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6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第三册数学教案第三册数学教案 全册备课 教学内容所体现新课标思想: 1、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应是学生生活、 劳动和学习的工具,学生学到的数学内容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的, 学习过程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 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 3、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 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 学资源,创造
2、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 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 4、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 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 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内容: 1、米和厘米的认识 2、实践活动(1) 3、表内乘法和除法(1) 4、观察物体 5、平移与旋转 6、表内乘法和除法(2) 7、统计和可能 8、实践活动(2) 9、总复习 数学第 3 册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 学 内 容 课时 1 周 认识米和厘米 实践活动(一) 4 2 周 乘法的初步认识 4 3 周 2 的乘
3、法口诀 4 4 周 5 的乘法口诀 4 5 周 十一假 6 周 3 的乘法口诀 (9 月月考) 4 7 周 3、4 的乘法口诀 4 8 周 除法的初步认识 4 9 周 用 25 的乘法口诀求商 4 10 周 整理与复习 4 11 周 观察物体,平移与旋转 (期中考试) 4 12 周 6、7 的乘法口诀 4 13 周 8、9 的乘法口诀 4 14 周 整理与复习 4 15 周 用 69 的乘法口诀求商 (11 月月考) 4 16 周 混合运算、整理与复习 4 17 周 探索规律 统计与可能 实践活动(二) 4 18 周 总复习 4 19 周 复习 20 周 期末考试 入学教育 目的: 1、通过学
4、生的自我介绍初步认识了解学生,通过学生的说话,初步了解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初步了解学生的习惯。 3、使学生尽早的回到课堂。 过程: 一、欢迎词: 欢迎大家成为二年级的小学生, 我是你们的班主任靳老师, 希望我可以成 为你们的朋友,你能把你介绍给我吗? 一、自我介绍: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二、要求: (一)坐姿: (二)站姿 (三)看书的姿势 (四)本子的使用 (五)回家的要求 三、了解本册教材的内容 四、教师和学生互动,问问你想知道的内容 五、学生自己看书。 课后反思:学生在课上放应积极,能够比较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口语表达能力 比较好,学生的学习习
5、惯有点差,个别学生的小动作比较多,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养 成教育。 认识厘米和米 教材内容体现新课标思想: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知道由几米变成几百厘米,或者 由几百厘米变成几米的道理。 通过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与日常生活, 会恰当地选择 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单位 1 米、1 厘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等于 100 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学会用刻度尺 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 ,并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6、。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 尺测量和画一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知道 1 米、1 厘米的实际长度,实际感知长度单位 1 米、1 厘米大约 有多长。知道要准确知道物体的长度,需要借助于测量的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够说出由几米变成几百厘米,或者由几百厘米变成几米的道理。恰 当的选择长度单位。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课时:4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 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学习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厘米,了解 1 厘米
7、的实际长度,感知 1 厘米大约有多长。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厘米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学具准备:直尺 铅笔 书本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熊猫开店的故事,提出问题:为什么熊猫和小松鼠量得的结果不一样? 学生讨论, 你能不能帮助一下他们? (感受到统一测量标准在解决时机生活问 题中的重要性) 二、新授: (一)量一量:量数学书的一条边,那我们怎么办呢?(用尺子量) (二)初步认识“厘米” : 1、认识尺子 学生说说你都认识尺子上的什么? 教师对学生不认识的加以讲解,引出长度单位:厘米 2、用手在尺子上指出 1 厘米、2 厘米、3 厘米、8 厘米的长度。 3、在尺子上比一
8、比,你手指的哪部分大约宽是 1 厘米。 (小组同学互相量一量) 4、说一说:请你估计一下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5、1cm 是 1 厘米 (三)测量物体长度(小组) : 1、任意拿出一根铅笔,你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小组同学互相估计一下) 2、用自己的尺子量一量铅笔的实际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小组同学一 起操作) 3、想一想:你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怎样测量?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 (一)填一填: (二)量一量,填一填:量自己手掌的宽,一叉的长,一只臂的长。 (小组合作完 成) (三)估测: 请你想办法估计一下你的数学练习册的长和宽。 你用什么办
