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学案(含答案)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学案(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第一课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 1关于论语 论语是孔子生平言论的汇集,对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 都有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中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当今, 论语也有“东方圣经”之称。 孔子在立身处世、治学修身、为政治国等方面的理论和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他的“尚德”思想对于青年学子锻造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刻苦勤奋、自强不息、仁厚 博爱的品格,温、良、恭、俭、让的优雅气度,将有很大帮助。 2关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礼、乐、射、御、书、数。配有教材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 庄子中称为
2、“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 西汉时尊儒,将儒家经典称为“经”,设“五经博士”研究传习,由于“乐”失传,所 以称“五经”: 诗 书 易 礼 春秋 。 东汉时加论语 孝经 ,成为“七经”。 唐时,将礼分成周礼 仪礼 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七经”之中, 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 诗 书 易 周礼 仪礼 礼记 春秋左氏传 春 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后又增加论语 孝经 尔雅 ,成为“十二经”。 宋时又加 孟子 , 成为“十三经”。 清代有 十三经注疏 , 将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 成为儒家经典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从礼记中抽
3、出大学 中庸两章,加上论语 孟 子称“四书”,又将易 诗 书 礼 春秋称为“五经”,加以“章句”(注疏)、 “集注”(综合前人评价),成为“四书五经”。 3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 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 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 的一条重要界限。 1字音识记 (1)冉有仆 (p ) (2)道千乘 (sh n)之国 (3)龟玉毁于椟 (d )中 (4)则将焉用彼 (b)相矣 (5)固而近于费 (b ) (6)邦分崩 (b
4、n)离析而不能守 (7)必偃 (yn) (8)江山社稷 (j ) 2重要词语 (1)齐 之以刑:整治,整顿 (2)有耻且格 :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3)子适 卫:到 (4)庶 矣哉:多 (5)必 不得已而去:表假设,如果 (6)节用 而爱人:费用,用度 (7)无乃尔是过 与:责备 (8)非吾徒 也:同一类的人 (9)小子鸣鼓而攻 之可也:批判,指责 (10)年饥 ,用不足:年,收成;饥,年成不好,灾荒 (11)盍 彻乎:何不 (12)使民敬、忠以劝 :努力 (13)临 之以庄,则敬:面对 (14)禹、稷躬稼 而有天下:亲身从事耕种 3通假字 (1)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通“拱”,环
5、抱,环绕 (2)道 之以德:通“导”,训导 (3)道 千乘之国:通“导”,治理 (4)无乃尔是过与 :通“欤”,语气词,吧 4“以”字的用法 (1)道之以 政:介词,用 (2)使民以 时:介词,按 (3)昔者先王以 为东蒙主:介词,把 (4)何以 伐为:介词,凭,为 (5)则修文德以 来之:连词,来,用来 (6)以 就有道:连词,来 (7)使民敬、忠以 劝:连词,并且 (8)临之以 庄:介词,用 5词类活用 (1)富 之:使动用法,使富裕 (2)足 食:使动用法,使充足 (3)于斯二者何先 :形容词用作动词,把放在前面 (4)既来 之,则安 之:都是使动用法,使来;使安 6特殊句式 (1)齐之
6、以刑:介词结构后置 (2)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 (3)君子哉若人:主谓倒装 (4)无乃 尔是过与:表估计,“恐怕吧?” (5)何以 伐为 :表反问,“为什么要呢?” (6)年饥,用不足,如 之何 :“对怎么办” 7文化常识 (1)北辰:北极星。从地球看上去位置固定不变,其他星辰围绕它转动。本课比喻统治者。 (2)千乘:一千辆兵车。古时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称一乘,国家的军赋以乘计,拥有车乘的多 少,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大小和强弱。“千乘之国”指国力中等的国家。 (3)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4)萧墙:门屏,古代宫室中起掩蔽作用的当门屏障。“萧
7、墙之内”指内部。“祸起萧墙”指 祸乱从内部产生。 8成语积累 (1)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 在这里安定下来。 (2)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3)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4)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 9名句积累 (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既来之,则安之。 (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语段赏析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赏析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
8、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 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依。” 这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强调了道德的作用。法制在治国中的作用固然 重要,但也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有时道德能起到法制不能起到的作用,尤其是在主张“以 人为本”的中国,它的意义更不可低估,由此可见德治与法治应相辅相成,只有这样中国才 能更好地发展。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赏析 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赶车。孔子说:“人口很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很 多了,下一步做
9、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说:“已经富裕起来了,下 一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这体现了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孔子认为善于治理国家的人首先应想方设法让百姓富 裕起来, 民富则安乡重家, 比较好治理。 这种思想不是放弃道德教化, 而是先抓经济基础建设, 然后再“教之”,即抓精神文明建设。正如管子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3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赏析 正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把他们招 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 只有自修文德,才能怀柔远人。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所以能够在历次战乱中传承下来
