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二)含答案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二)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届高三综合训练语文试题(二)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石家庄市 2020 届高中毕业班综合训练语文试卷(二)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文化在近代落后了,是否意味着它只能被淘汰呢?换句话说, 中国文化本身还有没有 革新的内在契机呢?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种重要典
2、型,独立发展,源远流长,不仅在历 史上有独特的贡献,在今天乃至未来仍将有它深厚的民族性基础和坚韧的生命力。 中国文化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延续不绝,虽有时衰微但很快又转为昌盛。这种经久 不绝的文化奇观使我们坚信, 中华文化内部必有维系其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柱。 这种精神支柱 就是中国文化发展革新的内在契机。 中国文化发展革新的内在契机的集中表达是易传中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天体、日月、星辰,昼夜运行。人应该像 自然界的天体运行那样,自强不息,永远前进。 “厚德载物”是说大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 什么东西都可以生长,人也应该胸怀广阔,无所不容。自
3、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观点就是中华 民族五千年来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虽数经劫难而终能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的伟大生命所在。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中华文化精神,表现在民族关系上非常明显。 一方面,中华民族坚 强不屈,不向任何外来势力屈服,坚决保卫民族的独立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华民族 自古主张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往来、共同进步,反对外来扩张,进而“协和万邦”。前者表现 为炽烈的愛国主义,后者表现为和平的大同主义。这两种主义如果说在古代是崇高的、令人 仰止的,那么,在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扩大的现代世界,不更值得继续继承和发扬吗? 中国文化不会被历史淘汰, 不仅在于中国文化有
4、其内在的发展革新的契机, 而且还在于 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中西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相辅相成的“互补”作用。 中西文化的区别是相对的,互补是明显的。比如在天人关系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 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对立,主张以人力征服自然。其实,人与 自然的关系既包含着矛盾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和谐的一面。西方文化以征服自然为已任, 因而科学和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也随之出现过工业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等工 业病。中华文化由于缺乏征服自然和戡天的思想,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然而天人和谐的思想 对于保护自然、爱护自然,从而保护人类自身有着十分有益的启迪。今天,人们日益深刻地 认