9、法估计的? (选 择我们身上的测量工具)说说,请你再实际测量一下,看看他们之间的误差。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课间量自己的课桌椅的长 宽 高 回到家中测量自己家中电视的实际高度,并积累几种家电的实际长度或宽度。 课后反思:教师利用故事引入学生的兴趣很浓,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非常认真,在进 行估测的时候学生能够借助身上的独有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感受到了单位统一的 必要性,学生学习效果很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与学校生活中需要用到米的实际例子,介绍量比较长的物体 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引导学生认识 1 米的实际长度, 使学生建立米与
10、厘米的百 进制关系。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 1 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建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能够说出由几米变成几百厘米,或者几 百厘米变成几米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学具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度 二、导入:你有什么感受?那怎么办?引出米尺 三、新授: (一)出示教具(米尺) 。 (二)知道米用 m 表示。 (三)拿出米尺,实际操作:伸开自己的双臂,量一量到什么地方是一米, 从脚到身体的什么地方是一米(小组同学一起量一量) (四)用直尺量一量米尺有多少厘米或数一数学具米尺 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百进制关系:
11、1m(米)=100cm(厘米) 那么 2m、3m、4m呢?都等于多少 cm 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出示教具,向学生介绍几种常用的长度度量工具。 说说你认识的测量工具 (六)用卷尺或学具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课桌椅的高,窗台的长度等大约有多长? (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一下应该怎样量,量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然后再实际量一量) 三、巩固新知: (一)在( )里填上厘米或米。 (结合生活实际填一填) (二)量一量: 说说你测量的方法 (三)动脑筋:我们 4 个人正好围一棵树一圈,这棵树的一圈大约有几米?你是怎 么想的? 说说你的想法 四、作业:回去测量你家中的物品,到什么地方长度是 1 米 五、课堂
12、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身边的 1 米,切实的感受到了 1 米的长度, 同时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 知道了自己的身高到什么地方是 1 米, 学生能够以此为 标准试着去估计,估计和实际测量同步进行,使学生的学习知识更加巩固。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准备:每人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学习 (一)出示主题图: 这是一条线段
13、,谁能说说你看到的线段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说一说 (二) 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测量线段长度时, 要注 意什么? (三)你会画一条线段吗? 1、让学生动手在练习本上画线段。 2、画一条 7 厘米长的线段。 3、评判学生所画的线段,让学生说说谁画的好,好在哪?是怎样画的? 4、能画一条 3 厘米长的线段吗?学生试画,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 5、小结:画线段时,要注意从“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就画到几厘米的地 方就可以了。 二、巩固练习: 量一量: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课后反思: 学生对于线段的理解个别学生还不是很到位, 有的学生对于当线段斜着 放的时
14、候不知道怎么去判断, 也就是学生对于线段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 还需要进 一步的理解,在练习课上教师要加强训练与指导。 练习课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 1 米100 厘米。会用 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进 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看谁在练习中最认真。 二、课堂练习: (一)在( )里填上厘米或米。 手电筒长 10( ) 。 地
15、板砖边长 50( ) 。 教室的门高( ) 。 补充:教室中的物体的长度 (二)量一量。 书上: 实际: 自己拳头的一周长( )厘米。 自己的身高( )厘米。 自己的脚长( )厘米。 比一比: 1、比较自己拳头的一周长和自己的脚长,你有什么发现? 2、比较自己的脚长和自己的身高,你又有什么发现?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三)画一画。 1、画一条比 8 厘米短 5 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 3 厘米长 2 厘米的线段。 (四)填一填。 7m+4m=( )m 1m-80cm=( )cm 13cm-6cm=( )cm 25cm+75cm=( )m 计算: (五)先量一量你的头围,再做个头饰。 (六)
16、估测我们教室内、外的物品,然后实际测量(临时加的内容) 三、课堂作业: 同步练习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生学习情况。 课后反思: 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好,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的调整自己的 教学,增加了估测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上能够更加主动,而且学习的兴趣也比较 浓厚。 实践活动 体现新课标思想: 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测量的实际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 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 完成测量任务。 培养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 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测量长度,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巩固所学的米、厘米以 及有关线
