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八一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八一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八一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0 北京八一中学北京八一中学初三初三(上)(上)10 月月月考月考语文语文试卷试卷 一、基础 运用(共14分) 小说单元的学习,引发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某校开展了以“探文学初心增文化自信” 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下面是一位同学找来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陈彦的获奖感言。阅读文段,完成1-2题。(5分) 自17岁发表第一篇作品以来,我在文学和戏剧文学的道路上,已经(b ) 涉了40年。这个奖是对我40 年奋斗历程的一个肯定,让我满怀激情与喜悦,也充满了焦灼与感奋。我出生的山乡小县镇安,在上世纪80年代 出现了一股文学热潮,青年人几乎个个都在做着热辣辣的文学梦。我就是那
2、时被裹挟 进去,40年,再没有停止过 丈量、勘测人性与生命温度的脚步。我要感谢我的戏剧,感谢让我阅历了几十年的中国戏曲。这让我最终在写作 主角时,有了一种流淌与喷涌的感觉,几乎不需要做任何功课便能信手拈 来。我个人的写作体验反复告诫自 己,必须写最熟悉的生活,写那些呼之欲出、欲罢不能的生命记忆,这个最靠得住。 主角不是戏剧小舞台的行当主角,而是饱蘸着社会大舞台演进的各色人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一部千 年秦腔史,本身就包含着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当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自然会产生出前所未有之战栗、 阵痛、持守与蜕变。我要感谢陕西那块厚土,养育了厚重大气的秦文化,也养育了前赴后继、延绵不(ju
3、) 的作家群。我是从那块土地上走出来的作家,面对前贤,我们不能不敬畏他们的高度,并努力承接过他们 的衣钵,继续奋力向前! 1.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根据拼音所写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裹挟 (xi ) 信手拈 (ni n)来 拔 涉 延绵不绝 B.裹挟 (ji ) 信手拈 (ni n)来 拔 涉 延绵不决 C.裹挟 (xi ) 信手拈 (nin)来 跋 涉 延绵不绝 D.裹挟 (ji ) 信手拈 (nin)来 跋 涉 延绵不决 2.结合陈彦的获奖感言,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他创作的源泉。要求用上关联词“不仅而且”。(2分) 答: 活动中,同学们追溯新中国70年来文学创作的历程,探寻作
4、家创作初心的共性。请阅读下面文段,完成3-4题。(4 分)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从70年文艺实绩来看,如果不是在人民群众中有深厚根基,深入生活,同人民的感情、思想和心愿结合一块,老 舍就不会有龙须沟茶馆这样感人肺腑的剧作;如果不扎根人民、扎根乡里,周立波就不会创作出暴风 骤雨山乡巨变这样优秀的长篇小说;如果不是“不管漂泊到何处,心永远贴着黄土地”,对家乡人民爱得真 挚、彻底、持久,路遥怎能展现出平凡的世界里那种时代巨变中年轻人的进取精神? 。 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才会增强攀登文艺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5、。 3.下面是一位同学在阅读文段后所拟写的一副对联。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周立波扎根黑土地,暴风骤雨给翻身农民画像, ; 寄情大运河, 为英雄儿女代言,唱响民族抗战的赞歌。 A.谱写时代变革之序曲 曹文轩 蒲柳人家 B.谱写时代变革之序曲 刘绍棠 蒲柳人家 C.书写变迁时代之篇章 曹文轩 孤独之旅 D.书写变迁时代之篇章 刘绍棠 孤独之旅 4.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些优秀作品,充分体现出作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努力和成就。 B.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作家们创作出这
6、些优秀作品的初心。 C.正是作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创作出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次活动专刊将以近些年我国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作为结语。阅读文段,完成5-7题。(4分) 近年来,中国文学之花在海外次第盛开。短短几年光景,中国作家频频走上世界文坛的最高领奖台,作品打 入欧美主流文学市场。从2012年莫言捧回诺贝尔文学奖,到2015年刘慈欣凭三体获世界科幻文坛最高荣誉雨 果奖,再到2016年曹文轩摘得儿童文学的【甲】“诺贝尔奖”国际安徒生奖的桂冠,郝景芳以北京折叠获 得第74届雨果最佳中短篇小说奖一个又一个中国人,在国际文坛实现【乙】“零的突破”,成为多个全球权
7、威 文学奖项的“中国第一人”。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所说:“潮平两岸阔,风正 一帆悬,中国文艺由此迎来了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新境界。” 5.年级将从下面两幅书法作品中选出一幅配发在专刊上。下面是四位同学的推荐语,对书法作品及寓意的理解都正 确的一项是(2分) A.选用甲。该作品的字体属于草书,流畅洒脱,流畅洒脱。诗句生动地表现了中国文艺正在蓬勃发展的盛景。 B.选用乙。该作品的字体属于隶书,端正典雅,整齐匀称。诗句生动地表现了中国文艺如汹涌大潮般的形势。 C.选用甲。该作品的字体属于草书,行云流水,整齐匀称。诗句生动地表现了中国文艺如汹涌大潮般的形势。 D.选用乙
8、。该作品的字体属于隶书,笔画端正,大小错落。诗句生动地表现了中国文艺正在蓬勃发展的盛景。 6.引号有多种用法: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标示语段中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 表示语段中直接引述的内容。对语段中三处引号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甲】【乙】 7.下面是四位同学活动后写下的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新中国七十年里,作家们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持之以恒地进行着创作实践活动,塑造出许许许多多感人的 艺术形象。 B.中国小说的优秀作品是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智慧结晶,是各个时代风
9、云变幻、民间疾苦的真实写照,也 是作家潜心创作、茅塞顿开的成果。 C.看到近年来中国文学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怎不让人对中国作家心生敬意,对中国文学的未来之路充满信心? D.在活动中,我了解了新中国文学创作的成就,探寻了作家文学创作的初心,找到了他们创作的源泉,收获满 满。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一)默写(共5分) 8. (1)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分)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 , ”,与南朝文学家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 共明月”,有异曲同工之妙。(1分) (3)在新中国七十年奋斗的历程中,英雄的建设者们在世界的东方建设了一个富强之国他们是这个
