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古诗二首 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8课 古诗二首 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 古诗二首 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1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8 古诗二首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古诗,都是望远之作。 登鹳雀楼 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远眺依山的落日和奔腾的黄河有感而作的一首五言 绝句。前两句写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形象 而高度地概括了进入广大视野里的万里山河,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让人如临 其境,如见其景。后两句寓理于诗,含意深远,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折射出其不平 凡的胸襟和抱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 合天成,气势充沛,没有丝毫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 融入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被作
2、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而遗芳千古。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这首诗紧 扣“望”之一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奇与 壮丽。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概括地描绘了望中全景:山顶 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展现了一幅绮丽壮美的图景。后两句诗人把艺术 的夸张和想象运用到了极致,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瀑布的雄奇气势。 全诗有声有色, 有动有静, 有景有情,语言生动形象、洗练明快,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充分体现了诗人 浪漫的情怀。 两首诗在课文里均配有插图。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
3、在山上的古楼, 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 的情景。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唤 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1借助课文插画,将生字与事物结合起来或借助熟字比较辨析、换偏旁联系熟字等方 式,会认“楼、依”等生字,会写“楼、依”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通过理解诗意背诵、想象画面背诵、游 戏背诵等方法背诵古诗。 3借助图画,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初步感受和认识大自然 的神奇、壮丽。 4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
4、描绘的意境和蕴含的人生哲理。 明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望远,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 写的景物。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揣摩诗歌的意境,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只有站得 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1生字教学 本课生字“楼、依、尽、层、炉、烟、川”既要求会认读,也要求会书写。在识字教学 时,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在拼音方面,“瀑、布”的韵母都是“u”,而声母 分别是“p”和“b”,学生可能容易弄混,教师可以多示范、纠音。“楼、层、瀑
5、、布、炉、烟、 川”这几个字,可以借助课文的插画或其他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将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 来。 如“川”是象形字, 教学时可以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 联想河水流动的画面; 理解“层”, 可以数一数课文插图中的鹳雀楼有几层; 认识“炉”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微 波炉”“烤火炉”等,还可以将“炉”与“庐山”的“庐”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印象,巩 固字形。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识字,还能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能力,拓 展思维。认识“遥”“近”“穷”这几个字,可以借助熟字来进行比较辨析,再组词识记。 书写生字时,注意引导学生先观察这些生字的结构特点。“楼、依、炉、烟、挂”这几 个
6、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还要特别注意笔画的穿插。注意提醒“楼”左侧用来作偏旁 的“木”和“炉”“烟”左侧用来作偏旁的“火”, 都应将捺改为点。 “尽”“层”“炉” 注意“尸”的写法要领。 “照、 川、 黄”要提醒学生易错的地方。 “照”下面四点排列均匀, 呈上聚下散状;“川”中间一竖略短;“黄”中间部分是“由”,不要写成“田”。 2诵读古诗 在识字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自由练习朗读这两首诗歌,体会诗歌的节拍和韵律;然 后再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学生模仿朗读,多次练习,教师重点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第一 阶段先指导学生读好古诗的题目,出示诗题,用据义断音的方法指导学生判断登鹳雀楼 和望庐山瀑布的停
7、顿,接着让学生练读古诗。读登鹳雀楼可以采用“二/三”的节奏 形式,读望庐山瀑布可以采用“二/二/三”的节奏形式,让学生在跟读模仿中,掌握五言 诗和七言诗的基本读法和节奏。 3理解诗意 在正确、连贯、有节奏地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 面,体会诗歌的意境。可以采用渗透学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先让学生读懂诗歌的题目,就 能大致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或主题。 然后教师再分行出示诗句或是结合文中插画, 让学生说 说诗中描绘的景物,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景物:香炉峰、紫色烟雾、岩壁、瀑布等。然后 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通过交流,学生就可以大致了解诗 意, 并能
8、根据诗意想象画面。 最后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说出“站 得高,看得远”的道理,进一步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1教师准备与生字和课文有关的插画和图片。 2学生收集有关鹳雀楼、庐山和诗人王之涣、李白的资料。 3学生初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尝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生字词。 4学生再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内容。 2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1会认“楼、依”等生字,会写“楼、依”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 3通过朗读和背诵,想象画面,理解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 登高望远,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板块一 图片导入,了解诗
9、题 1课件出示图片登鹳雀楼的课文插画。 2谈话: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很喜欢画画,有的同学喜欢画小动物,有的同学喜 欢画可爱的小玩偶, 那还有的同学喜欢画风景画。 今天, 老师在课前找到了这样一幅风景画, 请大家按照由远到近的方法观察这幅画上画了哪些景物? 落日、远山、河流、帆船、近处的山、树木、山腰的房屋、山顶的楼屋 3 联系生活谈话: 在了解了这幅图画的景物以后, 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这幅画的人物, 你现在在做什么呢?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教师可以进行举例,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发 散思维:我也许是船夫,正在打鱼;我也许是游人,正准备爬到山上的最高处,欣赏远处的 风景;我也许是江边送别的人,在
