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戊戌变法 学案(含答案)
《第15课 戊戌变法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 戊戌变法 学案(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15 课课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 目标导航 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及其特点,分析其在变法中的作用。(重点) 2.综合 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难点) 一、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思维点拨 (1)清政府为偿还外债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 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2)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康、梁等维新变法的准备工作
2、 (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 (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仁学 天演论 。 (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公车上书、 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 中外纪闻与时务报 。 (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和保国会。 (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 改革教育制度。 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1)时势条件: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并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救亡之策。 (2)思想渊源:19 世纪七八十
3、年代,脱胎于洋务派,痛感洋务运动弊端的早期维新派产生。 他们要求抵抗列强侵略,要求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维新变法 运动的兴起做了思想准备。 (3)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基础。 (4)阶级基础: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 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5)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后清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大肆出 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统治更加专制腐朽,这就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探寻新的、反映资产 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救亡图存道路。 (6)国际因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4、和日本的迅速强大,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决心以日本为 榜样,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二、过程 1.序幕:1895 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 向政治实践。 2.宣传方式: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尤其是北京的强学会和上海的时务报 。 易错提醒 强学会不是政党 强学会是最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不是政党。 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 动的关键是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而不是强学会的成立。 3.施政纲领:1898 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 4.组织机构: 1898 年 4 月, 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
5、以“保国、 保种、 保教”为宗旨的保国会。 5.高潮:百日维新(1898 年 6 月 11 日9 月 21 日) (1)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内容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方面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 吏治 经济方面 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 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举办商会、 农会 等民间团体; 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 决算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 权,令其自谋生计 文化教育 方面 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设立译书局, 翻译外国书籍; 准许设立 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军事方面 精练
6、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 海军 裁汰旧军 6.失败: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谭嗣同等六人被处死,史称“戊戌六 君子”。 易错提醒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 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不是袁世凯的告密。 袁世凯告密加快了戊戌政变的进程及斗争的激烈程度。 三、影响 1.性质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3.思想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经济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 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
7、)的发展。 6.习俗 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思维点拨 (1)百日维新在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政策,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 (2)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 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 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变法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又体 现了变法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史论要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发展,它反映了民族资产 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
8、 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 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之路在 中国难以行得通,其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理想,也不适合中国国情。 知识图示 主题一 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史料一 时局图如图,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1898 年在香港发表。 史料二 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之大是空前的,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必 须在三年内还上,于是清政府大借外债,甲午战争后一年内就借了 3.7 亿两白银。 史料三 甲午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时间 企业数 资金额(万元) 18631894 年 119 680 18951898 年 274 1 432 史料解读 时局图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5课 戊戌变法 学案含答案 15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55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