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4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同步练习(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同步练习(含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4 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论语十二章 时间:45 分钟 满分:72 分 得分: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24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 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士不可以不弘毅 解析 A 项,“说”同“悦”。B 项,“知”同“智”。C 项,“有”同“又”。 答案 D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B.可以群,可以怨 怨:讽刺时政。 C.迩 之事父 迩:近。 D.君子喻 于义 喻:比喻。 解析 D
2、项,喻:知晓,明白。 答案 D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而 不仁 而:连词,表转折,却。 B.文胜质则 史 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C.仁者 不忧,勇者不惧 者:代词,的人。 D.其 “恕”乎 其:副词,大概,也许。 解析 A 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 答案 A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可谓好学 也已 B.有一言而可以终身 行之者乎 C.仁以为 己任 D.多识于鸟兽草木 之名 解析 C 项,以为:古义,在句中指“把作为”;今义,认为。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
3、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朝 闻道,夕死可矣 B.吾得兄 事之 C.从小丘西 行百二十步 D.可以群 解析 D 项,群:名词用作动词,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A、B、C 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朝: 在早上。兄:像侍奉兄长一样。西:向西。 答案 D 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例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A.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解析 A 项,为判断句。B、C 项,为宾语前置句。D 项,和例句相同,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D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孔 子 认 为
4、可 以 终 身 奉 行 的 一 个 字 是 “ 恕 ” , 并 阐 述 为 : _ , _。 (2)在对待利与义的态度上, 君子与小人是不同的, “_, _”。 (3)孔子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是“诗可以兴,_, _,可以怨。” 答案 (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3)可以观 可以群 二、能力素养提升(48 分) (一)课内阅读(20 分) 阅读课文内容,完成 812 题。 8.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5、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解析 可以根据关键词来断句,如句末语气词“焉” ,动词“曰” 。 答案 C 9.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敏 于事而慎于言 敏:勤勉。 B.士不可以不弘 毅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C.天下归 仁焉 归:归属。 D.小子 何莫学夫诗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解析 C 项
6、,归:称赞,称许。 答案 C 10.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朝闻道,夕死可矣”,表现了对真理的热爱和执着追求。追求真理,胜过生命,短短七个 字,令人感动。 B.在课文中,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 的深刻道理。 C.孔子认为学习写诗可以提高自身修养, 可以学到孝顺父母、 报效国家的方法, 可以增长见识。 D.孔子认为,一个人过于质朴,缺乏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过多,不够质朴,就显得浮夸。 质朴和文采两方面结合得好,才称得上君子。 解析 C 项,不是“学习写诗”,应为“学诗”,指学习诗经 。 答案 C 11
7、.把下面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 分)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 分) 答案 (1)看见贤人就希望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 样的毛病。 (2)士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路途遥远。把实行仁德当作自己的责任, 担子不是很沉重吗?直到死才罢休,路途不是很遥远吗? 12.颜渊问仁,孔子从哪几个方面对仁的行为作出了具体解释?(3 分) 答案 从眼、耳、口等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外在来规范自己。 (二)课外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8、完成 1317 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 ,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 子。” “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 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9、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解析 句中的“者”“乎”等虚词可以作为断句的标志。 答案 A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
10、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兵车的 数目来计算。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B.会同: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 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同, 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成年人,16 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 16 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解析 D 项,应该是 20 岁。 答案 D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和蔼 可亲,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风范。 B.整段文字表现出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
11、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 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C.通过简洁的对话、细腻的神情及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文段呈现的对话场景体现 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D.文段善用典故,内涵丰富;语言富丽华美,耐人寻味。 解析 D 项,“善用典故”“富丽华美”错误。 答案 D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 分)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5 分) 答案 (1)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2)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连下来(国内) 又有饥荒。 17
12、.结合原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的形象。(3 分) 答案 从孔子对各位弟子的态度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 们一样, 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 作为师长, 孔子既能严格要求学生, 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 孔子说: “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你们)平日说: 不了解我啊!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轻率匆忙地回答说: “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中间,有军队来攻打 它,接下来又有饥荒;我来治理这个国
