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设计2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设计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设计2(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7 7 课课 抗击八国联军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掌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过程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 罪行;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培养学 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出示义和团运动的历史, 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 从而得出当 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 力;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 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
2、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 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 1900 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 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 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 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康有为 1899 年写下的诗句: 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 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过马关。 教师分析:诗句体现了作者的心情悲伤、痛苦。 教师设问:康有为途经日本马关
3、时,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学生回答: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 度。 教师过渡: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一步步扩大侵略权益。投 影时局图及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教师强调:中国面临亡 国灭种的危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国别 强租海湾及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沙俄 旅顺和大连 长城以北及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和附近 岛屿,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教师过渡:新的世纪即将到来,而中国人
4、还没有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一场新 的灾难再次降临到了中国人的头上。这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目下面的内容, 从中找出有关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信 息。 学生回答: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从 19 世纪末到 1900 年夏,义和团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 区,其速度是非常快的。 教师引导:从中能否看出引发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教师总结: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反洋教斗争的基础上兴起的。 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第一次鸦片 战争结束后
5、,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 派遣传教士,到 19 世纪末已达 3300 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 涉诉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权益,起到了枪 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 教师投影介绍: 义和团是在义和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义和拳是民间反清秘密结社的一种。 义和拳改称义 和团,最早见于山东巡抚张汝梅的奏折。1899 年夏天,继任山东巡抚毓贤出示,将义和拳 改称义和团。义和拳先在山东冠县一带展开,赵三多领导民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 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此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设计2 抗击 八国联军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49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