10、,就 是因为野蛮民族在用武力征服这片土地的同时,又被这里先进的文明同化了。 4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赏析 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会一个人富 足呢? 有若的话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 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国家削减田税的税 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 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行为必将造成民不聊生,国家经济衰退。这种以“富 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 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11、身不正,虽令不从。” 赏析 孔子说:“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 老百姓也不服从。” 统治者只要自身行为端正,治国理政就会易如反掌。孔子的这句话强调的是统治者的表 率作用。正人先正己,表率的作用是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的。 6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赏析 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 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 讲的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
12、姓的反对。 重点研读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 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答案 孔子认为管理一个国家,物质基础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取得民众的信任,使全 国百姓同心协力,这样才能实现“圣王之治”。因此,“富民”是基础,“信”是“教民” 的结果,是实现“圣王之治”的重要保障,二者并不矛盾。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强调了“民信”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 思想的强调,不能由于他的去“食”留“信”说法就否认了他的“足民”思想。 2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
13、”意 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 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 答案 不相同。在孔子看来,贫富悬殊的危害要大于贫穷,而“均贫”不是普遍的贫困,而 是“均无贫”,即达到共同的富裕。富裕、均平、和谐、安定,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这就是孔子希望达到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的立 场上提出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 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 “均”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平”,这是它的词汇义,是抽象的、概括的。在具体的语 境中,
14、它的意义就会添加许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 由抽象变为具体, 由一般变为个别。 在“均 无贫”和“均贫富”两个不同的句子中含义各不相同。 3通过学习,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案 “政”是为治之具,“刑”是辅治之法。“政刑”只能使百姓远罪而已,“德礼”是 不同于“政刑”的手段, 可以使百姓日迁善而不自知。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他把“德礼” 作为治国的根本。 合作探究 孔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而 且影响了世界。作为一位先贤圣哲,他不仅得到了中国的纪念和尊重,而且也得到了世界的 纪念和尊重。可是,对于这位伟大的政治
15、家、思想家、教育家,你了解他的生平吗?你了解 他的思想性格以及伟大的品德吗?请以“走近孔子”为话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 对于孔子,前人已经有了大量的书籍记载,为我们真实地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认 识其为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探究 第一步,购买或者借阅史记 孔子家语 ,搜集有关孔子生平的研究资料。 第二步,阅读史记中“孔子世家”部分以及孔子家语 ,同学之间互相合作,扫清词句 障碍,疏通文意。 第三步,进一步研读孔子世家 孔子家语以及有关孔子生平的研究材料,摘录孔子生平 大事,了解孔子的远大理想、政治主张,概括孔子的思想性格,做成卡片。 第四步,利用卡片,画出孔子生平大事年表。 第五步,
16、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 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特征, 初步感知孔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 第六步,写一篇不少于 1 500 字的有关孔子的小传,总结自己对孔子的认识。 考点一 通假字 命题规律 在高考试题中,涉及通假字的考查,往往是一道考查实词的题目中有一个选择项涉及这 一考点,且多以干扰项的形式出现,难度不高,往往是教材中出现过的。 例题解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抉而去 之 去:使离开 B天下宗 周 宗:祭祀 C我安适 归矣 适:往,到 D余甚或 焉 或:通“惑” 试解:_ 解析 宗:“以为宗主”“归顺”。 答案 B 点拨 有通假字的 D 项是作为干
17、扰项出现的。在阅读中,按字面义解释不通,就应从字 音或字形上去寻求本字。解决通假字造成阅读困难的问题,当靠平时识别积累;借助通假字 归类表;结合典型例句硬记也是一个办法。但具体运用起来,都要紧扣语境进行,切戒不辨 古今,不识通假,以今义释古义。 考点总结 所谓“通假”,就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它包括 “通用”和“假借”两类。“通用”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也相通的字之间的通用。 “假借”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并不相通的字之间的借用。辨别通假字要注意:(1)通 假有固定, 不能随便与某个音同、 音近字通假, 如“倍”与“背”通假, 但不和“备”“被” 通假;(
18、2)不能互假,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乙字通甲字,如“县”可假为“悬”,反之则 不行;(3)有的字按今音读音不同,但古音相同,例“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的“趣” 通“促”,今天已不同音了。 考点二 “以”字的用法 命题规律 (1)“以”是高考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虚词。 (2)出现在考题中的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大多都不相同,常见的是两个意义不同的 介词或用法不同一个介词,一个连词。 例题解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 组是( ) 常以 身翼蔽沛公 属予作文以 记之 夫夷以 近,则游者众 吾必尽吾力以 拯吾 村 卒以 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学案含答案 第一 为政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54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