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学案(含答案)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学案(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十课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学以致其道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与国之间交际的礼节仪 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 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 语 为政)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 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 哀公十 一年 :“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 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2、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 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 “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 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 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 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
3、统治 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 人而仁者也。”(论语 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 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 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4、矩。”(论语 为政)他把恢 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 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1字音识记 (1)馁 (ni) (2)圃 (p) (3)笃 (d) (4)樊 (f n) (5)襁 (qin) (6)居肆 (s ) 2重要词语 (1)百工居肆 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 其道:肆,制作器物的场所,作坊;致,获得 (2)耕也,馁 在其中矣:饿 (3)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信,诚信;情,诚,真诚 (4)则四方之民襁负 其子而至
5、矣,焉用稼:背 (5)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而正焉:敏,勤勉;就,走向,到 (6)贤 贤易 色:贤,以为贤,推崇;易,轻视 (7)事君能致 其身:奉献,献出 (8)攻 乎异端,斯害也已:治 (9)夫子温良恭俭 让以得之:约束 (10)夫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表示不肯定的推测语气 (11)博学而笃志,切问 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切问,提问题切实具体而不浮泛;近思,思考 问题贴近实际而不好高骛远、玄思冥想 (12)是 礼也:这 (13)诲 女知之乎:教导 (14)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15)抑与 之与:给予 3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通“矣”,句末表肯定的语气词 (
6、2)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通“矣”,句末表肯定的语气词 (3)求之与 ?抑与之与 :通“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 (4)诲女 知之乎: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通“智”,聪明、智慧 (6)今也则亡 :通“无”,没有 4虚词用法 (1)乎 攻乎 异端:介词,相当于“于”,引出“攻”的对象 其诸异乎 人之求之与:介词,相当于“于”,引出比较对象,跟,同 诲女知之乎 :疑问语气词 (2)之 古之 学者为己: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吾必谓之 学矣:第三人称代词,他 我非生而知之 者:代词,代指知识,道理 夫子之 求之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7、立性 子闻之 :代词,代指上文所叙之事 5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 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2)贤 贤易色: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推崇 (3)事 父母能竭其力: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4)博学而笃 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 (5)则四方之民襁 负其子而至矣:名词作状语,用襁褓 6特殊句式 (1)小人哉,樊须也:主谓倒装 (2)敏于事而慎于言:介词短语后置 (3)仲尼焉学:宾语前置 (4)而亦何常师之有:宾语前置 (5)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介词短语后置 (6)是礼也:判断句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判断句 7成语积累 (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
8、安适。形容安贫乐道。 (2)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勤快,说话谨慎。 (3)贤贤易色:对妻子重美德不重美貌。 (4)言而有信:说话算数,守信用。 (5)文武之道:文,周文王。武,周武王。他们都是古人所推崇的贤君。本指周文王、周武王 治理国家的法令制度、礼乐政教。后也泛指治理国家要宽严相济。 (6)温良恭俭让:泛指态度谦恭,举止文雅。 (7)博学笃志:广泛地学习并坚定自己的意志。 (8)切问近思: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都切合实际,不浮泛。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 明、智慧。 8名句积累 (1)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9、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语段赏析 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赏析 孔子说:“古代从事学习的人是为了端正和充实自身,今天从事学习的人是为了 向别人卖弄。” 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却 在于装饰自己,给别人看。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 “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进而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 识分子共同追求的目标。 2樊迟请
