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区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A卷)含答案
《(新高考地区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A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地区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A卷)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新教材)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语 文文(A)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 36 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2、(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你与朋友刚刚听了一场演讲,虽然你觉得演讲不是太坏,但在与别人讨论后你会发现,自己 似乎接受了这样的想法:该演讲几乎是垃圾。或者本来你认为这场演讲不是太好,讨论之后,却觉 得这简直就是最精彩最伟大的演讲。 这种情形在生活中最常见不过了。你和你的朋友都不太喜欢这个演讲,但是你们的理由都非 常微小。可所有的理由汇集在一起,就有足够的证据让你觉得你实际上很不喜欢那场演讲。还有一 种情况就是,群体成员都极力地将观念表达得比真实的感受还要极端一点,以引起其他人的关注。 这样一来,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的结论,你就会试图表达出自己更
3、极端的观点, 让大家认为你非常机敏。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这样的话,群体观点极端化将在所难免。 无论在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的实验中,群体的讨论使群体原来支持的意见,讨论后变 得更加支持,而群体原先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反对,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变得极端化。群体 讨论使群体的态度倾向于朝两极方向运动,原来赞成的更加赞成,原来反对的越发反对。这种现象 被社会心理学称为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极化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叫冒险偏移,另一种叫谨慎偏移。群体极化使一个群体 更加谨慎还是更加冒险取决于全体初始的倾向。如果全体人在一开始倾向于谨慎,那么结果就是更 加谨慎,反之,则更加冒险。 群体讨论之所以
4、导致冒险偏移,其原因在于:第一,群体的责任扩散。在群体讨论和群体决 策中,个人的责任得到扩散,个人对其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下降,即使说错了或决策错误,责任是 大家的,平分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仅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就增强了人们决策的胆量。促使人们选 择风险更大的决策。第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在群体当中,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舆论评价 的影响,如果个人谨慎,有可能会被别人嘲笑为胆小鬼,正是出于此种考虑,个体大多会有意无意 地偏向冒险。 反过来,谨慎偏移更多地出现在官方的决策当中,这是因为:第一,自我保护心态。冒险总 是意味着风险,而谨慎可能更为安全,因此多数人出于自我保护,更愿意偏向谨慎的决策。第二
5、, 决策内容与自己的相关性。如果决策与自己的利益关系密切,一般来讲,决策会趋于更加保守,毕 竟这是自己的事情。反之,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事情。人们会更加冒险,因为无论结果怎样。自己都 不会有太多的损失。 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更易造 成错误的决策和行为。群体极化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人们对疫情产生的超乎 实际的恐惧。各种民间传言的力量、私下的讨论使人们对疫情严重性的认识更加强烈了,由此造成 集体的恐慌。 谈到群体极化现象时,不能不关注一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其渐渐成为人 们包括学生认识各种事物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对
6、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也变得格外重要,但是计算 机并不总是带给人们积极的影响。在这样虚拟的空间中,网民通常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这种 倾向表现为:网民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交往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 极端的观点。因此,有必要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对极端观点的免疫力。 (节选自刘儒德主编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在日常生活中,群体极化现象并不鲜见,它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B无论是在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的实验中,群体的讨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变得更加极端化。 C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或谨慎偏移,其原因在于
7、群体的责任扩散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 D在官方决策过程当中,多数人更愿意偏向谨慎、保守的决策而非冒险的决策,因为冒险总是意味 着风险。这是出自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心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开篇列举日常生活的情形,并分析出现这种情行的原因,引出本文的中心议题“群体极化现 象”。 B文章在分析“群体极化现象”时,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并从“谨慎偏移”和“冒险偏移”两 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具体原因。 C文章第五自然段采用了因果论证法,第七自然段采用例证法,共同论证了“群体极化现象”的相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关情况。 D文
