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学案(含答案)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学案(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21 课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 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 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内容,理解各自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2.掌握苏联三次改革的结果, 认识苏联改革失 败的原因及影响。 一、赫鲁晓夫改革 1目标:改革“斯大林模式”,推动苏联经济的发展。 2重点:农业。 3主要措施 (1)农业方面 内容: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自 留畜,鼓励发展家庭副业;开垦荒地,推广玉米种植;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2、。 评价: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扩大了开垦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是,大规模垦荒,破 坏了生态环境,再加上管理经营不善,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 (2)工业方面: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 思维点拨 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 工业改革侧重于管理体制, 政治改革 具有“以新的个人崇拜取代旧的个人崇拜”的特点。 4评价 (1)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2)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急躁冒进,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因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 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判断正误 (1)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经济改革的重点放
3、在农业方 面。( ) (2)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很大成就,苏联经济体制顺利实现转型。( ) 思维点拨 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 但从总体上 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 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 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工业方面 恢复部门的集中管理体制,同时兼顾地方,把部分企业下放地方管理。 坚持集中的经济计划,同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实行利润提成,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农业方面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 提高农
4、产品的收购价格。 推行集约化经营,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资。 2评价 (1)作用: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 国力大为增强,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2)局限: 未能从根本上变革旧体制, 导致后期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再加上其加紧与美国争霸, 导致经济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全面滑坡。 判断正误 (1)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 ( ) (2)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 ) 问题思考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为什么“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 答案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
5、本政策,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由于 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 1指导思想:认为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 2措施 (1)用经济手段代替行政命令的管理办法。 (2)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自主经营。 (3)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允许集体和个体经营。 (4)在农村实行租赁制和家庭承包制。 3结果 各项改革未能取得良好效果,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原因 (1)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再加上阻力重重。 (2)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局势失控。 判断正误 (1)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
6、经济的调节作用。( ) (2)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 问题思考 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 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指的是什么? 答案 苏联解体。 误区警示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但不是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 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的 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针对练 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 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
7、。” 这种情况出现在( ) A19251953 年 B19541964 年 C19651982 年 D19821991 年 答案 C 解析 题干信息“国家实力加强”“争夺霸权”说明了军事实力的加强,这与勃列日涅夫重 视军事改革有关。A 项是斯大林时期,B 项是赫鲁晓夫时期,D 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 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 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 年为 580 万公顷,1956 年达 1 640 万公顷,1962 年增至 3 710 万 公
8、顷。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应用 材料表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农业方面,但他的农业改革违背自然规律,且单 纯依靠行政命令推行。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一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 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 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 个十年(19711980 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应用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答案 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材料二 社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学案含答案 21 战后 经济改革 挫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5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