17、段的认识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一些在生活中常 遇到的 有关长度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估 测能力,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 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培 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课前进行有关方面情况的了解,精心做好课上得组织工作,组织学生 在 40 分钟的时间里进行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填好统计表后,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了米和厘米的认识了, 也认识了线段,
18、今天就要考验考验你们, 看你们对于学过的知识是不是掌握了。 二、准备活动: (一)自愿结合成组。 (每组自己确定要测量的内容) (二)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准备的测量工具是否准备齐。 (三)教师发给每组一张统计表,小组一起把统计表的表头填写完整。 三、实践活动: (一)小组之间互相商量,进行分工。 (二)到各自要测量的目的地进行测量。 (三)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 (四)把测量的结果按照表格填写完整。 (五)小组汇报。 (把测量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报告) (六)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们吗? (向汇报的学生提出问题, 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实际测量,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学生对测量
19、很感兴趣,而且在测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生测量的方法也很多,并且能够比较准确的测量。 表内乘法和除法(一) 新课标所体现教学的内容: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情境中捕捉有用的数学信息, 还应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建 立“倍”的概念,紧密联系除法的意义进行数量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25 乘法口诀,除法的初步认识,用 25 的乘法口 诀求商,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 25 的乘法口诀, 使学生正确熟记 25 的乘法口诀, 能用口诀正确 的计算。在计算中,体会编制口诀的必要性。在解决问题
20、中,学生初步了解乘法含 义,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 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初步了解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 较熟练地运用口 诀求商。运用所学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 熟记 25 的乘法口诀, 以及用 25 的乘法口诀正确 求积、求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解答用乘法和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运算 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知道求相同加数的和可用乘法计算。 教
21、学重点教学重点:知道求相同加数的和可用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具: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公园玩, (实物投影,主题图) 二、进入情景,感悟数学 (一)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数学问题,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板书学生的算式: 加法算式(个别学生会说乘法) (三)学生对算式进行分类,说理由。 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你式怎么想的,说出你的想法 三、新授: (一)出示例题:有 4 条船,每条船上有 5 人,划船的一共有多少人?(看图列 出加法算式) (二)像这样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自己
22、尝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5+5+5+5 学生汇报,学情预测:55 45 54 555x5 师:这么多乘法算式,哪一个对?听老师怎样说。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 (1)看,相同加数是几。 5 (2)数,有几个相同加数。 4 个 5 (3)乘,把相同加数和它的个数相乘。 (关键)45 或 54 问:4 是什么?5 是什么? 4 个 5 相加等于 20 也可以写成 54=20 或 45=20 4 5 乘号 54 读作 :5 乘 4; 45 读作 :4 乘 5; (三)学生独立改写试一试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仔细的小朋友要注意观察。 四、练习: (一)判断能否用乘法计算
23、,能的改成乘法算式。 5+5+5+5+5+5 6+8+2 100 个 5 相加 2+2+2+2 7+8+10 a+a+a+a+a+a (二)自己写一个能变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同桌互相交换,变成乘法算式。 (三)开放题:6+6+6+5 写一个含乘法算式的式子。答案可以是: 63+5 641 54+3 五、回家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有乘法。 课后反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资源进行教学, 学生学的饶有兴趣, 而且学的效果很好, 学生对于几个几理解的非常好,出色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明确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通过观察感知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 用乘法计算 比较简便;鼓励学生积极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 年级 数学 上册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49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