8、章结尾指出“谈到群体极化现象”就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中的群体极化倾向”,使得文章的观 点更加鲜明,说理更加完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的结论,你就会试图表达出自己更极端的观点,让大家认 为你非常机敏,这样群体观点极端化就在所难免。 B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必将造成错 误的决策和行为。 C当前由于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肆虐,人们谈“疫”色变,疫情的实际情况让人们对其严重性的认 识更加强烈,从而造成了集体性的恐慌。 D当今社会的学生受网络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网络中的群体极化使得其中的
9、观点往往走向极端,因 此有必要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对极端观点的免疫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46 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自 2013 年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 示以来, 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与完善, 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 谁来扶、 怎么扶、 如何退”等核心问题。目前,我国扶贫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实现到 2020 年让 7000 多万农村贫
10、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从某种 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 核心的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这 需要紧紧抓实“三个覆盖”:产业发展覆盖到村,强化致富门路,加大回引创业力度,把产业发展 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夯实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人心 齐、秦山移”;技能培训覆盖到户,提升造血功能,细化技能培训规划,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 转移的培训力度。 (选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三: 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得近 7 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是
11、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不过, 新的反贫困运动仍有必要,因为全球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导致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社会矛盾激 化,出现不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扶贫 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基本社会公平和正义。但是,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产生着新的问题,影响社会 公平的实现。因为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就存在着一个分配给谁的问题。因为是通过 分配方式进行,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一般表现在 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间。一旦涉及利益分配,这些传统的因素和新产生的因素都 会卷入进来。这样很容易产生新的“认同”政治
12、。在很多地方,社会对基层官员的信任度本来就不 高,“精准扶贫”是一种新的政治,搞不好容易造成新的隔离和新的对立。 (选自和讯网,有删改) 材料四: 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之一是能够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小 康。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 低,贫困由此而生。农村人口数量虎大,诸多访问对象的文化程度只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六十 岁以上的村民接受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过低使得村民对大 多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接受新鲜的东西。他们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也就产生了困难,一般不 太关注国家的政策
13、导向,所以出现了对精准扶贫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 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 (选自科学与财富 ,有测改) 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我国如果要在 2020 年基本实现“脱贫”的目标,就必须在“扶贫”的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 处。 B“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技术指导,可见“扶技”是当前精准扶贫的 核心。 C 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 一旦涉及利益分配, 就容易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 D作为一项惠民工程的“精准扶贫”,却常被一些文化水平低的村民误解,有些村民不愿意接受。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14、,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对于“精准扶贫”的新闻报道,材料一重在理论支撑,材料二重在“扶技”问题,后两则重在产 生的难题。 B四则材料都没有注重对新闻事实的“点”上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面”上对精准扶贫进行了深入 思考。 C四则材料除具有新闻客观性之外,还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如材料二引用俗语,增强了新闻的感 染力。 D四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网站,有杂志,但都捕捉到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的时 效性。 6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79 题。 八月的塞瓦斯托波
