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课时作业(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课时作业(含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3 课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富国强兵的秦国 基础巩固 1.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 是( )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答案 A 解析 材料出自史记 商君列传 ,容易使学生想到商鞅是主张改革的,因此可 能会导致误选,而所选材料是甘龙的一段话,他的观点是守旧的、反对变法的。 2.“身体未动,思想先行”。思想是行动的指针,下列思想认识与“利不百,不 变法;功不十,不易器”的说法不属同一类的是( ) A.刑不上士大夫 B.礼不下庶人 C
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克己复礼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思想是保守的反对变革,A、B、D 三项与之同类;C 项是商鞅的 思想,主张变法,符合题意。 3.如图是商鞅“徙木立信”的历史图片,商鞅此举的历史意义在于( ) A.获取人民的支持,减少变法的阻力 B.打击贵族势力,废除世袭特权 C.树立变法威信,推动变法顺利进行 D.赢取秦孝公的信赖和支持 答案 C 解析 “徙木立信”使人们对商鞅说话做事给予充分的信任,从而树立了较高的 威信,这有利于变法的顺利进行。 4.“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 秦卒与山东之卒, 犹孟贲之与怯夫; 以重力相压, 犹乌获
3、之与婴儿。 ”(注: 孟贲、 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统一六国前,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秦人素来彪悍 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 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D.变法使秦国军事强大 答案 D 解析 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极大地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军事上对东方诸 国形成了绝对的优势。D 项正确。 5.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 体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变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答案 C 解
4、析 吴起、商鞅进行的变法都取得了成功,但两人的结局说明改革遭到了旧势 力的强烈反对,C 项正确。 6.“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这反映了商鞅 变法( ) A.影响深远 B.体恤百姓 C.改革彻底 D.法令严酷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商鞅虽死,但其变法措施却保留下来,而且对秦国影响深远。 能力提升 7.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 示众。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 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C.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
5、D.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可知,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个人处境,而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 流,看是否促进社会发展,所以 A、B、C 说法都是正确的。虽然总体都是推动 历史进步,但由于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具体影响不同。梭 伦改革处于奴隶制上升时期,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度衰落、封建制度确立时期。 所以,D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 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 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 画策第十八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 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治国思想?出发点是什么?如何评价? 答案 (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思想:以法治国。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41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