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曹雪芹由于自己家庭的重大变故,而对封建社会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他深感世态炎凉,“批阅 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创作出红楼梦。 B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写的抒情诗有的人,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 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 C金庸以南宋宁宗庆元五年至成吉思汗逝世的这段历史为背景,创作了反映南宋抵抗金国与蒙古,充 满爱国情愫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 D 长期生活在陕北农村的路遥, 以 60-80 年代为历史背景, 以陕北为特定环境, 创作出 平凡的世界 , 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 4材料二在论证上
13、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综合材料分析地域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什么地方来体现。(6 分)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 IIII(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铁锅槐铁锅槐 梁 衡 一棵上百年的老槐树长在一口铁锅里,这好像绝不可能,但确实如此。 十一月底,我在河南商丘寻找人文古树,看了几棵汉柏宋槐都不理想,大家气喘吁吁地坐下来吃午 饭。当地一位朋友突然一拍脑袋说:怎么忘了铁锅槐呢!放下筷子,我们便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公里外 的白云寺,拜访了这梁衡个锅与槐的奇妙组合。 白云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曾是与少林寺、白马寺、大相国寺齐
14、名的中原四大古寺之一,但现在 香火不旺。我们去时,寺里凄风苦雨,只有几个僧人袖手看门,一个小和尚系着围裙在伙房里淘米,后院 及两厢放着零乱的砖瓦木料。进门后的右手处就是我们要拜访的铁锅槐,它现在已是这个寺的镇寺之宝。 只见一圈石栏杆中躺着一口直径两米多的大铁锅,锅里挺立着一棵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的古槐。锅沿有 三指厚,铁锅在雨水的润泽下闪闪发光,像是一个套在树根上的项圈。锅已半埋土中,树的主根早已穿透 锅底,深扎地下,而侧根蜿蜒屈结,满满当当,将铁锅挤满后又翻出锅外垂铺在地,像一大块不规则的钟 乳石,或是一摊刚冷却了的岩浆。我看着这满锅的老根,只觉得这是一锅正在慢慢烹煮着的时间。虽是深 秋,这
15、古槐仍枝叶繁茂,覆盖着半亩大的地面。而整棵树身向西边倾斜,巍巍然如一座比萨斜塔,有一种 饱经沧桑的厚重与庄严。 为了给僧人和香客备饭,寺里常有超大的铁锅,这口直径两米多的大锅还不算最大,我见过一口更 大的锅,洗锅时要放一个梯子,才能将人送到锅底。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白云寺在康熙年间 达到鼎盛。常住僧人千余人。史载 1687 年寺里的佛定和尚为舍粥济贫,造铁锅两口。十九年后一口铁锅由 于受到长年的火烤水煮发生炸裂,就被几个小和尚抬着放到寺的一角。春去秋来,寺院盛而又衰,这口铁 锅也渐渐被人淡忘。沙尘淤满锅底,荒草爬上了墙角,淹没了铁锅。这时一只喜鹊衔着一粒槐籽从天上飞 过,它俯下身子,
16、看到这片草,就落下来歇脚,槐籽落在铁锅里。 想这铁锅离开灶台被弃墙角已经十多年,烈日严霜,凄风苦雨,它早已心灰意冷,奄奄待毙。忽然 有一只小手轻轻地抓挠着它冰凉的身子,一丝微弱的声音在耳旁似有似无地呼唤。原来是那粒槐籽经水浸 土育,已经开始生根发芽。这口铁锅打了个寒噤从梦中惊醒,忙将这个幼小的生命搂在怀里。那雪白的细 根穿过厚厚的积土吸吮着锅沿上的雨滴,像是在替它擦拭眼角的泪花,而嫩绿的树苗已有尺许之高,正努 力探出锅外,好奇地张望着庙宇、蓝天、白云。槐树一天天长大,当它已经高过院墙,可以俯视外面的世 界时,才发现这个世界上的槐树全是长在土地里的,只有它被小心地托着、抱着,长在一口铁锅里,不觉
17、 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好比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甚至还身有残疾的母亲,在贫病交加中抚育着一个伟岸 的英才。千艰万难,玉汝于成。它怎么能不痛感身世飘零而加倍努力,一定要活出个样子呢? 锅槐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就算你有一百个聪明的头脑也想象不出这样的作品。万物有缘,槐树本 是一种最普通的树种,数百年来在山地平原、房前屋后不知有槐几多,而长在铁锅里的唯此一棵;铁锅本 是一种最普通的炊具, 千家万户用来烧水煮饭的铁锅不知几多, 但用来栽树而且育成大树的也只有这一个。 再说,就算这锅与树前世有缘,那结合之后的数百年岁月,水火兵燹,雷劈电击,畜啃人砍,寺院塌毁, 它们又携手逃过了多少劫难才有今天的正果?物竞
18、天择,自然筛选, 这是铁的定律。在无尽的岁月长河中, 无数个偶然机缘的组合,就造就了奇迹,就证生了天才。人类虽然愈来愈聪明,但还是逃不出自然的手心。 不见我们办了多少音乐学院,却常会输给一个牧羊女或打工汉的歌喉;办了多少文学院,而大作家总是出 现在校园外。皇室为培养自己的接班人,从选妃子、找奶妈到定太子、配师傅,结果接班人大多不如从草 莽中杀出来的开国之主。假如现在有谁出巨资请人再复制一棵钦锅槐,恐怕没有人敢接这个活。 铁钠槐虽是天工之物,但它修行于古寺之中,早已融进人的智慧和佛的灵性。在悬崖之上,在大河 之岸,树抱石之类的奇树不知多少,而现在这棵古槐抱着的却是一口铁锅,是一锅人间烟火。这是信