15、尔 列夫托尔斯泰 八月底,在杜凡卡和巴赫契萨拉依之间穿越许多峡谷的大道上,在浓密而灼热的尘土里,一 辆军官坐的马车正缓缓向塞瓦斯托波尔行进。这是一种在别处见不到的特别马车。 马车上,前面蹲着一个勤务兵,身穿黄土布上衣,头戴一顶旧得不成样子的军官制帽,手里 拉着缰绳,后面,在盖着马衣的行李堆上,坐着一个穿夏季制服的步兵军官柯捷尔卓夫中尉。 这个军官,个儿并不高。他的脸有点儿浮肿,还有些跟年龄不相称的松弛宽阔的皱纹,损害了脸部 的轮廓。他那张被太阳晒成黄褐色的带点病容的脸又显得比较消瘦。他那双淡褐色的眼睛并不大, 却非常灵活,甚至有点傲慢不逊。这个军官五月十日那天被弹片击伤头部,直到现在还扎着细带
16、, 但一星期前他觉得身体复元了,就离开辛菲罗波尔的医院回团部。 迎面来了一长列农民的大车,原来是送军粮到塞瓦斯托波尔去的,此刻正载运伤病员回来, 其中有穿灰军服的陆军,穿黑外套的水兵,戴红色土耳其帽的希腊志愿兵,也有留大胡子的民兵。 军官的马车只得停下来。路上扬起浓密的尘土,像云雾般悬在空中,也落到军官的眼睛和耳朵里, 粘在他那汗津津的脸上。军官眯起眼睛,皱起眉头,很不高兴地冷冷望着从他身边经过的伤病员的 脸。 “那个虚弱的小兵是我们连里的。”勤务兵向长官转过身去,指指一辆走到他们旁边的满载 伤员的大车说。 车上坐着五六个士兵,姿势各不相同,但都被颠簸得摇摇晃晃。有一个士兵,身上的衬衫十 分肮
17、脏,外面披着一件外套,一条手臂用带子吊着,脸庞虽然消瘦苍白,却神气活现地坐在车子中 央。他一看见军官,想要举手敬礼,可是大概记起自己是个伤员,就顺势装作只想搔搔头皮。大车 上,在他旁边躺着另一个士兵,只露出两只抓住车沿的瘦骨嶙峋的手和一双拱起的左右摇晃得像软 皮般的膝盖。还有一个士兵,面目浮肿,头上扎着绷带,上面盖着一顶军帽。他坐在大车的边上, 两腿垂向车轮,双肘搁在膝盖上,像是在打瞌睡。那军官就向他喊道: “陀尔日尼科夫!”“有!”那个兵睁开眼睛,脱下帽子回答,声音洪亮而急促,仿佛有二 十个士兵同时在喊叫。 “你是什么时候负的伤,老弟?”士兵的那双眼皮浮肿、暗淡无光的眼睛发亮了;他显然认 出
18、了自己的长官。 “您好,长官!”他用同样急促的低音叫道。 “团现在驻在哪里?”“驻在塞瓦斯托波尔。 星期三就要转移了, 长官! ”“转移到哪儿?” “不知道大概是转移到北岸吧, 长官, 今天敌人开始全面打炮, 用的多半是榴弹, 长官, 连海湾里都有炮弹落下,今天打得可凶啦”他一边戴上帽子,一边拖长声音补充说。 接下去就听不清那个士兵说些什么了,但从他脸部的表情和姿势上看来,这个苦恼的人愤愤 地诉说的,不是什么使人宽心的事。 车上的柯捷尔卓夫中尉是位杰出的军官。有些人这样生活,这样行动,就因为别人也这样生 活,这样行动,他可不是那种人。他心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别人往往会学他的样,并且相信 这
19、样干是对的。他很有点儿才气,人也聪明;歌唱得很好,吉他也弹得不错,能说会道,文笔老练, 而在当团副官的时期更练得一套办公文的本领, 但他性格中最突出之点是自尊心很强。 他的自尊心, 虽说多半是因为有点才气,却异常强烈。它已经贯穿到他的日常生活中,使他遇事总是抱着不领先 毋宁死的态度。 自尊心甚至成了他内在的推动力: 他老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较, 喜欢抢在人家的前面。 “哼,我才不理那小兵的胡言乱语呢!”中尉喃喃地说,心头感到十分淡漠,脑子里觉得模 模糊糊。这种思想感情是在他看到车上的伤员和听了士兵的话之后产生的,而隆隆的炮声自然使这 些景象和语言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了。 【注】本文以俄土战争为背景,不
20、写威武雄壮的队伍和由军乐旌旗前导的扬鞭跃马的将军,而歌颂 下级军官的英勇牺牲精神,写战争的真相流血、痛苦和死亡。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对军官乘坐的马车是“在别处见不到的特别马车”的说明,表现出了战争对人们日常生活产 生了极大影响。 B小说第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时间上照应文题,为人物活动布设了场景, 引出了下面对主人公的描写。 C小说中除了运用肖像、语言等描写手法外,还运用了作者的叙述语言直接塑造人物,如第 段中对柯捷尔卓夫中尉的介绍。 D 小说段中描写士兵的受伤情况以及士兵和柯捷尔卓夫中尉的对话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战
21、争 的残酷情况。 8小说主要从侧面来表现战争,试举例分析。 (6 分) 9细节描写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常用的手法之一,请找出这篇小说和复活(节选) 中为塑造人 物运用细节描写的语句,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6 分) 二、二、古代古代诗文诗文阅读(阅读(34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 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 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
22、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 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 秦之冲,而蔽 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 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 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 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 而入 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
23、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 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途韩、 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 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助 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 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
24、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 亡 B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 亡 C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夭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 亡 D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 亡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盖未尝不咎 其当时之士 咎:责怪 B而蔽 山东之诸侯 蔽:掩护 C彼安得不折 而入于秦哉? 折:受挫折 D藉 之以蔽其西 藉:登记 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地区 新教材 2020 2021 年高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54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