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1212 课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课程标准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颁布“推恩令” 、强化监察制度的史 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并能正确评价汉武帝。 (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 历史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认识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儒家 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
2、的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成为中 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通过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的影响,学会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各项措施。 难点:掌握汉武帝各项措施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的评价汉武帝。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先请大家朗读一首诗词毛泽东沁园春雪 (幻灯片 1) 。 老师提问: (1)秦皇是谁?他有哪些伟大的功绩?(学生复习回答) 教师总结秦始皇的伟大功绩,并引入“大一统”概念,使学生认识“秦始皇开创了大一统 格局” 。 (2)汉武指的是谁?他为什么能与秦始皇齐头并举呢?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
3、问题学习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看汉武帝如何用他的洪荒之力,推进大一统格局? 二:探究新课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情境设计:公元前 141 年,16 岁的刘彻即位,成为汉帝国的第五位皇帝,史称汉武 帝。 此时的汉帝国与汉帝国初建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经过汉初几代皇帝七十余年苦心经 营下,国家四海统一,繁荣富庶。因此,这是一个幸运的继承者。但是你看看这位年轻的新 皇,他脸上的表情似乎不那么春风得意,相反,还有点? (出示汉武帝图片,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严肃、紧蹙眉头、充满焦虑、满腹忧愁) 活 动探究之烦恼之一: 1.观看视频,请同学们听一听看一看汉武帝面临的第一个烦恼是什么?(学生总
4、结) 学生 得出结论:如何让“无为已久”的汉帝国,找回“有为进取”的精神? 2.课本小短剧群策群力找寻治国良方 这是汉武帝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年轻的汉武帝感觉很困惑,很无助。他得找人答疑解惑。 于是,这位年轻的皇帝把各地学者召集到长安,询问治国方法。史书记载,汉武帝召集了一 百多人,汇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我们来看看他们与汉武帝交流的如 何? (老师请同学们分组以儒家、道家、法家代表的身份“毛遂自荐” ,分别向汉武帝推荐 自己家的治国良方。 ) 3.古今对话 同学们,作为两千多年后的新新人类,很多同学博古通今,考虑问题既有深度又有高度, 老师来请你们思考:从推动历史发展的角度,你们觉
5、得哪家思想更有利于大汉朝的向前发 展? (请学生代表发言,老师给予合理评价) (过渡)正如刚刚同学们所想,汉武帝最终选择的是儒家。公元前 134 年,在未央宫里刘 彻召见了当时的儒学大家董仲舒。作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十分清楚,眼前皇帝 心中最大的困惑是: 急需一种新的思想来改变汉帝国的现状。 我们来看他向皇帝提出了哪些 建设性的建议? 活动探究雄才大略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出示材料: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 民以正四方。 ” (学生朗读) 董仲舒认为:作为皇帝,你统一天下,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统治 的思想;有了统一的统治思想,你才能制定出统一
6、的统治制度;用统一的制度来规范百官言 行,官员用规范的行为才能教化老百姓,从而达到稳定四方的目的。如果要让四方安定,百 姓安居乐业,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根源要做好什么?(正心) 正心就是要确立统一的思想。 如何才能正心呢? 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学生阅读课本理解:什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请参考课后阅读翻译“凡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 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3)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实现“罢黜百家,以保障儒术独尊呢”? 是直接将其他家的经 书学者都焚烧坑杀?如果那样做, 他就真成了第二个秦始皇了。 怎么做才能杀敌于悄无
