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检测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检测题(含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检测题第七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得分:_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 易看清楚。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 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 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 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 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
2、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 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这样的“无” ,就 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 。 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 阔空间和弹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譬如写到历史上的 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 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通 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这样的“虚构” , 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使其残缺漫漶之处恢复完整清晰, 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
3、甚至是必要的。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 了具体的经验世界, 如驰骋诗意的想象, 抒发强烈的感情, 上天入地, 夸张变形, 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 做穿凿的理解。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 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 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 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 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 散文的自我消解。 (摘编自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4、 材料二 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 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 好的散文应该有“识”。有“识”,就是有学识、有见识。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 生活的深入观察, 不仅要善于观察, 还要勤于思考, 要见人所未见, 言人所未言。 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很多人写散文很 随意, 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 共有的经验、 共同的话题, 超不出我们的想象。 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 ”没 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
5、体。 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 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 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 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 ,一些作者习 惯于按照 “套路” 写, 轻车熟路, 四平八稳。 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 “真实性” 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 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 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在诗歌写作中有 “口水诗” , 在散文
6、写作中也同样有 “口水散文” 。 如前所述, 一些作者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 言是苍白的、贫乏的。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 屈聱牙,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散文被称作“美文” ,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 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 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简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 读、 读得懂的。 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 但是绝不能制造 “有难度的阅读” 。 (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 材料三 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
7、(书写个体 经验与经历)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 之中。一些记者出身的作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 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提炼 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散文的现实书写在实践层面,业已普遍性地生根,更进一 步说,散文在人的命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实性问题,也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 总和的透视,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跨度和空间宽度的情况之下,散文 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体认。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受限于写真实的 通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此外,散文仅仅是代 个人而立言的
8、,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 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书写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群策群力, 启动有效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立维度。 (摘编自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 不出好作品。 B.“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 散文同样不值得提倡。 C.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 高层面的真实。 D.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
9、不利于全面俯视 和勘察人间世相。 解析 A 项,“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说法绝对。C 项,“通过虚构达到更高 层面的真实”错,散文创作有书写边界,“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不能像小说 那样“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 D 项, 强加因果, “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 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是因为“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 。 答案 B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 者都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创作目的。 B.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 种虚构必须
10、合情合理。 C.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入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 见识都很高的散文作品。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 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 解析 D 项,“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错, 原文说的是“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 把散文的真实性 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 答案 D 3.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 )(3 分) A.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 B.某作家创作散文 西湖遐想 时,
11、 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 历史故事。 C.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 之情。 D.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 己的看法。 解析 材料中说的是“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 如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等, 都是客观存在的”, D 项中的人物“子虚” 是虚构的, 违背了散文的真实性原则。 答案 D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解析 作答此题,可从两个角度组织答案:一是论证思路,材料二第一句“散文 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是中心论点,后面是具体的论证。二是论 证方法,由“深刻的思想
12、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 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 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可知,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由卞之琳的话可知,运用了引 用论证,由“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 丰满的躯体”可知,运用了比喻论证。 答案 在论证思路上,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在 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等。 5.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一中的“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 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 和材料三
13、, 可概括得出答案第点。 根据材料二中的 “散 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 ,可概括得出答案第点。根据材料二 中的“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可概 括得出答案第点。 根据材料二中的 “散文被称作 美文 营造优美之意境” , 可概括得出答案第点。 答案 遵循真实原则,能够反映现实。有深刻的、独特的思想。在文体拓 展和表达创新上有所突破。语言有美感,且明白晓畅,能以平易的文字传达深 刻的思想,营造优美的意境。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 衡 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 年林
14、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 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 年盛 夏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 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正走着,我们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领路的刘局长说这是 一条河,问要不要钻过去看一看。我说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因为林子太密, 我们只好收起伞,任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仰望山 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 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
15、白的浪花,或绕 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 间照相采景。 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 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 比如庐山上、 西湖边的那许多诗词、 题刻, 在自然女神看来无异于公园里常见到的废纸、 烟头。 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被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 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文,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 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要先说一说这里的石头。石头的年龄自然比树更古 老,而且因为有了这些遍野的石头,才拦住了伐木者的手脚,为我们留下了这片 林子。国内
16、一处很有名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 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 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大约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 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 具其态。 现在要说一说这些在乱石头间争荣竞秀的草木了。 脚下最值得一说的是蕨 类、苔藓等植物。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蕨草 每一枝都长着七八片叶,而每个叶片都像剪纸或者木刻,不求线条的流动,却有 刀刻石印般的凝重, 况且它与恐龙同一个时代, 在这林子里资格最老。 说到苔藓, 我小时不知见过多少,
17、不过也就是雨后地上的一层绿毛。后来在南方热带雨林中 见过更浓密、更鲜艳的,将石头裹成一块碧玉。在内蒙古林区见过大团生长的、 颜色发暗的苔藓,那是驯鹿特有的饲料。而这里的苔藓因环境潮湿土壤肥沃,却 长成了根根细草,又织成密密的一片,于是也被叫作苔草。它生在地上、树上、 石上,染绿了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 它“一木穿石” ,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 ,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 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 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 箭,膀
18、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 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 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须根向四周摸 索,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终于 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它生长在一块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 托起中间的树身。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她挺胸拔 背,平视前方。在南方热带雨林中我见过如乱麻般的气根,在华北平原上我见过 老槐
19、树下块状的疙瘩根, 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决绝而又从容地在条石上匍匐的苗 条的松树根。已分不清,它是树贴在石上的根,还是石上鼓起的一道棱。这树身 里分明已经注入石质的坚硬,却又划出这样柔美的弧线,好一个“幽谷美人” 。 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 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 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这 就成了动物们的摇篮。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 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我下山时, 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
20、运木材的小火车轨道, 不为伐木, 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准备开发这片幸存的原始林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 “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的对象,而“幸 存”一词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 换上迷彩服、 长筒靴, 带着雨伞, 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 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 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 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
21、欣喜。 解析 D 项,“作者为此感到欣喜”错,结合结尾和全文来看,作者对开展原始 森林游是忧虑的。 答案 D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主体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 开,文章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时,写了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 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 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草木、大树,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 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解
22、析 D 项,“层层深入”错,这些景物之间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 答案 D 8.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特点,包括用词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在 此基础上点出如此用词和使用修辞手法的好处。画线句使用了“远远近近” “层 层叠叠” 等叠词, 这些词语生动描写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 圆圆滚滚的石头”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或 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 树、朦朦胧胧的雨”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画线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形象 地描写了激流的形态及其周围的环境。另
23、外,还要分析使用叠词和修辞手法的作 用。 答案 运用叠词,生动描写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增 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音乐美。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 形象地描写了周围的环境和激流的形态。 9.文章在描写景物的同时, 还有一些不失时机的议论,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解析 文章第段有关于“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的议论, 第 段有关于以原始林为镜的议论。这些议论是作者在游览原始森林时发出的,直接 表明了作者当时的感受,是作者观点、态度的体现,这些观点、态度是文章主旨 的外化;另外,这些议论使文章不单单是一篇游记,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促 人思考。
24、答案 通过议论直接表明作者游览原始森林时的感受和观点; 以描写为铺垫, 通过议论升华文章的主旨;不失时机的议论充实了文章思想容量,使文章深刻 精警,促人思考,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李壁字季章。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孝宗尝问 焘: “卿诸子孰可用?”焘以壁对。以父任入官,后登进士第。召试,为正字。 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 。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钱象祖以沮兵 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侂胄意 不怿。壁度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年秋人教部编版 必修 上册 语文 第七 单元 检测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54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