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求诸己 学案(含答案)
《第七课 求诸己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课 求诸己 学案(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 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 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 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 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是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 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 ,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待你 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
2、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 人并没有达到, 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 “自利” 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含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 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 上的缺陷。 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 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 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 己有利的标准。 所以, 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 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 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
3、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 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 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 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 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 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 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 “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 要恶待别人。 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 也希望他人更好。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 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1字音识记 (1)博弈 (y ) (2)自讼 (s n) (3)百乘 (sh n) (4)揖 (y) 2重要词语 (1)不患无位,患所以 立:用来的 (2)子曰:“修 己以敬 。”:修,修养;敬,严肃认真 (3)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 诸:担心,担忧 (4)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讲,讲习;徙,迁移,移
5、向 (5)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 也:兵赋,泛指军政 (6)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停止 (7)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停止 (8)不有博弈 者乎:古代两种游戏。博,一种棋局游戏。弈,围棋 (9)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 者也:责 (10)过 也,人皆见之;更 也,人皆仰之:过,犯错;更,改正 (11)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饰,掩盖 (12)吾闻君子不党 ,君子亦党乎:偏袒,包庇 (13)为之犹贤 乎已 :贤,胜过;已,停止,指无所事事 3通假字 (1)非不说 子之道,力不足也:通“悦”,喜欢 (2)今女 画:通“汝”,你 (3)君取 于吴: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4虚词用法 (1)斯 如斯 而已
6、乎:这样,指示代词 逝者如斯 夫:这,指河水,指示代词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 亦不足畏也已:那么,连词 我欲仁,斯 仁至矣:那么,就,连词 (2)乎 仁远乎 哉:吗,疑问语气词 子路仁乎 :吗,疑问语气词 不有博弈者乎 :吗,表反问语气 为之犹贤乎 已:比,介词,表比较 已矣乎 :吧,表感叹语气 (3)之 德之 不修: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千乘之 国,可使治其赋也: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不译 千室之 邑,百乘之 家,可使为之 宰也:前两个“之”作助词,放在定语和 中心语之间,后一个“之”,代词,代指前面“千室之邑,百乘之家” 非不说子之 道,力不足也: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作“
7、的”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 不如今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为之 犹贤乎已:代词,代指所要做的事 过也,人皆见之 :代词,代指过错 5词类活用 (1)修己以安 百姓:使动用法,使安定 (2)君子耻 其言而过其行:意动用法,以为耻 (3)揖巫马期而进 之:使动用法,让上前 6特殊句式 (1)不患莫己知:宾语前置 (2)是吾忧也:判断句 (3)君取于吴:介词短语后置 (4)巫马期以告:介词宾语省略 7成语积累 (1)中道而废:比喻事情没做完就停止。 (2)逝者如斯:逝去的岁月就像这河水。 (3)后生可畏:年轻人可以超越先辈,他们是值得敬畏的。 (4)文过饰非:掩饰自己的过失、错误。
8、(5)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整天吃饱了,什么事也不思考。 8名句积累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小人之过也必文。 语段赏析 1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赏析 品德不修养,学问不讲习,听到道义不能趋赴,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 的忧虑啊。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 德修养、 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 在他看来, 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 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