7、声息 之中呢?即能达到目的,又不引起民怨沸腾。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本,看看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是怎么做的。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任用精通儒家学问的人为官。 (师生共同探讨,这条措施是怎样“罢百家尊儒术” ) 教师解说:古代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多是为了做官,你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他们想当官, 就必须精通儒家思想,他再怎么精通法家、道家都没有用。其他思想作为兴趣,皇帝我不反 对,但时间长了,其他家的学说自然失去了市场,无人问津了,那百家思想是不是就被排挤 了?没有直接的禁止其他学说的传播,只是用“官职”间接地诱导了一下读书人,其他的思 想虽然还存在, 但其地位一大不如以往。 当时在社会上流传起 “遗子黄金
8、满籯, 不如一经” , 儒家也在无形中被人尊奉起来。你们看,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杀人了吗?烧书了吗?他就 只做了一件事: 向天下人传递一个信息: 皇帝我就喜欢儒学, 就喜欢让精通儒学的人做官。 你 们说汉武帝的这一招使得绝不绝?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置官学,大力宣传儒家思想,使上至中央王 公贵族,下至地方黎民百姓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教师总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用:皇帝推崇儒家,百官精通儒学,老百姓也学习儒 学思想。 汉武帝用成功的诱导天下人只读一种书。 轻松的汉武帝轻松的促进国内的思想统一, 加强了中央集权。整个国内形成罢黜百家,儒术独尊的氛围。从此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
9、主义 的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在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对中华文明产生 了深刻影响。都是为了统一思想,秦始皇用“焚书坑儒”不让天下人读书,而汉武帝用“当 官”诱导天下人只读一种书。汉武帝的手段是不是高明许多。但是,大家也要认识到,这种 儒学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这在本质上和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文 化上的专制独裁。 (二)推恩令 历史情境设计:思想上完成了大一统,一个重要的问题被解决了,汉武帝的眉头刚刚舒展 开来,一个消息传来,才下眉头的烦恼又上了他的心头,是什么消息呢? 活动探究之烦恼 二: 1.出示金缕玉衣图片,教师提问:什么是“金缕玉衣”?他是干什么
10、的?同学们看到 这种图片有什么想法?(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玉衣是古代尤其是西汉帝王与贵族死后穿的殓衣。 有等级之分, 分为金缕、 银缕、 铜缕。玉衣一般由玉片构成,玉片由金丝、银丝或者铜丝穿织而成。金缕是最高级别的,也 就是帝王级别的。 出示材料“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 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 学生合作讨论回答: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皇权,所以他面临的又一个烦恼 是“如何削弱王国的势力?” 2.教师设问: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已经废除了诸侯国的势力了,这里的诸侯王从何而 来的呢?(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教师补充: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11、有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 早有篡夺皇权的狼子野心,待他们富比天子之时,就严重地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力。 活动探 究雄才大略之“推恩令” 1.教师设问:面对这种诸侯们的虎视眈眈,汉武帝怎么办?请大家群策群力,为汉武帝提 出一个可行的办法。 (分享智慧)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第一种方案杀 教师反驳:那些诸侯都是与汉武帝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如果对自己的亲属都大开杀戒,会 不会伤了百姓的心呢? 第二种方案镇压、削藩 教师反驳:历史上不是没有人提过削藩,汉景帝时有个晁错就曾力荐削藩,最后不仅招致 杀身之祸,还引发了七国暴乱,即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第三种方案:有没有什么方法,既不会有
