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2020年6月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2020年6月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2020年6月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2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0 年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年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中考化学模拟试卷(6 月份)月份)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1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5 分)分) 1二维码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常见的二维码是在一个矩形空间内,通过黑、白像素 在矩阵中的不同分布 来进行编码的,扫描时,黑色部分吸收光,白色部分反射光,此 过程发生的变化是(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2小明同学出现了腹泻的症状,医生建议暂时不吃富含蛋白质和油脂的食物,小明同学应 该选择的早餐是( ) A油条和豆浆
2、 B鸡蛋和牛奶 C馒头和稀饭 D鸡肉和酸奶 3小明发现农场的玉米有倒伏现象,他建议施用的化肥是( ) A尿素 B磷酸钙 C氯化钾 D碳酸氢铵 4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 A减少酒精的挥发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5从化学角度分析,下列广告词说法正确的是( ) A某加碘食盐广告词:可预防甲状腺肿大 B某矿泉水广告词:真正的纯水 C某清洁剂广告词:能清除所有污渍 D某茶叶广告词:纯正绿色饮品,无任何化学元素 6下列实验方案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 A证明 CO2与 NaOH 溶液发生了反应 B用碳酸钠溶液鉴别盐酸和石灰水
3、 C将 10%的 KNO3溶液变为 5%的 KNO3溶液 D稀释浓硫酸 7维生素 D2的化学式为 C28H44O,下列关于维生素 D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含有 3 个原子 C相对分子质量是 73g DH、O 元素质量比为 44:1 8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的原子中的质子数是 115 B属于同种元素 C都属于阴离子 D按 1:2 个数比构成物质 9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 A原子结构 B物质分类 C地壳中元素含量 D空气组成 10小东同学向盛有硝酸锌和硝酸银混合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反应停止后过滤, 向滤渣中
4、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锌 B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一定没有硝酸亚铁和硝酸银 C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铁,一定没有锌 D反应后滤液的质量大于反应前溶液的质量 11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 ,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 ) AKCl(MnO2)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BCuO(C) :在 O2流中加热除去 CNaOH 溶液(Na2CO3) :加入适量的石灰水后过滤 DCaCO3(CaO) :高温煅烧 12如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温度为 t3时,物质溶解度关系是 ABC B将
5、A、B、C 的饱和溶液从 t3降到 t2,溶液中均有固体析出 C若要将 N 点的 A 溶液转变为 M 点的 A 溶液,可在恒温条件下加入 A 物质 Dt1时 65gC 的饱和溶液中含有 C 物质 15g 13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硫酸钠溶液中不断加水 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铁粉 C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氢氧化钠溶液 D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钠混合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银溶液 14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的是( ) ANaOH、NaCl、稀 HNO3、FeCl3 BBaCl2、MgSO4、KNO3、NaOH CCuCl2、稀 HCl、NaNO3、A
6、gNO3 D稀 HCl、稀 H2SO4、Na2CO3、Ba(NO3)2 15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 Na2CO3、Na2SO4、K2SO4、KCl、Ba(OH)2中的一种或 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步骤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 K2SO4,一定没有 Na2CO3 B步骤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 Ba(OH)2、Na2CO3,可能有 KCl C步骤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 Ba(OH)2、Na2CO3、K2SO4 D步骤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有 3 种情况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二、填空题(本大
7、题包括 2 小题,共小题,共 15 分请把各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分请把各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6 (10 分) (1)新型冠状病毒蔓延期间,为做好自我保护,外出最重要的防护措施是佩戴 符合要求的口罩。在生活中常见的口罩一般有棉布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活性炭口罩和 N95 口罩。 佩戴口罩预防病毒的原理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 操作。 活性炭口罩能有效阻隔空气中的氨、苯、甲醛等有害气体,其功能比普通口罩强大, 原因是活性炭具有 性。 生产 N95 口罩的主要原料是聚丙烯,它属于 材料。 (2)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做好消毒至关重要,常用的消毒剂有酒精、过氧乙酸 和“84”消毒液等。 医用酒
8、精是 75%酒精溶液,其溶剂是 ,在室内不要喷洒高浓度的酒精,因为 挥发出的酒精蒸汽遇到明火易发生燃烧和爆炸,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过氧乙酸具有强氧化性,能让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外壳变质,致使病毒死亡。强氧化性 属于 (填物理或者化学) 性质。 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 0.5%的过氧乙酸溶液 1000g 对教室进行消毒,需要质量分数为 16%的过氧乙酸溶液 g,配制好的溶液可以用 (填“塑料桶”或“铁桶” )盛装。 “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钠(NaClO)属于 (填序号) 。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17 (5 分)金属钛(Ti)的硬度大、熔点高,常温下耐酸碱,是航海、医疗等不可或
9、缺的 材料,钛的提取可用钛酸亚铁为原料。 (1)钛酸亚铁(用 R 表示)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R+C 2Fe+2TiO2+CO2,Ti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则 Ti 元素的化合价为 ,钛酸 亚铁 R 的化学式是 ; (2)TiCl4在高温下与过量的 Mg 反应可制取金属钛,同时生成氯化镁,写出此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 。除去所得金属钛中少量的金属镁可用的试剂是 。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 2 小题,共小题,共 20 分)分) 18 ( 10分 ) 请 结 合 图 示 实 验 装 置 , 回 答 下 列 问 题 。 (1)写出标号的仪器名称: 。 (2)实验室用
