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基础性测试2021届高三9月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基础性测试2021届高三9月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基础性测试2021届高三9月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 2020 年年 9 月测试月测试 高三高三语文试卷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如今,全国上下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疫面前,又一次彰显了国人的大爱,尤其彰 显了以医护人员为代表的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者”的大爱, 他们是这场战役中真正的英雄。 广大文艺工作者也以自己的方式及时进行创作,一些作品情感真挚、鼓舞人心,唱响人间大 爱,是“接地气”的好作品。文艺创作中的“接地气”是指创作者要接通百姓生活,
2、从大地和人 民中汲取养分,汲取力量。 “接地气”是新时代对文艺的热切呼唤, 是文艺人民性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必然有新形势、 新情况、新要求和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文化持续发展。不过,也出现了一些欲望膨胀、追求奢华、贪图享 乐的现象。有些文艺家高高在上,享受着大都市的文明与奢华,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还 有些文艺工作者忘记了初心和本色,把创作当成追名逐利的“摇钱树”。创作触角一旦离开坚 实的大地,自然也就接不上地气。柳青写创业史 、路遥写平凡的世界 、蒋子龙写乔 厂长上任记等,哪部不是“接地气”的作品?他们中哪一个不是来自人民、
3、来自坚实的中国 大地呢? “接地气”是文艺创作规律的体现,是不能违背的。文艺创作源于生活,它的发生、它的 动力固然离不开创作主体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性劳动, 但它更来自生活的赐予, 来自时代的要 求和人民心声的表达。 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原料矿藏, 它是一切文学艺术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正是文艺创作需要“接地气”的理论依据。“接地气”就是要 接生活之气、接人民之气,把创作之根牢牢扎在生活的沃土里。 文艺创作如何才能“接地气”?首先,要有爱心,尤其是大爱之心,要解决做人的问题, 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大写的人,“我是谁”是首要 问题。鲁迅说
4、过:“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他写的是 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 都是血。”这是正确的论断。“我是谁”的问题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便迎刃而解那 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苏联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说:“关键在于具有人民的意 识、人民的精神、人民的使命,还要有人民的世界观。”有大爱,才能明大德。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回答时代重大关切,反映人民疾苦和心声,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号 上,而要有切实的行动。只有踏踏实实,沉入历史和现实的深处,才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 运,心连心。大型合唱声乐黄河大合唱是怎样诞生的?词作者
5、、青年诗人光未然在抗敌 演剧队转战的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 聆听了高亢、 悠扬的船工号子, 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下了大型朗诵诗黄河吟 。作曲家冼星海置身于民族解放斗争的 前沿,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和人民大众的痛苦。当他听到光未然深情地朗诵黄河吟和充 满激情的讲述后非常兴奋,产生强烈共鸣。于是,乐思如潮,终于完成了一首时代的民族音 乐史诗。柳青、周立波等作家为了创作,为了“接地气”,宁愿把全家搬到落后的农村,与农 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严格来说,如今一些文艺家没有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浅尝辄止式的采风。这就不是真正的“接地气”。只有真正沉入生活的