12、血腥,又能削弱封国威胁呢?就在汉武帝忧心忡 忡之时,有人说“山人自有妙计” ,这位“山人”又是谁呢?提出的是什么妙计呢? (学生 阅读书本回答:主父偃) 2.出示材料:主父偃说上曰: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 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 ”于是,上 从其计。汉书上六十四卷 教师解说:今天的这些诸侯王,谁没有十几个儿子啊,但是拥有继承权的只有嫡长子,很 多没有王位继承权的王子过了几代就没落了, 陛下, 你现在要是同意诸侯王把王国分成若干 份,让那些没有继承权的王子们也能得到一小份土地,那些人肯定会高兴。本来他们是一无 所有的,
13、 在这种条件下, 陛下您既没有和诸侯王发生正面冲突, 而且还实行了一项德政。 ” 果 然是“山人自有妙计,隐者暗得玄机” ,真是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主父偃口中的这项德政就 是后来汉武帝颁布的什么政策?(推恩令) 3. 什么是推恩令(学生参考课本回答) 4.思考:与“削藩”对比,理解“推恩令” “巧妙之处。 (通过以下三个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感受推恩令妙在何处?) 推恩令推恩于谁?(学 生阅读回答:诸侯王嫡长子之外的庶子) 受恩之人会如何对待汉武帝?。 (教师解说:如同 一块蛋糕,以前这块属于诸侯的蛋糕,只能分给嫡长子吃,其他儿子只能站在一旁流口水, 盯着看,现在呢,汉武帝将诸侯王的这块蛋糕分成
14、若干小块,每个儿子都能得到一块,你们 想想得到蛋糕的庶子会对汉武帝如何?)学生回答:感激、忠心。 这些人的感恩戴德会给汉武帝的统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教师解说: 这些人对汉武帝忠 心不二,愿意接受汉武帝的直接管辖,这是不是在加强中央皇帝的权力; 在整个过程中,大家都很开心,有没有人不开心,谁会不开心?(学生回答:嫡长子)嫡 长子如果不从,其他兄弟不开心,必将骨肉相残。还有,你敢抗旨,皇帝可名正言顺的下令 将其攻下收归中央, 那更得不偿失; 如果顺从, 一个偌大的诸侯国将会分崩离析, 实力大减, 以后也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了,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5.史论结合: 出示材料: 大国不过十余
15、城, 小侯不过数十里。 可谓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通 过完成填空,学生总结: “推恩令的作用” 教师总结:你们看,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将诸侯王的势力给削弱了,你们觉得汉 武帝这一招使得怎么样?老师觉得,这招真狠,釜底抽薪,不战而屈人之兵!纵然这样削弱 了诸侯的权力,但汉武帝仍然不放心,留着这些人终将是隐患,所以他又想尽办法把诸侯王 废掉。到了汉武帝末年,王国势力被铲除殆尽,藩国的威胁自此消除。 (三)强化监察制 度 活动探究之烦恼三: 历史情境设计:思想统一了,王国的问题也解决了,这下汉武帝的眉头舒展了呢?(学生 回答:不能)汉武帝通过王国问题认识到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尚有谋权篡位之心
16、,那身边 那些与他没有血缘而又位高权重的国之重臣以及那些远离他视线的地方官吏, 有无以权谋私 之野心呢?尤其是推恩令实施之后,诸侯王势力被削弱了,但郡守的权利增强了,郡守拥有 相对独立的行政权、财政权等权利,郡守几乎重于当时的诸侯王。如果郡守叛乱或者他们欺 瞒中央怎么办?一想到这些问题,汉武帝的眉头更舒展不开了。 因此“如何监控百官的一举一动?”就成了汉武帝的又一大烦恼。汉武帝又是怎么做的 呢? 活动探究雄才大略之“强化监察制度” 教师设问: 1.汉武帝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中央设置司隶校尉; 地方设置刺史) 2.司隶校尉是什么?(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
17、不法行为。 ) 3.是否包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教师讲解司隶校尉的职能之后,讲解汉武帝通过重 用身边地位较低的侍从、宦官等内臣以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正所谓“以内制外” 。 4.刺史的职能是什么?教师介绍刺史的职能,让学生明白刺史虽然官品很低,但可以监察 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的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这就是所谓的 “以小制大” 。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这样汉武帝通过这两个职位的设置达到了对中央和地方 各级官员的管理监督和控制,从而保障了自己的权力,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5.温故知新:与秦始皇相比,汉武帝的监察制度有何不同? 通过相比,使学生认识到: 秦始皇只有御史大夫,汉武帝有司隶校尉和刺史,汉比秦在 监察方面更完善更严密。 教师小结:汉武帝通过以上三项措施,控制了百姓,铲除了诸侯王,控制了百官,中央集 权空前加强。 大一统的格局的出现不仅仅是在思想和政治方面, 还有经济上的表现 6.教师补 充:经济大一统的措施:盐铁官营,货币由中央统一铸造, 三:本课小结: 出示本课内容结构示意图,和大汉帝国地图:汉武帝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经济发展,思 想文化趋于一统,疆域在秦的基础上更加辽阔,如果说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那汉武 帝则在此基础上推进了大一统的格局。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49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