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1515 课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 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 ,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 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 “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和 “丝绸之路示意图” ; 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 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 坚强意志; 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 认识丝绸
2、之路在中外经济 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短片及背景音乐)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歌曲及欣赏到的美景与美食:核 桃、 石榴和葡萄嗯来自什么地方的? (学生回答: 新疆) 新疆的古地名叫什么? (学生回答: 西域)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教师提问: 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 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 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
3、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 为西域。 教师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投影) 教师引导: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学生回答: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 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 200 人。 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教师过渡: 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 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投影) 张骞陕西城固人,主要生活在汉景
4、帝和汉武帝时代,因为屡立奇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 一直以来人们对张骞的评价都是很高的。 (学生朗读) “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 类拔萃的人物也。 ” 翦伯赞 教师引导:这些评价并不是赞美之词,是对他曾经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真实写照,特 别是他两通西域。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他两通西域的情况。 (板书:张骞出使西域) 教师提问: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 学生回答: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教师提问: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 教师讲解:让我们一起来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 (点击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的路线图)张骞从公元前 1
5、38 年出发,前 126 年返回,前后用了 12 年的时间。 教师提问:虽然此次出行的目的没有达到,可遇到的挫折倒不少。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 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 学生回答:1、去时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呢。 2、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 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 ” 3、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来打匈奴。 学生回答:1、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不怕艰难险阻。 2、他的性格,刚毅坚强,不屈不挠。 3、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 4、我最佩服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 14 沟通 中外 文明 丝绸之路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49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