13、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懂 得礼义。 ” 孔子对他微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 “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功夫,可以 使人民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 (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有德行的君子(来推行了)。 ”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 “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情, 或者是诸侯朝见天子,我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希望当一个主持赞礼的小司仪官。 ” “曾皙!你怎么样?” 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曾皙)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位 的才能不同。 ” 孔子说: “那
14、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 曾皙说: “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 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 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赞成曾皙啊! ” (三)语言表达(8 分) 18.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连报考都有严格限制的英国伊顿公学, 凭借它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上层家庭男孩首选的地位和与 众不同的高贵气质而成为一所举世闻名的私立中学。 答案 英国伊顿公学是一所举世闻名的私立中学。它的报考有严格限制。它曾经是英国殖民地 上层家庭男孩的首选。它拥有与众不同的高贵气
15、质。 19.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写上恰当的两句话,使之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 分) 人生如品茶。第一道是苦茶,人生难免有艰辛,筚路蓝缕是事业的根基;第二道是甜茶, _;第三道是回味茶,_。 答案 人生也会有胜利的喜悦,百折不挠才能迎来收获 人生要不断总结,一张一弛乃文武之 道 大学之道 时间:45 分钟 满分:72 分 得分: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24 分)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知止 而后有定 止:终止。 B.致知在格 物 格:推究。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 之者乎 行:奉行,实践。 D.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解析 A 项,止:达到。
16、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昔者 ,吾舅死于虎 B.知所 先后,则近道矣 燕王,吾所 立 C.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 视而 不见,听而不闻 D.壹是皆以 修身为本 具以 沛公言报项王 解析 A 项, “者”, 助词, “的人”; “者”, 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 表示停顿, 不译。 B 项, “所”, 都是所字结构用法。 C 项, “而”, 都是连词, 表示转折。 D 项, “以”, 都是介词“把”的意思。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
17、家 B.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 C.风 乎舞雩 D.在明 明德 解析 C 项为名词作动词,A、B、D 三项均为使动用法。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自天子以至于 庶人 B.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C.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D.壹是皆以修身 为本 解析 A 项,古义:一直到,直到/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 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谁欤,哭者? 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D.吾长见笑于
18、大方之家 解析 A 项和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B 项,主谓倒装句。C 项,宾语前置句。D 项,被动句。 答案 A 6.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礼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 49 篇。为“十三经” 之一。 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 C.大学后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推崇,明代朱熹又作大学章句 ,最终与中庸 论语 孟子合为“四书”。 D.大学之道是儒家进行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解析 C 项,朱熹为宋代人。 答案 C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大
19、学中强调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光明德性,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善的 最高境界并且保持不变。体现这三个层次的名句是“大学之道,_,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 (2)儒学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养和管理家庭以及治理国家和天下太平的关系, 大学中体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身修而后家齐,_,国治而后天下平”。 (3)_,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_。 答案 (1)在明明德 (2)家齐而后国治 (3)欲齐其家者 先正其心 二、能力素养提升(48 分) (一)课内阅读(20 分) 阅读课文,完成 812 题。 8.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
20、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天下平 A.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 B.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 C.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 D.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 解析 原句标点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21、下平。 答案 A 9.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学之道”的“大学”,是相对“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言,讲的是治国安邦的 大道理、大学问。 B.“大学之道”的“道”就是圣贤之道,指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等。 C.“亲民”指的是亲近爱抚民众。 D.“天子”这里指皇帝,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解析 D 项,天子在古代政权里是爵称,但是先秦还没有皇帝。 答案 D 10.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 高境界。 B.要想使自己
22、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只要人人都以修养品性为根本,那么就一定能有好的治理。 D.“格物”“致知”等于今天所说的追求知识和真理,也是修身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 解析 C 项,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 C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4 分)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4 分) 答案 (1)古代想要把美好的德行在天下彰明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2)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自身的品性作为根本。 12.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
23、些步骤?(3 分) 答案 四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二)课外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7 题。 自 戒 南宋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 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 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 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 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 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 传;卿相 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第4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同步练习含答案 十二 大学 人皆有 不忍 同步 练习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56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