19、念的 守望,是伟大的天人之合,你只要看那锅里劲结的树根,就知道它们有多大的定力。槐树咬定铁锅,将它 凿穿、撑裂、抱紧、融合,铁锅则仰看身子吃力地挺举着大树,不顾自己已经被压裂,被深深地挤进了泥 土,直至最后再也分不清是锅抱槐还是槐抱锅。这是心的力量,不信世上事不成,不信有缘不结果。它们 就这样晨钟暮鼓,相濡以沫,在古寺残阳中不知送走了多少寂寞。山挡不住风,树挡不住云,这个世界上 什么也挡不住生命的降生。而一个生命一旦降生,就会本能地捍卫生的权利,坚强地活下去! 临出寺门时已暮云四合,我又回望了一下这棵铁锅槐,经秋雨打湿的树身更显出沉稳的铁青,铁锅 槐斜伸着的身子像一支要射向云空的利箭。而根部那
20、一圈翻卷着的闪亮的锅沿则如一把拉满弦的弓,引而 待发。我忽然觉得,伫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的思想者。 世人多爱盆景,喜其能于尺寸之间盈缩天地,吐纳岁月。而古今中外,到哪里去寻找铁锅槐这样一 个天地所生、照古烁今的盆景呢?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段中“放下筷子”“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公里外的白云寺”等内容,体现了作者等人对铁锁槐好奇 而急于见到的心理。 B.文章用康熙年间白云寺的常驻僧人之多和大铁锅的由来、用途等,说明了为什么说“大锅往往是一个 寺院兴旺的标志”。 C.第段描写槐籽在锅里生根发芽的情景时,用“子楞一
21、下”“打个寒噤”等语句形象地写出铁锅 被幼小生命唤醒的过程。 D.文章写白云寺曾是中原四大古寺之一,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却香火不旺,僧人稀少,院内凌乱,暗 含作者的批判之情。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在描写铁锅槐的成长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铁锅和槐树人的情感,体现了铁锅给予槐树的呵护 和槐树对铁锅的感恩。 B.文章第段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铁锅槐的生长的内容,又为下文写铁锅槐给人 的哲思与启迪做了铺垫。 C.文章在写铁锅槐是大自然的杰作时,使用了现实社会中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人类即便再聪明,也无 法与自然抗衡的道理。 D.本文用
22、词简洁、鲜活,语言富有韵味,如对铁锅槐成长历程的描写中,在句式上长短句结合,以长句 为主,间有短句。 8.概括铁锅槐的形象特征。(4 分) 9.为什么说“我忽然觉得,伫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的思想者”?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自伯升 【注】之败,光武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 处。异独叩头宽譬哀情。光武止之曰:卿 勿妄言。异复因间进说曰:天下同苦王氏
23、,思汉久矣。今 更始诸将从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无所依戴。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 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光武纳之。至邯郸,遣异乘传抚循属县, 录囚徒,存鳏寡 ,亡命自诣者除其罪,阴条二千石长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 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 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 将军,光武 以此多之。 时,赤眉 、延岑暴乱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异代禹讨之。车驾送至河南, 赐以乘舆七尺具剑。敕异曰:三辅
24、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 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 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异与赤眉遇于华阴,相拒六十余日,战数十合,降其 将刘始、王宣等五千余人。 夏,遣诸将上陇,为隗嚣所败,乃诏异军栒邑。未及至,隗嚣乘胜使其将王元、行巡将二万余人下陇, 因分遣巡取栒邑。异即驰兵,欲先据之。诸将皆曰:虏兵盛而新乘胜,不可与争,宜止军便地,徐思方 略。异曰:虏兵临境,忸忕小利,遂欲深入。若得栒邑,三辅动摇,是吾忧也。夫攻者不足,守者 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潜往闭城,偃旗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延边 2020 月高三下 学期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41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