10、伟大 民族的脊梁。“ , ”,诗人李白行路难中的这句话,把奋斗的号角再次吹响,它 激励后来者,在先辈们的鼓舞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伟大祖国的建设中。(1分) (4)古文中常用四字短语来写日光流转之景,如岳阳楼记用“ ”来描述洞庭湖早晚的气象,醉翁 亭记用“ ”来总说琅琊山晨昏的光影。(2分) (二)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9-10题。(共5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9.这是一首酬答诗,颔联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诗人运用典故,怀念
11、逝去挚友,并描述自己回乡后 恍如隔世的情景,表达了诗人 的感慨;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承接颔联而来, 形象生动,赋予哲理,表现了诗人 的人生态度;颈联中的诗句也经常被引用来说明 的 自然规律。(3分) 10.下列诗句中,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的态度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三)阅读醉翁亭记,完成1113题。(共8分)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
12、 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 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 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 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 觥
13、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 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 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晦明 变化 理至易明 B一 碧万顷 长烟一 空 C酿泉为 酒 腐草为 萤 D宴酣之 乐 属予作文以记之 12本文善用表示转接的词语标记语意转变,使文章脉络清晰。同学据此对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进行了分析。其中 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乎 山水之间也分析:“在乎”表示话
14、题转变,由写景转换为抒情。 B若夫 日出而林霏开分析:“若夫”有举例的意思,转笔描绘四时之景。 C至于 负者歌于途分析:“至于”有递进的意思,由景物转换到人事。 D已而 夕阳在山分析:“已而”表示时间推移,暗示场景发生变化。 13结合本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说说两文所表达的“乐”有何不同。(4分)【链接材料】 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 如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 酒于斯亭而乐之。挹 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节
15、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注】纵其所如:任凭他们自由飞翔。傃:向。挹:斟酒举杯向人敬酒。南面之君:指帝王。 答: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4.金圣叹曾经说过:“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位好汉,结 合他的英雄事迹和人生轨迹,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100字以内) 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23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17题。(共6分) 【材料一】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 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新石器时代晚
16、期一个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存在 社会分化、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它由四个部分组成: 瑶山遗址区、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区和城址区。该遗址通过呈现大型土质建筑、城市规划、水利系统、不 同墓葬形式,体现出社会等级制度,成为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中国首次向世界展现的长江流域的大河文明,与黄河流域、辽河流域等一系列的中国早 期文明,共同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填补了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空白。同时,良渚文化作为距今 5000年的早期国家和城市文明实例,还将中国乃至东亚的文明进程提早了1000多年,比肩亚洲同期的其他大河文 明。 【材料二】 良渚古城遗址在空间布局上
17、呈现出以莫角山为中心的向心式三重空间形式,凸显出一种非常强烈的规划设计 意图。作为宫殿区的莫角山轮廓是十分规整的矩形,内城的封闭式轮廓几近圆形,外城的不连贯轮廓也多呈向心 的弧线段。结合考古工作在城区不同台地上的遗存发现,基本上可以明确这是一种人为规划的,以宫殿区、内城 与外城组成的一套“都城”规划形制(如下图所示)。 这种城市空间格局在其后5000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渐成主流。宫殿区、内城、外城的格局类似后世都城中 宫城、皇城、外郭的三重结构体系,这是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虽然这三种都城空间 要素在不同历史阶段受到实用功能或地形选址的影响,布局形制有所变化,但作为国家的
18、都城,在城市空间规划 上始终保留了这三种基本要素,并伴随着唐宋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明显影响了东北亚地区都城规划。 【材料三】 良渚文化进入晚期以后,对黄河流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约距今4500年,在晋南临汾盆地出现陶寺文化, 其琮、璧、钺、V字形石刀等玉、石器,都明显具备了良渚文化因素。以陶寺文化为基点,琮、璧等玉器北向影响 到老虎山文化,西向影响到甘肃、青海、宁夏地区齐家文化,为这些粗犷的北西北方文化平添了许多温润之气。 良渚文化的玉器传统,还通过陶寺文化、龙山文化等,传承到更晚的二里头文化,以至于商、周文化。良渚文化 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5.根据【材料一】的内容,
1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1分) A.良渚古城遗址展示出了早期区域性国家的形态。 B.良渚古城遗址是我国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C.良渚古城遗址属于我国早期文明中的黄河文明。 D.良渚古城遗址为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提供了实证。 16.下面的【链接材料】,可以印证【材料二】中哪些重要信息?(2分)【链接材料】 答: 17.依据上述三则材料,说明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中的价值。(3分) 答: (二)阅读制琴记,完成18-21题。(共11分) 制琴记 木匠胡三和琴行老板韩五决定一起制琴。那年,胡三五十知天命,韩五三十而立。 念头起自胡三四十九岁那年召开的首届国际小提琴节,胡三被国际琴展上的名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海淀区 八一 中学 2020 2021 学年 九年级 10 月考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56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