9、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 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2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赏析 孔子说:“仁很遥远吗?只要自己想达到仁,那么仁就会到来。”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多种道德范畴的总和。因此,“仁”具有两重性:一是博 大精深,广远无垠;二是具体而微,十分琐细。古往今来都有不少人认为,高尚的德行离自 己很远,难以求得,这只是看到“仁”博大的方面。其实,“仁”也是细微易行的,“仁” 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仁”在我们的寻常生活中,“为仁由己”,不由人,达到“仁”要 靠道德的自觉。这里孔子强调了提高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孔子认为“仁”是人天生的本
10、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依靠外界的力量,这 种认识有其片面性。提高道德水平,环境不可忽视。既要有追求“仁”的意识,还应有提倡 “仁”的环境。 3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赏析 冉求说:“并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的力量不够。”孔子说:“力量不够的 人,会在半路上因为走不动而停下来。现在你却画地自限,原地不动。” 这是对冉求自我设置限制的批评。夫子之道,尽管博大精深,高山仰止,但并非高不可 攀。冉求自称“力不足也”,孔子批评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你没有用力,却说力不 足,是自己为自己设限,裹足不前。孔子之道,即仁发自于内心,“我欲仁,
11、斯仁至矣”, 心向往之,用心而已,岂有力不足者? 4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赏析 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有见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便内心自我责备的人。”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 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 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是十足的伪 君子。 重点研读 114.42 章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6.30 章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尧舜其 犹病诸”(见第五课“仁者爱人”)。由此看来,“安百姓”和“博施于民而能济
12、众”是什么 关系?推而广之, “安人”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是什么关系?“安人”和“安 百姓”所达到的修养标准有什么不同? 答案 “安百姓”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安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完全对应, 是同一事情的不同说法。 后者是孔子所谓忠, 前者是孔子所谓圣, 前者高于后者。 2孔子从不轻易以仁许人,他自己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7.34 章,见第十一课“诲 人不倦”),另一方面又说“为仁由己”(12.1 章,见第二课“克己复礼”),“我欲仁,斯仁 至矣”,二者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理解“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 答案 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是因为达到仁的标准不
13、容易;但另一方面,仁又主要是一种内 在的修养,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态度。而当时人们缺乏的正是对仁的向往和追求,孔子曾说 过:“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他认为人人都可以致力于仁的追求,不存在能力不足的 问题: “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只要坚持不懈, 就能最终达到仁。 “为 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正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3 孔子为什么面对滚滚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的感叹?它与一般文人“见花流 泪,对月伤心”式的伤感有什么区别?同“日月逝矣,岁不我与”(17.1 章,见第三课“待贾 而沽”)的说法相比,“逝者如斯”的说法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本章一般认为是孔
14、子伤逝惜时的感叹。但这种感叹不是“见花流泪,对月伤心”式的 无病呻吟,悲苦哀愁,消极颓废。河中的流水滚滚向前,昼夜不息,孔子选取这样的意象寄 托感慨,反映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含有勉人为学、锲而不舍、一往无前的意思。 这种写法与“日月逝矣, 岁不我与”有两点不同。 一是抽象和具象的不同。 一个是理性陈述, 一个是形象比喻。前者比较抽象,后者意象鲜明。二是蕴涵深浅的不同。前者语意确定,令 人一览无余,后者蕴涵颇深,耐人寻味。 合作探究 自省与改过,是求学者的终极目标,亦是成贤至圣的捷径。请以“聆听先贤的教诲三省 吾身”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15、,是吾忧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面对着先贤的教诲,你的脸上是否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庄重与严肃?你的心灵这一刻是否顿觉 圣洁与澄澈? 探究 第一步,研读论语 ,摘录书中有关自我反省的语句,写出读书心得。 第二步,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探讨孔子关于自我反省的内容, 探讨成为一位“仁者”的途径。 第三步,搜集并研读孔子自我反省思想的研究文章,探讨孔子思想对于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 意义。 第四步,结合当今科技文明的进步以及面临的社会危机,结合人们普遍的思想困惑,感受孔 子自我反省思想在今天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 第五步,写一篇 1 5
16、00 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 考点一 使动用法 命题规律 一般不单独设题,有时放在考查实词的选择题中考,有时放在翻译题中考。 例题解析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全都属于使动用法的一组是( ) 阙 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 天下之民(过 秦论)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 乎(勾践灭吴) 浴乎沂,风 乎舞雩(侍坐章) 非有能硕茂 之也(种树郭橐驼传) 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 之(病梅馆记) 廉颇 老矣,尚能饭 否(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夫夜 呼,乱者四应(伶官传序) A B C D 试解:_ 解析 为动用法, “为死”。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课 求诸己 学案含答案 第七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54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