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1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人教社人教社 思想政治思想政治 必修必修 4 4 哲学与文化哲学与文化 20192019 版版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第一框 追求智慧的学问追求智慧的学问 1.哲学的起源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 结 第二框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三框第三框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
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二框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运动的规律性 1.物质与运动 2.规律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课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一框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是普遍的 2.联系是客观的 3.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4.整体与部分 5.系统和要素 第二框第二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3.形式和状态 4.发展的趋势 第三框第三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
3、矛盾的含义 2.矛盾的基本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 4.矛盾的特殊性(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6.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 综合探究一综合探究一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一框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认识 2.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框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属性 3.认识差异的原因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5.认识的特点 6.认识的发展过程 7.追求真理的历
4、程 第五课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第一框 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的本质 1.劳动的作用 2.实践的作用 3.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框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发展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4.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三框第三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的作用 2.人民群众的作用 3.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第六课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框第一框 价值与价值观价值与价值观 1.价值 2.人的价值 3.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4.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
5、观 第二框第二框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第三框第三框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1.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4.坚定的理想信念 综合探究二综合探究二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框第一框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文化的内涵
6、 2.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3.文化与政治经济 4.文化的核心 5.文化与文明 6.文化及其载体 7.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8.文化的功能 第二框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形成 2.传统文化的内容 3.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措施 4.传统文化的作用 第三框第三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八课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一框第一框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1.文化具有民族性 2.文化具有多样性 第二框第二框 文化交
7、流与文化交融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第三框第三框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第九课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框第一框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2.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 3.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 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二框第二框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第三框第三框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8、 1.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4.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5.坚定文化自信 综合探究三综合探究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第一框 追求智慧的学问追求智慧的学问 一、哲学的起源一、哲学的起源 1.哲学的特点: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 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2.哲学的含义: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 3.哲学的产生: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
9、源于人们在生活 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4.哲学的作用: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教材 P4“相关链接” 1.哲学的实质: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 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 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 展而不断变化发展。 3.哲学的差异 (1)面对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哲学家可以反映它的这一方面,也可以 反映它的那一方面; (2)可能正确或比较正确地反映,也可能不那么正确乃至歪曲、错误地 反映。 (3)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 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
10、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 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2.哲学与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哲学家把不自觉 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3.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 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教材 5“相关链接” 1.世界观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2.世界观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三、哲学
11、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 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 (1)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框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不同表达:不同的时代、不
12、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哲学。不同时代、不同地 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 教材 P8“相关链接” 1.在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哲学基本问题有不同的理论表述。 2.在同一哲学传统中,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表述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 而变化。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 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三、唯物主义和唯心
13、主义 1.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区别: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 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形态 (1)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唯物主义、近 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 唯心主义。 教材 P10“相关链接 1” 1.二元论的观点: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原。 2.二元论的趋势:事实上并不存在彻底的二元论,因为任何二元论
14、最 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 教材 P10“相关链接 2”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观点:试图从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世 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2)评价:这就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了,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 观色彩。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观点: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 的本原。 (2)评价 使唯物主义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 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
15、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 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 再分的物质结构。 教材 P11 相关链接”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 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 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唯心主义 (1)产生:如果把认识的某一片段片面地、夸大地发展,就
16、会导致唯心 主义。 (2)评价:唯心主义虽然华而不实,但它的长期存在及其与唯物主义哲 学的长期斗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就其局部作用而言, 唯心主义哲学也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第三框第三框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1.阶级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 2.科学性: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成果。 3.方向性: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它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 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 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17、 4.使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 放。 5.进步性: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 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教材 P12“相关链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前提,有其社会科学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核心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2.特征 (1)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2)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 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3
18、)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 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 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理论品质 (1)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2)原因: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 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 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3)意义: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生命力,依然闪耀着光辉灿烂的真理光芒, 散发出永
19、恒的思想魅力。 教材 P13“相关链接” 1.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世 界。 3.在历史观中,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存在和发展。 4.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 5.离开实践,我们就不能科学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 2.毛泽东思想
20、 (1)精髓:实事求是。 (2)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 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3.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产生: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 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贡献: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 学思想的重要贡献。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创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
21、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 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2)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 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这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 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第二课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 实在。 3.物质的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世界的
22、物质性: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 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 识的内容。 3.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 识。 4.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是
23、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要求: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 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第二框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运动的规律性 一、规律是客观的一、规律是客观的 1.物质与运动 (1)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的运动性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 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规律 (1)
24、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 灭。 (3)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 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 和规律。 (3)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 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 新教材 统编 高中政治 必修 哲学 文化 知识点 总结 梳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50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