6、底部,才能吮吸到来自 大地深处的汩汩甘泉。这就要不怕吃苦,长期坚持。这也是实践的难点所在。 (摘编自王卫平文艺创作要“接地气”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接地气”的文艺作品,一定能够反映出新时代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和新挑战,能 够反映出时代和生活的变化。 B尊重作家的创作欲望和创造性劳动,不属于文艺创作的规律,因此不能成为文艺创作需 要“接地气”的理论依据。 C鲁迅先生说的“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意在证明文艺创作要解决做人的问题,而首要的 是解决“我是谁”的问题。 D光未然和冼星海之所以能够创作出黄河大合唱 ,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沉入历史和现实 的深处,
7、并且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围绕“文艺作品要接地气”的观点进行论证分析,逻辑严密。 B文章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分别围绕“为什么”和“如何做”进行论证。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式,强调文艺作品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人民性。 D文中的反问句虽然增强了论证的气势和情感力度,但也削弱了论证力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艺作品之所以产生真挚感人、鼓舞人心的艺术效果,是因为接通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B文艺工作者若是一味追求名利,忘记初心和本色,就很难写出“接地气”的文艺作品。 C田汉说的“有生命的艺术常常是野生的,而不是
8、温室里的”,与本文观点有相通之处。 D文艺工作者不能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采风,而是要真正扎根生活与人民,并长期坚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某班级计划开展“走进良渚文化遗址”的文化调查活动,初步搜集到了如下资料。请根据这些 资料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19 年 7 月, 在阿塞拜疆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 随着木槌落定,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申遗成功后,游客可通过预约进入良渚古城遗址公 园,一睹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域城市文明。良渚古城遗址,地处浙江省天目山东麓河网纵 横的平原地带。83 年前,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和石器在这一区域
9、被发现,开启了良渚文 化考古进程,也让这座公元前 3300 年到公元前 2300 年之间的“中华第一城”逐渐掀开神奇 的面纱。11 条水坝组成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神秘绚 烂的礼俗制度、令人赞叹的农业和手工业水平、规模庞大的城市系统,共同描绘出一幅中国 史前社会文明的图景。可以说,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力驳斥了国际学术界一些人认 为“中华文明始于有甲骨文、 青铜器的殷商时期” “文明历史不足五千年”的论调, 将世人对中 华文明史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摘自马苏薇申遗成功是保护发展新起点 ) 材料二: 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玉文化发展的最高峰。良渚人创造了一套以
10、琮、壁、钺、冠状饰、 三叉形器、玉璜、锥形器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同时在许多良渚玉器上雕刻有神徽图案,良 渚国王和权贵通过一整套标志身份的玉礼器及其背后的礼仪系统, 达到对神权的控制, 从而 完成对王权、军权和财权的垄断。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的重要一元,良渚文化尤其是良 渚的玉文化对同时期和更晚的龙山时代的周边文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良渚文化对同时期文 化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苏北的大汶口文化和广东的石峡文化。 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和多处石峡 文化遗址中,都可以看到良渚文化玉器、陶器与本地文化共存。良渚文化的玉石器对稍晚的 龙山时代诸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分布范围达到大半个中国,如山西陶寺遗址中的玉
