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12课 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课 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12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 宋代陆游的 示儿 、 宋代林升的 题临安邸 和清代龚自珍的 己 亥杂诗 ,这些古诗都表达了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情感。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他的一生都在呐喊着北伐 抗金的战斗呼声,一生都在忧国忧民。但他在年老病后已无法为抗金作斗争,祖国统一也还 是遥遥无期, 示儿就是他在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诗的前两句写了自己在临终前没有 了却的愿望,就是还没有看到收复中原、祖国统一,表达了他沉痛且遗憾的心情。后两句作 者由悲愤转为乐观,他坚信祖国统一大业必成,并希望祖国统一后,儿子在祭祖时能告诉自 己这个喜讯,表达了他坚定的信念。
2、全诗情感沉郁、悲壮,却又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中原、 统一祖国的热切期望,悲愤中又洋溢着乐观精神,表达了诗人强烈真挚的爱国情感。 题临安邸是一首题壁诗,诗人是在当时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后,当政者不思收复 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情形下作 的。 诗的首联“山外青山楼外楼”写了青山无尽、 楼阁连绵望不见头的美好场景, “山、 楼” 两个叠词的运用,描绘出了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和重重叠叠的青山,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但 是,国家的大好河山正在被践踏,南宋官员不思收复失地,却在歌舞升平,因此,诗人不由 发出“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表达了对安于现状的统治者的愤怒。
3、“暖风熏得游人醉” 一句中,“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中的春风,又指当时的淫靡之风。而“游人”不是 指一般的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全诗讽刺了当政 者只图享受奢靡生活,不顾国家危难、不思进取的现象,表达了诗人的愤怒、不满和忧国忧 民却又无可奈何的悲愤心情。 龚自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 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诗人在这种社会情形下,写下了组诗己亥杂诗 , 总共 315 首,本课选取的是其中的一首。诗的大意是: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靠的是风雷激荡 的改革,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
4、神,不拘一格,让更多人 才降临世间。 前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 尖锐猛烈的变革; “万 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一片死寂、令人窒息 的现实状况。面对这个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诗人痛心疾首,希望朝廷能早日进取。 因此诗人发出呐喊“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他真诚地希望社会变革和杰才涌 现,希望上天能不拘一格地降下大批人才,共同挽救狂澜,振兴国家。全诗用“九州”“风 雷”“万马”“天公”等恢弘、奇特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对社会变革和 人才辈出的热切期望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
5、式认读“乃、熏、亥、恃、擞”,通过观察比 较、自主练习的方式等会写“祭、乃、熏”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上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 3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4借助标题、文中注释和相关背景资料,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5对比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找出第一、二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住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2对比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找出第一、二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借助标题、文中注释和相关背景资料,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
6、乃、熏、亥、恃、擞”,会写“祭、乃、熏”等生字。对于五年级学生 来说,课文中的这几个生字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需要 对易错的字进行强调。 如“恃、 拘”为形声字, 容易读错, 可以通过与声旁的对比进行辨别。 针对形近易错的字,如“熏、哀”,可以分别与其形近字“黑、衰/衷”进行对比识记。对于 “祭”字,则可从字源上认识,加深理解。 2理解运用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体会情感。题目具有较强的概括性,通过对题目的理解,有助 于理解诗歌内容,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先联系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从题目中了解有哪些 信息和疑问。在读懂题目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注释等
7、进行理解。而对 诗意的深入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上,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关注诗人生活的朝代。对于 资料的结合,教师要为学生提示搜集资料的方向,并提醒学生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同时学生 在查找资料之后,需要在课堂上留出学生对资料汇报和交流的时间。而资料介入的时机可以 在理解整首诗歌之前,也可以在理解句意和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之时。 3朗读教学 根据具体诗歌的内容和节奏,运用不同形式阅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这三首诗 歌虽然表达的爱国情怀一致,感情强烈,但是有明显的层次性,所以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 去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有读懂了诗人的心境和感受,在阅读中才能读出诗歌想要表 达的情感。 示儿前两
8、句诗人表达了因为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而产生了遗憾、悲伤沉痛的 心情,后两句又转为乐观激昂,在读时要先读出悲痛沉重的心情,再转向激昂乐观。 题临安 邸 先写了西湖的美好景色, 颔联再转责问, 后两句则是对统治者的愤怒和讥讽。己亥杂诗 诗人先表达了对现实的深恶痛绝,后两句则是对未来祖国振兴的期望和人才涌出的渴望,要 读出乐观之情。只有深刻理解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才能在阅读的时候正确读出情感色彩。 1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和写作的背景资料。 2结合注释预习字词。 3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3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1学习示儿 。认识本诗中的“乃、祭”,会写“祭、乃”,并能理解字义。 2正确
