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化学示范教案:7.1燃烧和灭火
《【人教版】九年级上化学示范教案:7.1燃烧和灭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化学示范教案:7.1燃烧和灭火(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课题 1 燃烧和灭火第 1 课时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教学目标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1. 燃烧的条件(重点) 认识燃烧的条件,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重点) 认识灭火的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有了火,粘土烧成了陶器,矿石炼出了金属,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神六升天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火有时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灾难,如居民区火灾,工厂火灾,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火有“功”也有“过” 。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燃烧。合作
2、探究探究点一 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 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讨论交流 结合生活实例和经验讨论相关原因。了解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在 500mL 的烧杯中加入300mL 热水,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 ,观察现象。实验现象铜片上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没有燃烧;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水下白磷燃烧起来实验分析铜片上白磷和红磷置于相同环境中,由于白磷和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温度不同,导致不同的现象。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尽管是同一种物质,由于处于不
3、同环境中,即前者与氧气接触,后者没有与氧气接触,导致产生不同现象。通入氧气后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也燃烧起来。实验结论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且必须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课堂讨论1.白磷能燃烧,水为什么不能燃烧?2.平常我们燃烧的煤块总是制成蜂窝状,而不制成球状?3.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归纳总结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着火点是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2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知识拓展 (1)燃烧,有的不
4、需要氧气参与也可燃烧。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钠在氯气中燃烧等。(2)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3)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燃烧时一定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属于物理变化。探究点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提出问题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怎样灭火?纸箱、油罐着火怎样灭火?森林火灾又怎样扑灭呢?讨论交流 结合生活实例和经验讨论相关原因。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灭火的原理【实验操作】点燃 3 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
5、示:【实验现象】扣上烧杯后,燃烧的蜡烛一会儿熄灭;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后蜡烛熄灭;另一支燃烧情况不变。【实验结论】扣上烧杯后,燃烧的蜡烛与氧气(或空气)隔离,蜡烛熄灭;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使蜡烛与氧气(或空气)隔离,蜡烛熄灭。归纳总结1.灭火原理:(1)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破坏燃烧的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2.灭火方法:(1)用水扑灭火灾是最常用的灭火方法,水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蒸发时吸收热量而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2)清除可燃物或设防火隔离带,即断绝火源。如扑灭森林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九年级 化学 示范 教案 7.1 燃烧 灭火
![提示](https://www.77wenk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4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