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君子之风 学案(含答案)
《第六课 君子之风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课 君子之风 学案(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六课第六课 君子之风君子之风 孟子 离娄篇曾提出“禹、稷、颜回同道”的观点,说:“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 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孔子贤之。” 在孔子称为“贤”的两种人中,包含了他的两大理想:立功与立德。立功就是推行仁 道,造福天下,实现大同世界;立德则是建立一种乐道自足的强大精神境界,富贵贫贱, 始终如一。 所谓“孔颜乐处”,就是指立德。人生的一切欲望,归纳起来是两种:精神欲望和物质 欲望。为了满足这两种欲望,相应地就产生了两大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庸人、小人 把物质欲望当做人生的全部,所以没有多少精神的追求。君子贤人精神的欲
2、望特别强烈,但 是却也不能没有物质的欲望,所以他们得承受这两种欲望的激烈冲突,他们比庸人、小人多 承受一份根本的人生痛苦。只是他们最终能使精神欲望居于主导地位,达到一种有伟大包涵 力的崭新的心理和谐。这种有伟大包涵力的崭新的心理和谐,就是“安贫乐道”。 因此,安贫乐道是激烈的内心冲突的产物,同时又是精神力量强大的表现。它是“安于 贫”,而不是“乐于贫”;之所以“安贫”,是为了“乐道”。所以程颐说:“颜子之乐, 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j )累其心而改其乐也。” 为什么要付出“安贫”这样大的代价来“乐道”呢?一是所为和所得不相应,无功受禄, 靠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富贵,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因而不仅不
3、能给人带来快乐,反而会令人心 怀不安;二是精神的快乐是最高的快乐,它不是物质享受的快乐所能相比的,它值得人们忍 受物质生活的贫穷来换取。 扬雄法言 学行篇中说,有人认为“穿朱红色衣服(即大官),怀里揣着黄金,那种快 乐妙不可言”;但也有人说,“穿朱红色衣服,怀里揣着黄金的快乐,远不如颜回那样的快 乐”。孔颜乐处,只有不以一己的物质舒适为心灵满足的人才愿意,才能够享受! 1字音识记 (1)一箪 食(dn) (2)弘 毅(h n) (3)鞟 (ku ) (4)曲肱 而枕之(n) (5)棘 子成(j ) 2重要词语 (1)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游 于艺:据,执守;游,广泛涉猎 (2)君子义以为质
4、 :根本,基础 (3)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懂得,明白 (4)既得之,患 失之:担心,忧虑 (5)人不堪 其忧:经得起,忍受 (6)知者乐 水,仁者乐山:喜好 (7)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弘,心胸开阔;毅,意志坚定 (8)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 为:修饰。这里指对外在形式如仪容、举止、礼节等的修饰和讲求 (9)惜乎,夫子之说 君子也:解说 3通假字 (1)孙 以出之:通“逊”,谦逊 (2)知 者不惑:通“智”,聪明 4虚词用法 (1)以 君子义以 为质:把,介词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 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而,来,连词 发愤忘食,乐以 忘忧:而,连词 仁以 为己任,不亦重乎:把,介词 君
5、子质而已矣,何以 文为:用,干,与“何”连用,译为“哪里用” “干什么”,介词 (2)为 其为 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做,动词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呢,语气助词 (3)与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 议也:和,介词 鄙夫可与 事君也与 哉:和,介词;通“欤”,表疑问语气 5词类活用 (1)士志于道,而耻 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动用法,以为可耻 (2)饭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名词用作动词,吃 (3)知者乐 水,仁者乐山:形容词用作动词,喜好 6特殊句式 (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宾语前置 (2)贤哉,回也:主谓倒装 (3)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不
6、亦乎”,反问句 (4)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何以为”,反问句 7成语积累 (1)杀身成仁:牺牲生命,成全仁道。后指为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2)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3)患得患失:未得时,担心不能得到;得到时,又担心失去。形容一味担心得失,斤斤计较 个人的利害。 (4)箪食瓢饮:指清贫的生活。 (5)富贵浮云:把富贵看得像浮云一样。后来也指功名利禄变幻无常。 (6)发愤忘食:为了努力学习和工作,忘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 (7)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8)任重道远:负担重,路途远。比喻肩负重大任务又要经历长期艰苦的斗争。 (9)死而后已:死后方才停息。比喻贡
7、献一切力量。 8名句积累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语段赏析 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赏析 孔子说:“追求正道,执守道德,依据仁爱,游习六艺。” 孔子提出一个人心中要有理想, 有操守, 关爱人, 广泛学习, 这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目的。 孔子培养学生,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之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这对今天我 们培养“四有”新人很有借鉴意义。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赏析 志士仁人,绝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生命
8、来成全仁道。 孔子所说的这句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 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以成仁”,就是要人们在 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众多仁人志士在国家和 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3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赏析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我没有能力做到: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 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作为君子, 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 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 仁、 智、 勇。这是通行天下的三种