10、纯净物加热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选填序号) ,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 。 (3)若选择 D 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在反应过程中,使反应停止的操作是 。 (4)若用 E 装置收集氧气,当导管口有气泡 时才能将导管伸入集气瓶中。若用 F 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 端通入(选填“a”或“b” ) 。 (5)实验室用电石(固体,主要成分 CaC2)和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气体,该反应 极剧烈,为控制反应速率,发生装置应选 (填序号) 。用电石制得的乙炔气体中 常混有酸性气体,为了得到较纯净的 C2H2,可将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后,用排水法收 集,请在答卷图 2 将除杂及收集装置补画完整。 1
11、9 (10 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完成了如图甲所示的两个实验。 实验后,小明同学将废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发现混合废液浑浊并显红色。请你完成下 列问题: (1)A 实验中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2)B 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提出问题】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哪些呢? 【作出猜想】 猜想一: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氢氧化钠; 猜想二: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 ; 猜想三: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碱性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 逐
12、滴加入稀盐酸,根据反应现象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图象。 【结论】分析图象数据得出,废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 和 , 一定不是 。 【拓展提高】为了使以上废液实现安全排放,你的做法是: 。 四、综合应用题(本大题包括四、综合应用题(本大题包括 1 小题,共小题,共 10 分)分) 20 (10 分)高纯氧化铁可作现代电子工业的材料,如图是用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 Fe2O3、 FeO 、 SiO2) 为原 料 制 备 高纯 氧 化 铁( Fe2O3) 的 生产 流 程示 意 图 : (1)操作和操作都要用到的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 。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13、 。 (4)检验滤液中阳离子的操作是:取样,滴加 溶液,微热,将湿润的红色石 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如图表示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 表示物质之间可以转化。 A、 B、 C、 D、E 是初中化学所学物质,分别由 Fe、H、O、Cl 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已 知:难溶性碱加热时会生成对应的氧化物。 (1)题中的产物 Fe2O3是如图中的 物质(填序号) 。 (2)BA 的转化对应题中的反应 (填序号) 。 (3)CB 的另一种生成物的化学式是 。 (4)除了图中所示的转化关系外,还存在哪些转化关系,请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 式 。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 1
14、小题,共小题,共 10 分)分) 21 (10 分)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1)主产品 Na2CO3的俗名是 ,副产品氯化铵中阳离子符号为 。 (2)在实际生产中,产品 Na2CO3中常混有少量的 NaCl,现有样品 11.0g,将其放入干 净的烧杯中,向烧杯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 7.3%的稀盐酸,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质 量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图中 A 点表示 ,B 点的溶质为 。 计算样品中 Na2CO3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至 0.1%) 2020 年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年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中考化学模拟试卷(6
15、 月份)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1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5 分)分) 1 (3 分)二维码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常见的二维码是在一个矩形空间内,通过黑、 白像素在矩阵中的不同分布 来进行编码的,扫描时,黑色部分吸收光,白色部分反射 光,此过程发生的变化是(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 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
16、 见的二维码是在一个矩形空间内, 通过黑、 白像素在矩阵中的不同分布 来 进行编码的,扫描时,黑色部分吸收光,白色部分反射光,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 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 (3 分)小明同学出现了腹泻的症状,医生建议暂时不吃富含蛋白质和油脂的食物,小明 同学应该选择的早餐是( ) A油条和豆浆 B鸡蛋和牛奶 C馒头和稀饭 D鸡肉和酸奶 【分析】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 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由题意,小红出
17、现腹泻症状,医生建议她暂时不要吃富含蛋白质和油脂的 食物。 A、油条中富含淀粉、油脂,淀粉属于糖类;豆浆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鸡蛋、牛奶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馒头和稀饭中均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符合题意。 D、鸡肉中富含蛋白质、油脂;酸奶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 关键 3 (3 分)小明发现农场的玉米有倒伏现象,他建议施用的化肥是( ) A尿素 B磷酸钙 C氯化钾 D碳酸氢铵 【分析】氮磷钾这三种元素中只含有氮元素的是氮肥。只含有钾元素的是钾肥,只含有 磷元
18、素的是磷肥。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化肥是复合肥,小明家种植的玉米有倒伏 现象是缺少钾肥,钾肥具有抗倒伏作用。 【解答】解:A、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 A 错; B、磷酸钙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 B 错; C、氯化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 C 正确; D、碳酸氢铵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 D 错。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钾肥具有抗倒伏的作用,还要知道化肥种类的判断方 法。 4 (3 分)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 A减少酒精的挥发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分析】 燃烧需要同时满