11、琮、 “石厨刀”,陕北延安芦山峁、神木石峁的玉钺、玉璧,都是良渚玉文化传播的产物。 (摘自“历史研习社”公众号申遗成功的狂欢背后 良渚到底意味着什么? ) 材料三: 良渚古城的存在,说明当时也有了城内城外的分别。城中高台上发掘出的大型墓葬,与 其他地区发现的墓葬对比, 也可以证明良渚人内部已存在身份高低的差别。 建立这么一座城 池,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据推算,如果动员 10000 人在农闲时间建造,要用将近 30 年 才能完成。 而且提供在工程进行期间所需的食物饮水等补给也要兴师动众。 良渚古城四周还 有修建于距今约 5000-4850 年的水利工程,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
12、是已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 那么良渚时期必然已经出现了有组织的社会动员, 才 能支撑如此规模的工程。根据考古发现推算,良渚古城的人口在 20000 到 30000 人。良渚 遗址出土的许多器物上,发现了抽象的符号,虽未完全破译,也不能证明已发展出完善的书 写系统, 但仍能发现其中的象形意味, 甚至还有一些基本的连词造句。 其他各种器物、 遗迹, 可以帮助我们还原一个鲜活的良渚社会。 例如古城遗址内发掘出的广场遗迹, 证明当时已有 礼仪、祭祀仪式,而且几乎所有良渚玉器上都有神像,这些玉器也被认为与等级阶层有关。 精美的玉器也证明了熟练工匠的存在。他们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负责制作玉器。 (
13、摘编自探秘我国第一个申遗成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良渚古城 ) 4本班准备编印一本供大众阅读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宣传小册,你认为下列哪项内容不 适合出现在小册中?(3 分) A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简要过程及其重大意义 B良渚古城本身的构造及修建过程 C良渚文化玉器与山西陶寺遗址玉琮的比较研究 D良渚水利工程与良渚古城的关系及其修建意义 5在最终形成的文化调查报告中,本班四个小组从不同角度提供了资料信息。哪个小组提 供的信息是不正确的?(3 分) A第一小组:早在 1936 年,随着黑陶和石器在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发现,考 古学家就对良渚遗址进行了发掘。 B第二小组:良渚遗址出土器物上出现了一
14、些抽象的符号,不仅有象形意味,而且还有基 本的连词造句,这说明其文字系统已十分成熟。 C 第三小组: 玉器在良渚文化中并不是普通民众的生活用品, 而是贵族借以对王权、 军权、 神权、财权进行掌控的礼仪系统。 D第四小组: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认为文明社会的标准之一要有“复杂的礼仪中心”,而 良渚文化是符合这个标准的。 6班上的小明同学发现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有“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相关表述,但没有进一 步对比表述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请你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父亲的礼物 高沧海 父亲没生病时,原是极
15、能干的。他开辟的那块园子里,总是一片繁忙景象,小园无马, 却有菜蔬当歌。鸡在栅栏里,它啄不到花盆里的一棵很大的马齿苋,父亲说,只这一棵马齿 苋,就够调成两盘菜。 石榴树正在开花。 石榴树一边开花一边挂果。 两棵石榴树,父亲挨个儿给那些小灯笼似的果子编号,一一记在本子上,总有一些小小 的果实毫无征兆地夭折, 掉落在树下。 父亲捡起它们, 对照编号, 在本子上划去。 二十五号, 三十一号,六号,父亲咝咝地吸着凉气,像牙痛,好在还有新果不断地冒出来,多少弥补了 些许痛失的遗憾。 待到果子成熟,剔除那些小个头的,还有长得丑的,裂了口被雀鸟食去大半的,父亲总 能收获二三十个饱饱满满的大石榴,一五一十地分