9、美德,又叫“三大德”。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仁者足以爱人, 故胸怀天下,故不以一己私利而忧愁;智者足以明礼,故能克己复礼,故不为一己私利而迷 惑;勇者出自礼仁,大义凛然,杀身成仁,故不因一己私利而畏惧。一个具有“仁、智、勇” 三种美德的人,就是一个以“天下为公”为己任的人。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为一己私利而忧 愁起来,迷惑起来,畏惧起来呢?古往今来凡是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民、为民族、为国家作 出重大贡献的人,无一不是具有“仁、智、勇”三种美德的人。相反,一个把一己私利看得 很重、不择手段四处伸手的人,必然经常迷惑、忧愁,而且畏惧。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
10、已,不 亦远乎?” 赏析 曾子说:“士人不可不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因为担子沉重,路途遥远。以实行 仁德为己任,担子不是很沉重吗?直到死才罢休,路途不是很遥远吗?”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读书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智。提高德行就会心胸宽广, 克己奉公;提高才智需要意志坚强,孜孜以求。“士”为什么不可以不弘毅呢?是因为任重 而道远。任重在哪里呢?重在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光自己要实行,而且还要加以 推广,这个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道远在哪里呢?道远在奋斗到死才停下来,自己死后,一 代一代还要继续传承下去,难道这个道路还不遥远吗?曾子的话阐述了提高德才水平的重要 性、实用性和历史永恒性。 重点
11、研读 1 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 比喻义? 答案 形象地表述孔子心境的,可以 7.16 章和 7.19 章为例。 7.16 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 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 乐。“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 “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烟云; 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自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7.19 章“女奚不曰”四个字, 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
12、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 忘食、 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 获得的高尚的快乐。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 新境界。 2“鄙夫可与事君”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但也 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曰:“惮于任事,故 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而患失。”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作简要 陈述。 答案 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 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
13、胜任而患得。 3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 但只是主张“见利思义”, 反对见利忘义, 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 没有道义关系, 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 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 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 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汉书 董 仲舒传)。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答案 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参考本课“知识链接”。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 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
14、利而引发的竞争 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 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合作探究 “君子”与“小人”是 论语 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词语。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君子, 什么样的人是小人呢?普通人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呢?请以“走进论语却说君子 与小人”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 “君子”与“小人”不仅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词语,也是中国社会中使 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词语,过去是这样,今天依然如此。理解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对于我们处世做人大有裨益。 探究 第一步, 摘录 论语 中
15、孔子关于“君子”“小人”的阐释, 搜集古人关于“君子”“小 人”的论述,做读书卡片。 第二步,研读关于论语的读书卡片,重点了解孔子所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第三步,研读古人有关“君子”与“小人”的论述,然后与孔子的阐述进行比较,了解孔子 的君子观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后世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最后思考:在今天,什么样的人才能算 作君子?我们今天应该有什么样的君子观? 第四步,再次研读论语有关“君子”的阐述,了解在孔子的思想中,普通人通过怎样的 努力才能成为君子。在此基础上,同学之间展开讨论:除了孔子的阐述之外,在今天要成为 一个真正的“君子”,我们还要做到什么? 第五步,写一篇 1 500 字左右
16、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 考点一 意动用法 命题规律 一般不单独设题,有时放在考查实词的选择题中考,有时放在翻译题中考。 例题解析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试解:_ 解析 句中“利”,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这里是“认为有利”的意思。“幸”, 是“庆幸”的意思。“期”,是“期望”的意思。“敝”是“疲惫、衰败”的意思。 答案 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与重荣同时受损。 点拨 如果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带上了宾语,就可试作用“使(宾语)怎样”或“认为(宾 语)怎样”来翻译,如后者的翻译更符合语意,这就是意动用法。 考点总结 意动用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课 君子之风 学案含答案 第六 君子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5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