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克己复礼 学案(含答案)
《第二课 克己复礼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课 克己复礼 学案(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第二课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留下了尧舜相禅,人民在“圣王”统治之下沐浴德治教化 的美好传说。虽然这一时期的历史今天无稽可考,但是,这一时期的礼乐政教与民俗,为中 国古代文化之“礼乐文化”奠定了基础。 后来周公正是顺承了这一传统, 进一步“制礼作乐”, 一方面为社会生活确立典章制度,另一方面为日常行为制定了基本规范,从而使中华文化沿 着“人文化成”的道路大大前进了一步。春秋时期,历史上出现一个礼崩乐坏、臣弑其君、 子弑其父、兄弟阋于墙的时代,周公的一套礼乐制度由于并不为贵族集团所遵守,就只能徒 具其表而缺乏实质内容,难以真正体现礼乐文化的作用和价值。孔子为了实现安顺
2、和乐的社 会理想,注重从人伦关系出发,力图恢复社会正常的礼乐规范与伦常秩序。为此,孔子十分 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 鲜明地突出了君主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还对居上者提出了“恭、 宽、信、敏、惠”(即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用人不器”等德性上的要求。与 此同时, 孔子也对处于与居上者相对关系的居下者的德性提出了具体要求, 如“君君、 臣臣、 父父、子子”“事君以忠”“事君,能致其身”等。此外,孔子还提出了“父慈子孝”“兄 友弟恭(悌)”“夫和妻顺”“朋友忠信”等立身处世原则。孔子提出的这些立身处世原则,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1字音识记 (1)八佾 (y
3、 )舞于庭 (2)觚 ()不觚 (3)先生馔 (zhu n),曾是以为孝乎 (4)三年之丧 (sn) (5)钻 (zun)燧改火 (6)期 (j)可已矣 (7)旧谷既没 (m ),新谷既升 (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 (xin)矣 2重要词语 (1)克 己复 礼为仁:克,约束;复,回归,恢复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赞许 (3)请问其目 :条目,大项中分出的小项 (4)郁郁乎 文哉:文采丰富的样子 (5)是 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 (6)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 也:空缺,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 (7)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 有粟,吾得而食诸 :信,诚然、果
4、真;虽,即 使;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8)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鲜 矣:孝,孝顺父母;弟,敬爱兄长;鲜,少 (9)曾是 以为孝乎:曾,乃、竟然;是,这 (10)三年之丧,期已 久矣:太,甚 (11)期 可已 矣:期,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已,结束 (12)食旨 不甘:美味,滋味甘美的食物 3通假字 (1)周监 于二代:通“鉴”,借鉴 (2)自诸侯出,盖十世希 不失矣:通“稀”,少 (3)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 手足:通“措”,放置 4“而”字的用法 (1)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2)卫君待子而 为政,子将奚先: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3)虽有粟,吾得而 食诸:连接修
5、饰语和谓语中心语 (4)其为人也孝弟,而 好犯上者,鲜矣: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5)君子务本,本立而 道生: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6)人而 不仁,如礼何: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5词类活用 (1)觚不觚 :名词活用作动词,像觚 (2)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名词活用作动词,行君道;行臣道;行父道;行子道 6特殊句式 (1)甚矣吾衰也:主谓倒装 (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主谓倒装 (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宾语前置 (4)有是哉,子之迂也:主谓倒装 (5)野哉,由也:主谓倒装 (6)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7)曾是以为孝乎:介词宾语前置 7文化常识 (1)礼:用以区
6、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2)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作过不同解释。主要的解释有“克己复礼 为仁”“爱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主张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 根本要求。 (3)庶人:平民百姓。 (4)名:名称,名义,名分,此处应指周代礼乐制度的名称。 (5)孝:孝敬父母。 (6)弟:通“悌”,敬爱兄长。 8成语积累 (1)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克,克制。 (2)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3)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
7、4)犯上作乱: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9名句积累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3)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5)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语段赏析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赏析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而回归 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他仁德了。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
8、实践仁德的细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 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究竟什么是“仁”呢?“仁者, 爱人。 ”孔子认为, “仁”的本质在于一切要以人为本, 把人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人都要注意克制自己的私欲,用礼来规范约束自己 的一切行为,使自己的一切都符合礼。反过来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克己复礼”,视听言 动都符合礼,整个社会也就实现了仁爱,达到了和谐。 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 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 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
9、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赏析 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先生去治理国政,先生将先做什么?”孔子说:“那一 定是纠正名分吧!”子路说:“先生的迂阔竟然到了如此地步啊!这又何必去纠正?”孔子 说:“好粗鲁啊,仲由!君子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大概应该存而不论吧。名分不纠正,那 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礼 乐不能复兴,那么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百姓就会手足失措。因此君子给事物 定的名分和称谓一定可以顺当说出来, 说出来的事情一定可以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
10、己的言辞, 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算罢了。” “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 “名”是社会秩序、 规范、 礼制的具体法则, 谨守不失,即可“无为”而治,这一点“儒”“道”相通。孔子要求“正名”,即在于这样 才能指导人们去正确行动。孔子的“正名说”千古流传。古人讲究“人过留名”,办事讲究 “师出有名”,现代强调“知名度”等。 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赏析 有子说: “一个人的为人, 孝顺父母, 敬爱兄长, 却喜欢冒犯官长, 这种人很少; 不喜好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
11、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 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孝悌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儒家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孝敬父母,顺服兄长,那么在外就可以尽忠国家,就不 会有犯上作乱的事情发生,这样就可维持社会的稳定、生存和延续。儒学把“仁”的根本建 立在日常生活即与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上。 把家庭中子女对父母情感的自觉培养, 作为“仁” 的根本、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赏析 孔子说:“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乐呢?” “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 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
12、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 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 的问题。 重点研读 1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孔子认为“仁”的本质要通过“礼”的修养而达到理想的适当的外化;一个仁爱的人要根据 礼的要求与外界协调。所以当颜回问孔子,仁爱的人具体应该怎样做的时候,孔子回答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乐”虽然重要, 与“仁”相比, 却是次要的, 是附属于“仁”的。 “人而不仁, 如礼何?
13、 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仁”的品质在孔子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2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 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答案 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 约。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 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 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 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 封
14、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3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的句子。 这种倒装的方式表达了孔 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和口语中倒 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 答案 我们可以通过倒装句的特点体会论语的口语化风格,并通过对句式特点的探究把 握语言蕴涵的思想情感。 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 两句中,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 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倒装句 在口
15、语中使用得远较书面语为多, 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 合作探究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 之爱于其父母乎?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的实现通过“礼”来达到, “克己”既是人修身养性、 培养高尚操守(“礼”)的过程, 也是实现“仁”的途径。 请以“也谈孔子的仁与礼” 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 孔子所谓的“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孔子认 为,只要人人懂得“克己”,言行有“礼”,仁政也就可
16、以实施了,从而一个理想的社会也 就建立起来了。 探究 第一步,研读论语 ,摘录孔子有关如何实现“仁”的话语,摘录有关阐述“礼”的 话语。 第二步,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探讨孔子的“仁”与“礼”的辩证关系。 第三步,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探讨孔子有关“仁”“礼”阐述的针 对性,在此基础上认识其思想的进步意义。 第四步,进一步研读论语 ,探讨孔子所言之“礼”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从而概括“礼” 的具体内涵。然后结合当今的社会发展,探讨孔子思想的进步性及其局限性。 第五步,写一篇 1 500 字左右的小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 考点一 古今异义词 命题规律 前几年高考出现频率较高,近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课 克己复礼 学案含答案 第二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54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