5、识到,人类离不开自然, 自然也更需要人类的保护。 因此,人们应该自觉地利用中西文化的 “互补性”,创造更加美好和谐的生活。 另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人社会意识、社会整体观念比较发达,把为 他人尽义务、为社会作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西方人则不同,他们个体意识、个体观念 比较发达,把个人自由、个人独立、个人主权的实现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其实,每一个人 都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因此,要建立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 在文化取向上就不应该在中西文化中作“非此即彼”的单向思考,而应该作“亦中亦西”的 “互补”思考。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
6、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文化独立发展, 源远流长, 经五千年历史而仍然延续, 这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 堪称文化奇观。 B.中国文化表现为衰微期与昌盛期循环交替,虽历经劫难而经久不绝,近代相对落后, 但很快又将昌盛。 C.中国文化有深厚的民族性基础和坚韧的生命力, 有维系其内在发展的精神支柱, 它就 不会被历史淘汰。 D.中国文化有自己的特色与长处,它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社会意识、社会 整体观念较发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层次清晰。 B.文章所引易传中的两句话,是中
7、国文化不会被淘汰的重要理论依据。 C.文章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论证了中国文化在新时代会更加昌盛的观点。 D.第 5 段揭示了中国文化不会被淘汰的原因,结构上承上启下,衔接巧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要建立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创造更美好的和谐生活,在文化取向上应该用“亦中亦 西”的“互补”思考取代“非此即彼”的单向思考。 B.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源于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与特点, 强调人应该自强不息、 勤勉向 上,永远前进又决不停止,胸怀广阔而无所不容。 C.西方文化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自然为核心内容,因而科学和技术得到长足进步, 但这也带来了工业污染、生态失
8、衡等工业病。 D.西方人注重个体意识,个体观念比较发达,把个人自由、独立与主权的实现作为人生 追求的目标,这导致他们缺乏国家民族意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20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中国大江南北,牵动着亿万国 人的心。新冠肺炎疫情于 2019 年 12 月萌芽,2020 年 1 月起受到广泛关注。疫情作为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专业性强,影响面广,公众在疫情中急需大量信息来指导个人生活及稳定心 态, 公众对疫情相关信息的关注度超越了同时间段内其他信息, 甚至也包括与其他类型的突 发公共事件相
9、关的信息。 调研数据显示,47%的被调查者每天都会关注疫情信息, 43%的被调查者每时每刻都在密 切关注疫情信息,其余 10%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周至少也有 2-3 天在关注疫情的相关信息。各 种各样的疫情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和载体,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生活。相关调查显示,10% 的被调查者感觉很焦虑,另外 25%感觉比较紧张,51%的被调查者觉得稍有紧张感,只有 14% 的被调查者感觉没什么影响。 了解疫情的各种动态, 成为特殊时期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通过不同载体关注 着不同渠道发布的疫情变化情况,以及和抗疫防疫相关的各种话题。 (摘编自国家信息中心:“新冠肺炎”公众认知与信息传播调研)
10、材料二: 身处疫情中的公众, 最容易出现焦虑与恐慌, 而这恰恰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此次疫情期间, 谣言满天飞, 假新闻大规模出现, 其客观条件是社交媒体中的个人化传播, 主观条件则是焦虑、恐慌心理下的“负面推定”与“可能真实”。谣言的核心特征是不实之 言。谣言的传播力与谣言内容的模糊度、反常度成正相关,越是不清晰、不正常的信息,越 可能在公众媒介理性下降的疫情期间广为流传。 谣言对于疫情治理具有极大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处理起来难度也不小,在现实中, 即便谣言可以删除,但是观点与情绪却已然形成。换言之,谣言可以轻易删除,谣言带来的 影响却较难删除。如何处理谣言,成为疫情治理体系中