10、跟船上的人挥手告别,目送朋友远去) 4过渡:(边指图边讲解)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一天傍晚,他来到黄河边,看 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这 位诗人觉得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风景, 他还想看到更远的风景,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是这位诗人,站在哪里能看到最高的风景呢?(指名学生回答) 给出四个选项(要在课件图中标示出来或指示出来),分别是: A山脚下,黄河岸边。 B山腰处,群屋旁边。 C山顶的楼屋前。 D山顶楼屋的最高一层。 5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站在山顶楼屋的最高一层能看得最远吗?(引导学生回答因 为站得越高
11、,看得越远) 6导入诗题: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这位大诗人王之涣就是想要看到远处的风景,他明 白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所以他就要登上山顶楼屋的最高一层,而刚好图中诗人 所登的山顶的楼就叫作“鹳雀楼”。诗人在登楼之时,看到楼外的景色,心有所感,所以写 下了这首登鹳雀楼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这位大诗人一起去登一登鹳雀楼吧。(板书: 登鹳雀楼) 7教师简要介绍鹳雀楼,以及诗人登鹳雀楼的原因。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 河东岸。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占河山之胜,据柳林之秀,在唐宋时期就 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
12、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 鹳雀楼最负盛名。 8过渡: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诗人王之涣的相关资料,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介绍一下 呢? 9教师进行补充介绍作者,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羁, 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 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 、 凉州词等。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 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板块二 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 遍。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13、: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3认读生字: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1)学生在不带拼音的情况下,再次诵读古诗,教师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2)看图识记“楼、层”: 课件出示楼(如教学楼等)的图片。 提问:这是什么?一共有几层?并用这两个字说一句话。 (3)课件出示“依”“欲”的字形和拼音,利用整体认读音节“yi yu”,认读这两个字。 (4)运用熟字比较识记、组词识记“尽、穷”。 尽尽头 尺尺寸 穷贫穷 究探究 4全班齐读古诗,教师对本课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指导。 尽:读 j n,四声,前鼻音,不要读成 j ng。 欲:读 y ,四声,不要读成 y n。 穷:读 qi ng 二
14、声,后鼻音,不要读成 q ng。 层:读 c ng,二声,平舌,后鼻音,不要读成 ch ng。 5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让学生观察这些生字的结构特点和笔画,教师示范 写生字,同步对书写进行指导,强调书写笔顺的正确。 楼: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偏旁“木”的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衣”撇笔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 尽:上宽下窄,“尺”罩住下方两点,撇捺要舒展。 黄:上部扁、宽,中下部长、窄,中部是“由”,不能写成“田”。 层:“尸”从上、左包围“云”。 6一起来读: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教师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并让学生在跟读的 过程中感受古诗诵读的节奏。对于五言律诗
15、,我们通常采用“二/三”的节奏停顿。(课件出 示古诗,并标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 海流。 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 层楼。 7学生反复诵读,小组互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声情并茂地诵读古诗,把掌声送给 读得最好的同学。 8过渡:同学们,在熟读了这首古诗之后,我们知道了这是诗人在登鹳雀楼时,看到 远处的风景,有感而发所作,那么他究竟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吧。 板块三 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1巧借生字,想象画面。 (1)课件出示诗句。 句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交流在这句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白日、山、黄河、海 (3)
16、让学生想象夕阳的样子,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白日”的意思。 “白日”在诗中指的是傍晚落山时的太阳。 (4)借助生字“依、尽”,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 出示“依”相关图片: 人与穿着的衣服紧紧贴在一起。 和“依”有关的词语通常表示 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亲密的感情。你看,他们挨得多紧密啊!(依靠、依偎)。引导学生想象 画面“白日依山”落日紧紧地靠着群山。 出示“尽”相关图片:太阳依靠着山怎么样了?从哪一个字体现出来的?(尽)引导学 生想象画面随着太阳渐渐下降,会被群山遮挡,慢慢地消失不见。理解这里的“尽”就 是消失、完的意思。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话的景象完整地说出来: 傍晚的太阳依着连
17、绵起伏的群山 慢慢落下去。 (5)迁移运用,让学生照着同样的方法,理解“黄河入海流”。 教师出示黄河入海的相关图片。 指名学生描述“黄河入海流”所描绘的画面,教师进行指导。(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 涌奔腾而去) (6)教师结合诗中的画面对这两句诗的内容进行简要讲解。(相机板书:壮阔、雄浑)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 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 沉默;“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写出了水的气 势磅礴,景象壮观。 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色彩也相对;“依山尽”对“入海 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8课 古诗二首 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 教案 部编版二 年级 上册 语文
文档标签
- 古诗二首
- 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 部编版二
-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
- 二上古诗二首教案
- 第8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 部编版二年级上第8课古诗二首ppt课件
- 北京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6课古诗二首课件
- 第18课 古诗二首 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 部编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课件2
- 部编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课件1
- 第12课 坐井观天 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 第8课 古诗二首 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 第15课 大禹治水 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生字教学课件第18课古诗二首
- 24唐诗二首教案
- 第10课 日月潭 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 第22课 狐狸分奶酪 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教案作业题
- 第13课 寒号鸟 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49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