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忽必烈改制 学案(含答案)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 忽必烈改制 学案(含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7 课课 忽必烈改制忽必烈改制 目标导航 1.忽必烈改制的主要举措。(重点) 2.忽必烈改制取得的成就及其历史影响。(难点) 一、历史背景 1.立志变通创新 (1)1260 年,忽必烈即汗位, 即位诏成为其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 (2)1271 年定国号为“大元”,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 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 2.“汉法”与“旧俗”之争 (1)旧俗表现:屠杀政策、世袭制、改耕为牧。 (2)结果: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3)试验:邢州地区成功实践。 历史认识 “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
2、展,是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斗争,是落后的蒙古旧俗与较为先进的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较量。 易错提醒 忽必烈曾推崇汉法,但是,推行汉法的方针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他在完成统 治重心的转变中, 大体上仿照中原王朝以往的做法建立了一套典章制度以后, 迅速向保守的 方面转化。他们对推行汉法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拒绝改变一些蒙古族原有的落后制度,改 革并不彻底。 二、主要措施 1.政治方面 (1)中央 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 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加强
3、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选派赛典赤 赡思丁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2.经济方面 项目 措施 职责或作用 确立国策 农桑立国 加快了蒙古汗国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 转变的步伐 建立农业机构 设劝农官和大司农司 专掌全国农桑水利 完善农业法规 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把管理农事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标准 重视技术指导 编成农桑辑要 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效 三、历史意义 1.对经济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2.对政治统治: 加强了中央集权、 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管理, 促进了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 3.对多民族国家发展: 实
4、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思维点拨 (1)忽必烈改制一方面肯定了先进的封建文明,另一方面又不损害蒙古贵族的利益,保持蒙 古贵族的统治地位。 (2)忽必烈改制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实质上反映了落后的游牧文明最终被先进的农耕文 明征服。 史论要旨 汉法的采用进一步加快了蒙古族封建化的速度,并使元王朝的统治取得了汉族 地主阶级的支持。蒙汉地主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历史认识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的目的一般是富国强兵、壮大势力、挽救 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改革内容基本上都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 地开垦、水利兴修、发展军力和废除
5、旧俗等方面。 知识图示 主题 忽必烈改制的内容及影响 史料一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 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 官制 史料二 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 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 元史 食货志 农桑 史料解读 即辅助朝政的人。 官署名。元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置宣抚司,为地方行政机构。 问题思考 (1)史料一中“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 用史料中的话予以说明。 提示 元朝中书省是全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学案含答案 忽必烈 改制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55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