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5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同步练习(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同步练习(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5 老子四章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五石之瓠 老子四章 时间:45 分钟 满分:70 分 得分: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24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 分) A.死而不亡者寿 B.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C.起于累土 D.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解析 B 项,“行”同“形”。C 项,“累”同“蔂”。D 项,“泮”同“判”。 答案 A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生于毫末 毫末:极其细微的萌芽。 B.复 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C.故有道者不处 处:为,做。 D.企 者不立 企:踮着脚跟。 解析 B 项,复:弥补、补救。 答案 B 3.对下列各句
2、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民之 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B.三十辐共一毂,当其 无,有车之用 其:代词,它。 C.跨者 不行,自见者不明 者:助词,的(人)。 D.合抱之木,生于 毫末 于:介词,在。 解析 于:介词,从。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B.民之从事 C.苟能充之,足以保 四海 D.复众人 之所过 解析 A 项, “不行”在句中指“行走不稳”。 B 项, “从事”在句中指“做事”。 C 项, “保” 在句中指“安定”。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
3、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常于几成而败 之 B.二月草已芽 C.风 乎舞雩 D.刑 于寡妻 解析 A 项,使动用法,使失败。B、C、D 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为发芽、吹 风、做榜样的意思。 答案 A 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例句:治之于未乱 A.自知者明 B.为之于未有 C.蚓无爪牙之利 D.外欺于张仪 解析 B 项和例句相同,均为状语后置句。A 项,宾语前置句。C 项,定语后置句。D 项,被 动句。 答案 B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_,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_。 (2)知人者智
4、,自知者明。_,_。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3)_,生于毫末;九层之台,_;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答案 (1)自见者不明 自矜者不长 (2)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3)合抱之木 起于累土 二、能力素养提升(46 分) (一)课内阅读(18 分) 阅读课文内容,完成 811 题。 8.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A.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B.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C.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解析 原文标
5、点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答案 C 9.下列对课文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B.当 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作。 C.埏埴 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 D.自伐 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伐:夸耀。 解析 B 项,当:在(某处,某时)。 答案 B 10.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 易、大与小、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
6、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 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 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 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 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解析 C 项,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答案 C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4 分)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5 分) 答案 (1
7、)(“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 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这些事情。 (2)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战胜 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二)课外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6 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 愚。去子之骄
8、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 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 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 龙邪! ”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 ,关令尹喜曰:“子 将隐 矣, 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 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
9、 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 也。 老子之子名宗, 宗为魏将, 封于段干。 宗子注, 注子宫, 宫玄孙假, 假仕于汉孝文帝 。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 ,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 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
10、遂去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解析 回答此题,主要根据句意和代词、虚词标志断句。“其”代老子,在“其”前断开,排 除 A 项。第一个“之”是词缀,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在第一个“之”后断开,排除 C 项。 第二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第二个“之”后不能断开,排除 D 项。断 完后根据句子的含意、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答案 B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关”,此“关”指玉门关,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 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子将隐矣”中的“隐”是“隐居
11、”之意。在古代,隐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生活方式的 选择,如陶渊明就是著名的隐士。 C.“汉孝文帝”,是汉文帝刘恒,谥号孝文帝,庙号太宗。 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地位次于太师。西汉起 称为太子太傅,后亦用作虚衔。 解析 A 项,此“关”指函谷关。 答案 A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孔子曾拜见老子,向老子问礼,老子也给予了回答,孔子十分佩服。 B.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 德行非常高 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的愚钝。 C.论语 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
12、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身考虑较少的积极入世 的思想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 D.本文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 三是太史儋(晚于孔子)。 解析 老子认为君子遇到时机就出来做官, 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 老子这个说法与 论语 长 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勇于担当、积极入世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答案 C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4 分) (2)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4 分) 答案 (1)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
13、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 霸称王的人出现。 (2)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 16.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3 分) 答: 答案 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风貌,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 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 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 子具有
14、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 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 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 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 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 像龙一样吧! ”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 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 “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 我们写一本书吧。 ”于是老子就
15、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 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 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 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 “当初秦国与 周朝合并在一起, 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 分开七十年之后, 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 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 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
16、 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 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 “主张不 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 ,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 然趋于“化” ;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 (三)语言表达(8 分) 17.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 分)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 50 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 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
17、先生保重身体。 解析 “光临”是对他人来访的敬称,“惠赠”是对别人赠予自己东西的敬称,“先睹为快” 是说自己殷切盼望,用在句中都不得体。另外,从文段整体来说,语言较为文雅,相比之下, “教书”“快来了”就显得过于口语化了,也不得体。 答案 (示例)“教书”改为“从教”;“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惠赠”改 为“奉上” “奉送”或“敬赠” ;“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 ;“快来了”改为 “将至”或“将临” 。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3 分)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
18、法。如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对 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这就是_。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 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_,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 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 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 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种以实写虚的表现手法,也可以称之为_。 解析 句依据前文“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可见这就是“空白手法所 产生的艺术效果”。句由后文的提示“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 ,可见 鉴赏诗歌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子 第5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同步练习含答案 同步 练习 答案
![提示](https://www.77wenk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56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