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设计(16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一一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一、内容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 的 “百家争鸣” , 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 观念、 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 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 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 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 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
2、的深度。 二、目标及其解析 1、 学习本专题的关键在于正确梳理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脉络,结合相关材料,对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做出客观评价 2、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 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三、问题诊断及其解析: 1、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 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例如:初中语文中的论语十则 、 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等。 2、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
3、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四、支持条件分析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的导入: 问题一:你能解释“百家争鸣”的含义吗?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历史意义? 1 1、“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含义的含义: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 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即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 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著书立 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 2、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
4、: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来源:学对中国对中国 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消极悲观的态度 例题:某校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使用了如下台词:“民之饥,以其上食 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 轻死。”这一台词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思想( A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变式题: 问题四: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谁?主要内容有哪些? 1、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谁? 2、 主要内容有哪些?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不期修古,
5、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例题: 变式题: 问题五:墨家的代表人物是谁?思想主张有哪些? 看材料归纳观点: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例题:“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B ) A. 儒家“仁爱”思想 B. 墨家“兼爱”思想 C. 儒家“礼治”思想 D. 墨家“非攻”思想 变式题:刻苦俭朴、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典籍体现这一精神最明显的应是 ( D ) 六、 本课小结: 百家争鸣百
6、家争鸣 儒家儒家道家道家法家法家墨家墨家 仁礼仁礼清静清静 无为无为 法治法治兼爱兼爱 非攻非攻 七、 目标检测: 1、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 C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 秦朝实行“焚书坑儒”, 西汉实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C ) A. 压制知识分子 B.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 完善法律机制 D.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八、教学反思 二二 汉代儒学汉代儒学 一、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汉代的兴起”,要求掌握汉代兴起的背景、过程及其发展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影响, 进一步了解
7、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 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 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 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 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 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三、问题诊断及其解析及其解析 1本课重点为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结 合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及汉代的政治、 经济状况来理解这一问题。 并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 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
8、较, 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 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2本课难点为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 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多方涉猎相关材料,在独立思考的基 础上,多与同学交流,请教教师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 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问题一: 儒学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你能归纳其概括吗? (春秋战国秦朝儒家思想的 地位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 为显学。 2 秦朝: 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
9、同?原因何在?应该怎样看待秦朝对儒家思想的政策? (1) ,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 战国:百家争鸣:各国纷争,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学术氛围较宽松 秦朝:国家完成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一,必须加强思想控制 (2)原因: 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3)概况 焚书: 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 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坑儒:警告文化人
10、(4)评价: 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消极:a、钳制了思想, 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使儒学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3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儒家思想逐渐复苏 例题: 秦始皇 “焚书坑儒” 摧残了先秦文化, 钳制了思想。 他的这一作为主要是针对 ( B ) A.儒学的独尊地位 B.主张分封的思想 C.妄议朝政的儒生 D.企图判乱的六国旧贵族 变式题: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 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C ) 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11、 C.韩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 问题二、儒家思想兴起的表现有哪些?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原因: A、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 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王国问题 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B、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C、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 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
12、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特点:外儒内法 (2)、影响: A、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发 挥 B、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 展 C、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D、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汉代的教育体制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 A、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
13、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B、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A、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B、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C、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 基础。 D、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3、科举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14、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 思想工具 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 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例题:关于太学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 B.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C、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 D、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已经很大 变式题: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 C ) A.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
15、增强 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C.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D.佛教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 六、本课小结:儒学兴起的表现;六、本课小结:儒学兴起的表现; 1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 4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三三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 一、内容分析内容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宋明理学” ,西汉武帝“罢黜百家”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思想。 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道教、佛教的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在回应佛、 道挑战时,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北宋时期,以周敦
16、颐为代表的五子创立了理学。 之后,在朱熹等人的发挥下,理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 的统治地位。 二二、目标及其解析: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过程中,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但不宜过多地解释理学与心 学,大致明白教科书的表述即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主要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 影响方面。 2、理解把握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比较王阳明的“心学”与程朱理学在基本内 容上的异同点 三、问题诊断三、问题诊断 1、 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 出的思想特征。在帮助学生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
17、阶段的认识。 2、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 出理学的基本特征。 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 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四、教学支持条件: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 正 统。 自学部分:自学部分: 问题一:儒学面临什么困境?儒学怎样在困境中复兴和发展起来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让学生搞清楚儒学面临的困境,及其发展过程。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 1儒学面临什么困境? (1)表现:汉末、魏晋、唐
18、末五代地位进一步动摇 (2)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传播。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汉末以来, “子杀父” 、 “臣篡位”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挑战自董仲舒以来儒学所构建的封 建伦理道德。宋代,随着中央集权统治的不断加强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理学应 运而生。理学学者重视对性命天道的探讨,努力寻找儒学纲常的本体论依据,希望通过对天 与人的贯通,重新修正应然的君臣父子、上尊下卑的现实伦常秩序。 2儒学怎样在困境中复兴和发展起来的? (1)唐中后期,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2)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产生奠定基础。 问题二:北宋五子指的是哪些?他们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了
19、解北宋五子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 1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 新的发展。 2基本含义: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 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 。 “理”因此 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 ,既是指自然的普遍 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 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
20、有的 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朱熹和王守仁等理学家认为的“理”或“天理”主要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是: (1)周敦颐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 ,建构了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 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 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 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有人认为他开创了理学中的
21、“气学”一派,是理学中 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 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 “二程” (程颢、程颐)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 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 “仁”存在而“义、礼、智、信”在。仁者不但能化韧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 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 互学、导学部分:互学、导学部分: 问题三:理学是怎样走向成熟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理解理学走向成熟的过程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 1代表人物:朱熹(集大成者) 2理论来源:二程+张载 3理学体
22、系(三个部分) :理气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 理气论(本体论) :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 万物皆有理,这就是太极(唯心论) 即“理”是世界的本原。 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即 “天地万物” ,是有形的物质(中国古代哲人一般也是将气视为世界的本原。 )理是精神的实 体, 是无形的, 但却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现实世界中, 理、 气不能分离, 但从本原上说, 理先于气而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修养论(方法论) :强调学习和修养应当日积月累,
23、循序渐进; “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即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 “格物致知” ,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 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 社会政治理论(道德观) :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 常”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 朱熹认为: “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存天理,灭人欲” 。 (后来的心学家也认同。 ) 朱熹认为: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 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 4著述:
24、为四书注解(即四书章句集注 ) ,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5历史地位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 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问题四、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认识和了解陆王心学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注意与程朱理学强调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区别。 ) 2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提出“心即理也” ,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是内心反省(即“发 明本心” ) 。这与朱熹的“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民 高中历史 必修 教案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50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