9、、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能够背诵和默写。 3借助教材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4学习通过查找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并结合相关背景资料深入理解诗歌,体会诗 人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感。 板块一 主题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同时播放朗读音频。 2介绍我爱这土地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以此揭示本单元主题“爱国情怀”。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 1938 年写的一首现代诗。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 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10、 3过渡: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志士都像艾青一样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热爱,在他们 的笔下,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饱含真挚爱国之情的作品,本节课就让我们穿回到南宋时期, 去学习这样一首爱国诗,感受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同步板书诗歌题目) 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含义。 示:告诉;告之。 示儿:写给儿子看的诗。 5 过渡: 诗人会写什么给自己的儿子呢?写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这 首诗。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对诗歌朗读,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2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3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画出课文中停顿的地方。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
11、/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吿乃翁。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5课件出示本课生字“祭、乃”,指名学生朗读,指导书写笔顺,对易写错的字进行警 示。 祭:注意左上部分不要写作“夕”。 6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注意抑扬顿挫。 (2)与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对诗句进行翻译。 7 全班交流, 通过学生自主回答和指名回答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适时引导并明确。 同时, 强调“元、但、同、祭、乃”这几个字的意思。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 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
12、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了把这好 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8在诗歌大意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首诗歌的大意进行概括,从而明确陆游在弥 留之际给儿子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个问题。 陆游在这首诗中告诉儿子:很遗憾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希望等到朝廷军队收复失地的 那一天到来时,在家祭的时候一定要告诉他。 板块三 精读课文,体会情思 1过渡:在大家的合作下,我们知道了这首诗歌的大意,并在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我们 知道了陆游写给自己儿子的是什么。那么,陆游为什么会在临终前写给儿子这样一首诗?他 又为什么总惦记着“北定中原”呢?大家看看是否能够从这首诗中找到答案呢? 2学生从诗歌中去找答案。 3指名
13、回答,进行引导,得出如果单纯从诗歌内容去找,是无法找到答案的结论。 4开展探讨活动,出示探讨任务。 当注释和课文中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我们应该怎么办? 5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学习,归纳方法,或者是结合本课提出的问题,想到新的办法。 6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讨论交流。 7全班交流,各组交流自己总结或找到的方法。 8出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要解决下面两个问题,需要找哪些资料? (1)陆游为什么会在临终前写给儿子这样一首诗? (2)陆游为什么总惦记着“北定中原”? 9 引导学生抓住“北定中原”的意思去想象陆游所处时代中原的状态, 通过陆游临终也 要交代儿子等到国家统一时,家祭一定要告诉他的行为,
14、去思考这件事情对于陆游的意义, 从而让学生对这首诗的背景和陆游的个人经历产生兴趣,最终明确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从 诗歌的写作背景和陆游的个人经历入手。 10指名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陆游的个人经历,鼓励其他学生 进行补充。 11对学生分享的资料进行梳理,出示相关资料。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 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乾道 二年, 他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虽然频遇挫折, 却仍然未改变初衷。 由此可见其“国”重于“家”, “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这也促使他临终“示儿”。 12在
15、了解背景资料的基础上体会陆游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1)过渡: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陆游在这首诗中也说到了 “悲”,他的“悲”有哪些含义呢? (2)引导学生结合陆游出师北伐的政治主张和北伐计划被毁之后他不改初衷的精神品质 去思考。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 悲伤: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 悲壮: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 悲欢:为“家祭告慰”而悲欢。 (4)抓住“万事皆空”和“悲”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感受陆游超越个人生死、情感和家 庭悲欢的伟大情怀,明确“悲”的情感来源是诗人的民族之情和国家之爱。 (5)抓住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 和“告乃翁”的矛盾冲突, 引导学生感
16、受陆游对收复中原、 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的伟大情感。 13指名学生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朗读,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 14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读通顺、读出感情,并进行背诵。 15全班齐读古诗。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回顾。 示儿 抱恨终生 自知人无万事空 心悲不见九州同 念念不忘 期盼王师定中原 嘱咐无忘告乃翁 热爱祖国 忧国忧民 至死不渝 2总结:陆游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表达了他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 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而诗人从 20 岁到 80 岁,一 直在盼望“北定中原”,表
17、达这种情感的诗作也比比皆是,比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书愤等,大家课后可以找出这些诗歌来读一读,再次体会诗人浓 浓的爱国之情。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1学习题临安邸 。认识本诗中的“熏”,会写“熏、杭”,并能理解字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3借助教材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4结合背景资料深入理解诗歌,体会诗人深沉、强烈爱国的情感。 板块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了陆游的示儿 ,感受了陆游在临终时还在盼望祖国统一 的浓浓爱国情,也不禁为陆游不能亲眼见到祖国统一心生遗憾。那么,此时此刻,造成陆游 这种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2课 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12 古诗 教案 部编版五 年级 上册 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49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