11、的焦点与难点。 从此次疫情期间出现的谣言看,根据造谣者动机,可以把谣言大致分为三类:误解性谣 言、牢骚性谣言和攻击性谣言。误解性谣言是指造谣者并无主观恶意的造谣意图,因缺乏判 断力形成错误认识,传播开来成为谣言。牢骚性谣言常常是针对政策、团体、环境等的,当 公众的某些诉求得不到满足时,埋怨就会产生,或借题发挥,或“合理想象”,引发共鸣,传播 开来成为谣言。攻击性谣言有着很明确的目的性、对象性,造谣者在造谣之前就研究了攻击 对象情况及其薄弱点, 然后有一定逻辑性、 针对性地发布信息,令其传播开来成为谣言,以此 达到伤害攻击对象的目的。 (摘编自媒体清华谣言治理:给舆论场“消毒”但不宜过度,有删改
12、) 材料三: 此次疫情发展与应对完全处在社交媒体高饱和度传播的环境中,信息充分带来了治理的 高效,信息过载也产生了更加复杂的影响,焦虑、恐慌、对抗、戏谑等社会情绪皆有出现、 蔓延。 在社交媒体时代,疫情带来的舆情引发公众心情的变化, 既要治疫病也要治“心病”, 成为当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治理特别是信息传播体系建设的重大难题。 调节社会情绪, 防止普遍性的“心病”,不仅要提供事实,还要普及知识,而且要传播真诚的态度。 在疫情治理中,科学传播具有重要价值。在防范疫情的科学传播、健康传播、 危机传 播中,科技界、学术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面对各种风险性,要保持对知识的尊重, 科学防疫才能理
13、性防疫。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科学家、医生等专业人士多发声,形成对舆论 场的知识型引领。在疫情防控的舆论引导中,需要的是数据支撑、病例支撑、科学支撑。 在疫情的爆发期, 整个社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尽管确诊人数相比全国人口而言比例很 小,但全体国民无疑都受到巨大影响。不仅是停产、停学等行为约束,更有不安全感、不信 任感等情绪的积累。 要缓解这些负面情绪, 口号与浮躁无用,唯有以真诚的态度,认真医治每 一个病例,设计每一项举措,开展每一次沟通,为舆论融入更多暖色调,日积月累,方可积累 社会信心。 (摘编自媒体清华理性涵养:传播知识与真诚,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14、分) A.在疫情中, 为了获取大量信息来指导个人生活及稳定心态, 绝大多数民众对疫情相关 信息都保持着高度关注的状态。 B.疫情发生期间, 公众滋生种种不良社会情绪, 根源在于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以 及公众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 C.图一显示,95%的公众至少会利用一种网络媒体获取疫情相关信息,而手机则成为公 众获取疫情信息的最主要载体。 D.图二显示,公众对官方权威发布表现出了很高的关注度,包括疫情发展实时情况,以 及各级政府抗疫防疫的决策部署。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疫情防护科普”的高关注度和高转发率,说明针对疫情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得到受众
15、欢迎,公众转发此类信息有利于提升全社会对科学防疫的认知水平。 B.“抗疫感人事迹”的高关注度和高转发率,说明抗疫线 的暖人信息更能激发公众情 感;民众自发进行二次传播,强化了相关信息的正向传播力。 C.“疫情带来的影响”的高关注度和高转发率,说明公众对疫情的影响有切身体会,也 体现出网络时代公众对公共 P 卫生事件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 D.疫情中的谣言都会有意误导公众,任其传播将带来不良情绪出现乃至蔓延,给疫情治 理带来极大挑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努力消除其不良影响。 6.如何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体系建设?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9 题。 燕子衔春来 吴昌勇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歌里的小燕子,飞过了童年的天空。后来, 坐进教室的我,惊喜地看到,燕子娇俏的身影竟然跃动在语文课本的一幅插图里。散发着油 墨清香的书页,字里行间, 燕语呢喃, 恰似那首儿歌的和声,让春天的课堂也有了别样的韵味。 那幅画里的村子,比我居住的村庄要大,地势要平坦。湛蓝的天空下,柳枝轻拂,如春 风.梳开的一根根绿辫子,山冈的发髻插满朵朵桃红,一条又细又窄的溪流隔开了屋舍和田 地,屋瓦青灰,炊烟乳白,三两只燕子从扶犁春耕的农人头顶侧身飞过。大地朗润,这群乌 黑油亮的小精灵, 好似早春的天空抽出的一枚枚