10、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赏析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孔子说:“我 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出。孔子说:“真是个小人啊,这个樊须!长上喜好礼,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 谨慎从事;长上喜好义,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长上喜好信,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 真心实意地对待官长。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百姓就会用襁褓背着孩子来投靠了,哪用得着 亲自种庄稼呢?” 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
11、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 种菜之类的知识呢?只要重视礼、 义、 信就足够了。 知识分子的职责是“致君泽民”、 “安邦定国”、 管理政事, 成为社会结构中的骨架和脊梁。 孔子的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 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孔子讲究“学以致其道”, 而当今社会更推崇“学以致用”。 社会要发展进步, “知识” 还须转化为“生产力”,知识分子掌握的学问要更好地为农业、工业、商业服务才是。大学 生去做农民去种菜是使其知识发挥实效的一个新的有时代特色的途
12、径。拥有一技之长的职业 学校的学生就业前景更广阔的原因也在于此。 3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 赏析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到有德多 才的人那里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安贫乐道,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却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多做少说;以有道德的人为镜 来改正、修养自己。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的人了。在这三个方面之中, 最难做到的是第一个方面安贫乐道。尤其是在时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吃饭是为了活着, 活着却不仅仅为了吃饭。 吃好饭、 居处安逸, 并非“君子”活着的目的。
13、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 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赏析 子夏说: “对妻子重美德不重美貌, 事奉父母能竭尽全力, 事奉君主能献出自身, 与朋友交往说话算话:这样的人即使说未曾经过学习,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不是目的,通过学习达到修身养性、学以成仁才是目的。一个人在现 实生活中,对妻子重美德不重美貌;对父母能竭尽全力实行孝道;做官时,能为国家、为君 主献出一切; 与朋友交往, 能为朋友诚心诚意出力。 把这四条都做到了, 你即使没有上过学, 没有读过诗 书 礼 乐 ,孔子也认为你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重点研读 1 古人讲求“进德修
14、业”。 从孔子和子夏等人多次谈到的“好学”的表现看, 他们所说的“学” 侧重于“进德”与“修业”的哪一个方面?“樊迟请学稼”为什么遭到孔子的训斥? 答案 孔子及其弟子主张“学以致其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把实行政治 思想和政治原则(道)、修养自身作为学习目的;他们所称赏的好学,也主要表现在致力于道 德修养方面,如:“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 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在“道”和具体的文化知识及 实用技艺方面,他们总是把道放在首位,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章,见教材第五 课“仁者爱人”), 孔子告诫子夏“
15、女为君子儒, 无为小人儒”。 子夏自己也说过: “虽小道, 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从这些论述可以清楚看到,孔子是把进德, 即道德修养,视为学习的首要任务的。 孔子批评樊须,是因为樊须的要求不但违背了孔子以进德为学习目的的主张,也与儒家修业 思想不合。儒家的修业指建功立业或研习学问(如修习诗书礼乐),而不是学习劳动技能。孔 子一贯轻视劳动人民,轻视体力劳动,他曾说过“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 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话,孔子本人在当时就受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18.7 章,见教材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指责。现在樊须却想做在孔子看来只有小人才做的 事,
16、无怪乎招来孔子的严厉批评。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保守落后的一面。 2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内涵深邃, 充满哲学智慧。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本章“是知也”有两个含义:(1)具有自知之明,这是智慧的表现。(2)知自身所不知。 是将此不知变为知的起点,通过努力就可以将不知变为知。从哲学上看,本章至少包含两个 哲学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二是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 3胡适曾经指出,像 1.10 章“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样一句话,竟使用 了将近十个“虚字”(对“实字”而言,指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词,如代词、副词、介 词、连词、语气词、叹词、助词等等),“这是把说话完
17、完全全记录出来的缘故”。这些虚字 的使用,不但使句子显得活泼多变,舒展自如,而且生动地描摹了人物的口吻语调,表现了 人物的神情态度。如上例,句中的“也”字所表示的语气的停顿,显示了子贡的从容不迫, 表推测的语气副词“其诸”与疑问语气词“与”连用,以委婉的语调表现了子贡的自豪。试 再举几例简要分析。 答案 如 7.5 章中的“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一句,“甚”,是个表程度的 副词,它还可充当谓语;“矣”,是用在陈述句后的语气词,这里表示出对自己“衰”变化 的惊讶和感叹;“也”,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后,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下句的“矣”同 样用在形容词谓语“久”的后面,表示强烈的感叹。两
18、个“矣”又作为谓语前置,更突出感 慨的强烈。 又如 11.26 章中的“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 以哉?”这是孔子循循善诱学生言志的一段话,大量的虚词将孔子善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见 解的教学方法表现出来了。“以”,介词,这里表示“因为”;“乎”,用在句中,相当于 介词“于”,表示“比较”;“毋”,否定副词,常用在祈使句中,有劝阻之意;“以”同 前,介词,下省略“长乎尔”的宾语;“则”,连词,表强调;“也”,句尾语气词,表肯 定语气,模仿学生背后的意见;“如”,假如,连词;“或”,不定代词,“有人”,代表 自己;“则”,连词,与“如”相对;“那么”,是一句假设复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学案含答案 第十 以致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54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