16、开来,作为中秋节的礼物,送给我们。自 父亲退休后的好长时间里, 我们好像每年都能得到他的石榴, 或多或少, 按当年的收成来看。 父亲会说,今年好,你们看这石榴,个大,籽甜。 父亲也会摇着头说,今年不好呀,就这个样子,已经是最好的了。 在我们心里,石榴品相的好与不好,其实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父亲已经快八十岁 了,我们还能年年收到他的礼物。 今年却是与往年不同。过了年不久,父亲竟然渐渐呈现出记忆力衰退的迹象来,时日愈 长,愈加严重,药物根本无可控制。他站在他的小园中,他会一时想不起自己是要种点什么 菜呢,还是要收割那一丛丛的小韭菜,莴苣也长得很粗了,他看着自己手中的铲子,不知自 己为何要拿着它
17、。他扔掉铲子,他要去喝一壶茶,大儿子才给的新茶,该尝尝。他洗了手, 奔了厨房,找出了一只碗,他递给儿子,你看,我昨天买的碗。儿子接了碗,又放回原处, 这话,父亲原样儿说了有段时间,也说了很多遍了。 小园也就渐荒了。没有殷勤的照拂,石榴树却依然故我地开花,挂果。 父亲也翻到了原来记录石榴编号的那个本子,他也还依稀认得上面的数字,二十一,三 十,五,八,他把它们念出声来,却想不起是作什么用途的了。 今年的石榴结得特别多,父亲弯着腰在石榴树下转来转去,他笑嘻嘻地说,数不清啊。 父亲不许邻居们来看他的石榴,似乎一看,他的石榴就少了许多,他瞪着眼睛,甚至拿 了杆子撵雀鸟。 我们很悲哀,父亲连心性都变了。
18、 父亲从门外拎了一把葱回来,我们问他,他不说,但一会儿我们就知道了,他豁豁了我 们邻居二大娘家的一沟葱。父亲摘人家的辣椒,捋人家还未长成的南瓜,用小石头掷人家的 鸡鸭, 他还抢人四五岁小孩子手里的汽球, 把人家小孩子吓得哇哇哭, 好在街坊们都还大度, 摆摆手说,没事,没事。 然后就听他们唏嘘喟叹,原先多好的一个人呀,又干净,又礼貌。哎,不说了,谁又知 道谁怎样呢? 快到中秋时,父亲把石榴摘了,我们全都暗地里悄悄欢喜,父亲忘了一些事,到底也还 记得一些。我们看他把石榴摆在桌子上,来来回回地数,大哥离他远远地对我们开玩笑说, 数不清啊。 中秋节赏月时,像往年一样地热闹,我们都等着父亲把礼物拿出来。
19、 果然, 父亲像想起什么似的, 进了卧室, 他抖开被子, 被子里什么也没有, 他拉开抽屉, 抽屉里空空的, 他打开橱柜, 把里面的棉衣棉被拽出来, 我们跟在他身后收拾, 大哥提醒他, 石榴怎么会放在这里呢,或许在客厅里,也可能在厨房。 大家便都帮他找。桌子底下,沙发都被拉开了,我们甚至到石榴树下找一回。父亲很着 急,越急却说不出,他用手比划大圈小圈,我们都明白,那是石榴,而石榴却不见了。 大哥岔开话题,我们也都帮腔,我们希望父亲赶快忘记了这件事,我们指给他看天上的 月亮,又大又圆。 大哥还是决定买回来一箱石榴,拆了包装,故意放在父亲能看到的地方,父亲顿时喜笑 颜开。 我们热切地围着他, 看他给
20、我们分石榴, 告诉他这个袋子里多装了些, 那个少了一些, 他便重新分配,不亦乐乎。 下了一场暴雨。 暴雨之后天放晴,收拾储藏室里被淹的物件儿,我们打开一口箱子,大哥拨弄箱子里摆 得整整齐齐的很有仪式感的几个黑乎乎的袋子,辨认了一会儿,他又怔了一会儿,手却捂着 脸,蹲了身下去。 时隔大半年,一场暴雨过后,在这一刻,我们收到了来自父亲的中秋节的礼物。 【链接材料】 2018 年, 高沧海获得第八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评委会这样认为:高沧海以女性视角, 洞察人情世故,以口语化叙事,表现乡村系列风情,以极富想象力的故事,叙写人性冷暖, 具有强烈的生活质感, 散发出乡野气息, 通过对具体个体和群体生活方式和
21、精神状态的关注 与书写, 体现了强烈的悲悯情怀。 作品文笔细腻, 极具表现力, 人物生动, 无论选材、 立意、 结构、故事编排都显得成熟老道。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写了“石榴树正在开花”又写“石榴树一边开花一边挂果”,突出了父亲小园里的繁忙 景象,同时也为后文父亲送礼物作了铺垫。 B 小说中“父亲”因石榴不知放于何处而未送礼物, 结尾却说“收到了来自父亲的中秋节的礼 物”,表达出了儿女没有尽孝的遗憾之情。 C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 记忆力衰退但依然关爱儿女的父亲的形象。 D小说的语言呈现
22、出口语化的特征,例如“他豁豁了我们邻居二大娘家的一沟葱”中的“豁 豁”就是将方言写进小说,使得小说具有生活质感。 8评委会认为作者的小说“无论选材、立意、结构、故事编排都显得成熟老道”,请从“结构” 和“故事编排”两个角度赏析本文。 (6 分) 9 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本文是如何体现评委会所说的“人性冷暖”和“悲悯情怀”的?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与诗歌阅读(本题共 6 小题,28 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和宋诗,完成 1015 题。 【文言文】李之纯,字端伯,沧州无棣人。登进士第。熙宁中,为度支判官、江西转运 副使。御史周尹劾广西提点刑狱许彦先受邕吏金,命之纯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生 标准 学术 能力 基础性 测试 2021 届高三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53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