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3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3(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6 6 课课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 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 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 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 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 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
2、书;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 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 你回到 “那个多事之秋” , 你会有何感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如何救国的, 翻到课本第 6 课。 (提示: “多事之秋”指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 的危急时刻,他们站出来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图强。 )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1.学生自
3、主学习:阅读教材,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经过。 2.教师解释: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 叫做“公车” 。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 为“公车上书” 。 3.材料引入: 材料一 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 易曰: “穷则变,变则通。 ”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4.图片展示: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 5.问题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要求拒签条 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学生讨论) 6.教师讲述渡: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
4、国的狂潮,民族危 机严重。 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 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 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二)维新思想的传播 1.教师讲述:虽然上书不达,但却轰动了京、沪,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康、梁带着对国 势的沉痛、救国的迫切、变法的热衷、自强的思虑,继续为变法而奔走呼号。 2.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 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 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提示: 报刊 地 点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国闻报 天津 严复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3.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3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49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