19、足三个条件: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据此进行 分析判断。 【解答】解:A酒精灯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增大了酒精 的挥发,而不是减少酒精的挥发,故选项错误。 B酒精灯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 的接触面积的原理;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提高或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选项错误。 C酒精灯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 的接触面积的原理,而不是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错误。 D酒精灯火焰太小时,将灯
20、芯拨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 的接触面积的原理,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 增大氧气的浓度)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 (3 分)从化学角度分析,下列广告词说法正确的是( ) A某加碘食盐广告词:可预防甲状腺肿大 B某矿泉水广告词:真正的纯水 C某清洁剂广告词:能清除所有污渍 D某茶叶广告词:纯正绿色饮品,无任何化学元素 【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广告用语的正确与否,任何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解答。 【解答】解:A、碘元素是甲状腺素的主要组成成分,适量食用合格“碘
21、盐” ,可预防甲 状腺肿大,正确; B、矿泉水是混合物不是纯水,错误; C、任何清洁剂都不会清除所有污秽;错误; D、任何物质都有自己的化学组成物质,不会不含化学成分,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6 (3 分)下列实验方案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 A证明 CO2与 NaOH 溶液发生了反应 B用碳酸钠溶液鉴别盐酸和石灰水 C将 10%的 KNO3溶液变为 5%的 KNO3溶液 D稀释浓硫酸 【分析】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 和
22、氢氧化钠; 蒸发硝酸钾溶液时,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会变大; 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吧浓硫酸缓缓注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解答】 解: A、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 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实验过程中, 伸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的试管进入的液体比伸入水中的多,说明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 应; B、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 钙和氢氧化钠,因此可以用碳酸钠溶液鉴别盐酸和石灰水; C、蒸发硝酸钾溶液时,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会变大,因此不能通过蒸发的方法提高硝酸钾 溶液的浓度; D、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吧浓硫酸缓缓注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因此该方法正
23、 确。 故选:C。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 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7 (3 分)维生素 D2的化学式为 C28H44O,下列关于维生素 D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含有 3 个原子 C相对分子质量是 73g DH、O 元素质量比为 44:1 【分析】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计算组成元素质量分数及其组成元素质量比、判断原子 构成、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解答】解:A、维生素 D2中,碳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和最大,因此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 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B、维生素 D2中含有大量原子,
24、不是 3 个,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维生素 D2相对分子质量: (1228)+(144)+16396,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维生素 D2中 H、O 元素质量比为:44:1611:4,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点评】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 g,要注意理解。 8 (3 分)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的原子中的质子数是 115 B属于同种元素 C都属于阴离子 D按 1:2 个数比构成物质 【分析】A、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行分 析判断。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进行分析判断。 C、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汕头市 湖区 2020 中考 化学 模拟 试卷 答案 解析
![提示](https://www.77wenku.com/images/bang_tan.gif)
文档标签
-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语文其中考试卷2019-2020
- 汕头市经济特区林百欣中学
- 洛阳市2020中招化学模拟一试卷
- 2021届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一次模拟卷数学
- 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2020年中考数学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 广东省中山市2020年6月中考数学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0年6月广东省韶关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0年6月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 广东省韶关市2020年6月中考化学仿真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0年6月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 福建省南平市2020年6月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2019届中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
- 广东省天河区2020年6月中考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
- 广东省梅州市2020年6月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2020年6月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1年广东省汕头市中考模拟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20年中考数学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1年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中考历史仿真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45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