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故乡 导学案
《14 故乡 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 故乡 导学案(1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1414 故故 乡乡 环节环节 1 1 课前自学准备课前自学准备 课题课题 故乡故乡 课型课型 新授课新授课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2 课时课时 课时课时 分配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 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教教 学学 目目 标标 1.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把握人物形象。 (重点)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 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难点) 3.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等级观念造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了 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重点) 课课 前前
2、预预 习习 作者作者 简介简介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 年 5 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散文 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热风 华盖集 坟 等。 写作写作 背景背景 本文选自呐喊 ( 鲁迅全集第 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 故乡的取材源于鲁迅 1919 年 12 月回故乡的亲身经历。 1919 年 8 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八道湾 11 号的住宅,结 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同年 1
3、2 月,鲁迅回到故乡绍兴接母亲及家 眷到北京。在故乡期间,鲁迅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 宅。这期间,他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 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却已满脸皱纹,面容憔悴。他向鲁 迅讲述了在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卖总是要捐几回钱的 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同情。 这次回故乡,鲁迅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内心十分 悲愤,1921 年 1 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以章闰水为原型, 写了这篇小说。 文体文体 知识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 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
4、、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 分类(篇幅) :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读准读准 字音字音 阴晦 (hu) 心绪 (x) 寓 所(y) 猹 (ch) 獾 (hun) 五行 缺土(xn) 祭祀 (s) 弶 (jin) 脚踝 (hui) 潮汛 (xn) 髀 间(b) 愕 然() 鄙夷 (b y) 嗤 笑(ch) 瑟 索(s) 深黛 (di) 惘 然(wn) 隔膜 (m) 恣睢 (z su) 瓦楞 (ln) 伶仃 (dn) 萧索 (su) 秕 谷(b) 鹁鸪 (b ) 苛 税(k) 潺 潺(chn) 寒噤 (jn) 辨清辨清 字形字形 理解理解 词语词语
5、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缺乏生机的意思。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苏生:苏醒,复活。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鄙夷:看不起。 瑟索:即瑟缩,身体因寒冷而蜷缩、发抖。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同“辗转” 。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 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环节环节 2 2 课堂教学展示课堂教学展示 新新 课课 导导 入入 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古人有许多描写思乡之情的 诗句,乡情已积淀为生命的血肉精魂
6、,感人肺腑。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 ;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贺知章有“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李益有“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马致远有“夕阳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 新新 课课 展展 开开 快速阅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的线索。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 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5) :写故乡萧条的景象, “我”回故乡的目的、原因以及
7、 复杂心情。 第二部分(6-77) :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 写了故乡人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 :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第一部分(开 头到“急速地跑下山来” ) :第一个场景。写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纵 1.文章第段中“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高墙”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 ,也就是人 与人之间的隔膜。儿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 不了解,也隔膜了,导致“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 ,所以气闷。 2.“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的戴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 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
8、”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 盾,为什么? 不矛盾。 “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我”对美丽 故乡的回忆, 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清楚” 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 “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所 以“我”感到“悲哀” 。 3.文章第段中三个“辛苦”各指哪类?在当时,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 是怎样的? 第一个“辛苦”指的是“我” ,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 第二个“辛苦”指的是闰土,是一个辛苦民众的代表;第三个“辛苦”指 的是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 【感悟精彩句子】【感悟精彩句子】 1.“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
9、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 轻地走去”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语言描写,有声有色,有物有人,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给人身 临其境的感觉。 2.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 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 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 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而“我”的“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 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 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 3.文章结尾两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何深刻含义? 运
10、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形象生动,充满哲理, 它告诉我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 ;有了希 望并为此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 ,人们都向着希望之 路奔跑,就会迎来新的生活。结尾深化主题,给人鼓舞和信心。 【分析主体形象】【分析主体形象】 1.分析闰土的形象。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 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 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 实。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 黄,有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 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 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 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 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 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4 故乡 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50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