17、新芽。 望着浅黄色的小嘴和胸前的那绒棉白 的羽毛,望着剪刀一样临空叉开的燕尾,耳畔隐约传来清脆的鸣叫-我突然发现,搬进画 中的小燕子是如此楚楚动人。 燕子亦是玲珑的迎春花,燕子归来,万物算是真正有了春的眉眼。 就在某个不经意的早晨,村庄的上空倏然传来燕子忽高忽低、忽远忽近的鸣叫,好似一 群归乡的游子,打开翅膀拥抱这里的一草一木,也拥抱着抬头送出笑脸的乡亲。它们和父老 乡亲问好,并自由翻飞在歌声里,每一个音符都生着桃红的酒窝,就像花朵爬上春天的枝头 轻声耳语-又一年春暖花开,我们回来了。 接下来的日子,燕子和农人一道进入春忙。它们要趁着春光,在屋檐下垒出新巢,要赶 在秋收时节,将村里丰收的喜讯带
18、给南方,带給更远的天空。“燕子垒窝,好事多多”,乡间 人认为,燕子是和气的鸟,吉瑞的鸟,勤劳的鸟,垒巢在自家屋檐下,一定是衔着春风的口信 而来的。紧跟农事的燕子,比农人起得更早一些。东方泛白,就开始忙活起来,它们结伴飞 向临水的稻田,或者离山泉不远的水塘边,用乖巧的小嘴将泥土和流水搅拌匀称,然后朝着 家的方向,一趟接着一趟街回早春的新泥,仿佛沾染在舌尖上的这抹土香,也能咂摸出浓浓 的花香、麦香、稻香。 它们事先在屋檐下,或者农家房屋的横梁上,选准一处向阳的宅基,要用膏脂般细腻的 泥土,完成一个三面临空的建筑。一双衔泥的燕子,就是一对春天的情侣,彼此默契地将豆 粒大小的春泥裹着绒细的草木,一圈绕
19、着一圈,完成泥水和光阴的针织。它们心中一定装着 家的模样。小燕子扑棱着双翅,鹅黄的巧嘴熟稔地反复垒砌、夯实、涂抹、熨帖,那些新鲜 的、泛着大地原香的泥土,照着花瓣的模祥紧紧簇拥在一起。起初是一个弧形的轮廓,渐渐 织密,好似五指并拢半握的拳头,更像一只风干的葫芦,居中剖开掏去瓜瓤后浑然天成的一 只水瓢。一只只燕子,俨然是手法娴熟的木匠、瓦匠和泥匠,让低垂的巢穴悬空紧扣在屋檐 下,并用短喙在巢身雕刻出波浪般细密的底纹,如紧裹着鱼鳞的外衣。 犁铧般穿梭在天空的燕子, 或许是大自然另一种手法的春耕春播。 这些带着春讯和使命 归来的精灵,不就是天空自南向北撒出的一粒粒种子吗?它们落脚在这片广蓑丰腴的土地
20、. 上,翻种每一寸光阴,并迎着春光在农家屋檐下生根发芽。它们衔来的不仅仅是筑巢垒窝的 一草一泥,亦是复苏万物的春风春雨,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和它们一样玲珑的燕窝里, 燕子们很快就会哺育出新的生命, 并一一送上季节的天空,就像大地为春天送上的漫天礼花。 春深,燕子的新巢在屋檐下落成。 此时, 枝头卸下百花的妆容,一枚枚青涩的果实褪去花 衣,露出毛茸茸的小脸。此时,忙碌了一个春天的情侣,终于可以在土墙泥屋里孕育爱的果 实。在春天的最深处,它们出入相随,爱的私语如屋檐下的铃铛,是那祥清脆悦耳,亦是那般 打动人心。 它们时常从巢穴里探出头,望着不远处的那一汪深绿的田野,望着和农人齐腰高矮的庄 稼,
21、望着被果实压低的枝头,禁不住再次张开翅膀,贴近这片即将被知了的喷呐迎进夏日的土 地飞翔。此刻,仿佛有一片无边的麦浪在它们视线里翻滚,就像它们来途穿越的那片大湖, 翻越的那座高山,在金黄的阳光下汹涌着、起伏着、铺展着-这是良田里的大江大河, 是被 春天高高托起的又一个丰年。 它们深情地俯瞰着故乡的田园、村舍、草木和亲人,用呢喃的燕语传递口信-春天被 我们衔回来了,在大地之上, 在每一个老农紧握的手心里,就像归来时, 天空紧握着我们那样, 生怕从云朵的指缝间滑落。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主体以时间为序对燕子的活动进行叙写,层次清晰;多次运用比
22、喻、拟人等修辞, 刻画了燕子的形象,抒发了情感。 B.文章从燕子的视角直接描写了眼前的深绿田野、 果实压低的枝头和无边的麦浪, 表现 了燕子对大地的深情,角度新颖独特。 C.文章详细描述燕子筑巢的过程,表现了它勤劳能干,而“或许是大自然另一种手法的 春耕春播”就使读者联想到勤劳的农民。 D.文章末尾写燕子“深情地俯瞰着故乡的田园、村舍、草木和亲人”,其中蕴含着作者 对故乡的热爱,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深情歌咏。 8.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燕子衔春来”的含义。(6 分) 9.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绘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插图?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石家庄市 2020 届高三 综合 训练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45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