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 章末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新教材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 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 章末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新教材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 章末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新教材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第四章 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2020 福建莆田第九中学月考)读下图,回答 12 题。 1乙河流域主要位于( ) A高原地区 B平原地区 C温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 2下列关于两条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河的流量比乙河丰富 B甲河的流域面积比乙河小 C甲河汛期在夏季,乙河汛期在春季 D甲河水力资源丰富,乙河航运便利 答案 1.D 2.A 解析 第 1 题,根据乙图的经纬度位置和河流特征判断,乙河流为刚果河,主要流经刚果盆地地形区,位 于
2、热带雨林气候区。故本题选择 D。第 2 题,甲河流为亚马孙河,受热带雨林气候影响,全年降水丰富, 为世界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流域面积也比乙河要大,A 对、B 和 C 错。甲河流经地区落差较小,水力资源 不丰富;乙河水能资源丰富,但水流湍急,不便于航运,D 错。故本题选择 A。 下图为“某观测站某年 8 月 1 日至 3 日雨量及河流水文过程线图”。读图回答 34 题。 3该河段易出现险情的时间为( ) A8 月 1 日 6 时至 12 时 B8 月 1 日 9 时至 8 月 2 日 18 时 C8 月 2 日 6 时和 8 月 3 日 3 时 D雨停后 15 小时至 39 小时 4未来在相同降雨
3、状态下,如果图中水文过程线( ) A洪峰水位升高,可能是由于上游大规模退耕还湖 B洪峰水位降低,可能是由于下游修建大型水库 C洪峰点向右偏移,可能是由于上游植被恢复较好 D洪峰点向左偏移,可能是由于下游开挖泄洪通道 答案 3.D 4.C 解析 第 3 题,河流水位超过流量警戒水位时易出现险情,图中显示 8 月 1 日 15 时左右雨停,8 月 2 日 6 时至 8 月 3 日 6 时(即雨停后 15 小时至 39 小时)河流水位超过流量警戒水位。第 4 题,若洪峰点向右偏移, 说明洪峰出现的时间滞后,则反映地表径流汇入河流速度变慢,可能是上游植被恢复较好的结果(植被有涵 养水源的作用)。洪峰水
4、位升高反映上游调节作用减弱,可能与围湖造田有关;洪峰水位降低,说明上游的 调节作用增强,可能是由于上游修建了水库;洪峰点向左偏移,说明洪峰来得快,与下游开挖泄洪通道无 关。 (2020 湖南武冈市第二中学月考)柬埔寨的洞里萨湖水量季节变化很大。该湖北部的吴哥通王城两边有 两个巨大的长方形人工湖西池和东池。这两个大水池并不是在地面挖坑形成的,而是在地面上四面筑 起土墙形成高于地面的水库,是著名的古老灌溉工程。据此完成 56 题。 5这两个地上水库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A雨水 B湖泊水 C地下水 D人工提水 6这两个地上水库能有效发挥灌溉作用的时间是( ) A26 月 B59 月 C812 月
5、 D11 月次年 4 月 答案 5.B 6.D 解析 第 5 题,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旱、雨季变化。受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影响,洞里萨湖 水位季节变化大。图中显示在丰水期湖泊水位超过地上水库坝高。当湖泊处于丰水期时,湖水淹没地上水 库,自动实现蓄水。在枯水期时,湖泊水位下降,水库放水用于灌溉。故其补给水源主要为湖泊水。故 B 正确。第 6 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当地处于旱季时,地上水库能有效发挥灌溉作用。当地的旱季主要在 冬春季节。故 D 正确。 读“我国某区域河、湖水位变化示意图”,该区域内湖泊与河流有互补关系,回答 78 题。 7该区域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A华北地区 B东北地区
6、 C江淮地区 D西北地区 8下列关于该区域河、湖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湖泊储水量最小的时间点是 B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同步变化 C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湖水补给河水 D时间点处比处河、湖之间水体补给更快 答案 7.C 8.D 解析 第 7 题,该区域河、湖水位较高的时间为 510 月左右,但在 7 月左右河、湖水位低,主要受副热 带高气压带的影响,降水少,出现伏旱天气,所以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江淮地区。第 8 题,据图信 息可知,在时间点时湖泊水位较高,所以其储水量并非最小,A 项错误;湖泊水位和河流水位变化大体 一致,但并非同步变化,总体上湖泊水位的变化滞后于河流水位的变化,B 项错误
7、;湖泊和河流有互补关 系,其补给状况由两者的水位高低决定,图示一年中大多数时间是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是河水补给湖 水,C 项错误;时间点处比处河流和湖泊之间的水位差更大,河、湖之间水体补给更快,D 项正确。 读“某河流水文站平均流量过程线及河流补给类型分割图”,完成 910 题。 9若该河流位于我国,最可能是(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南地区 D华北地区 10从补给类型推断 a、b、c、d 分别是( ) A季节性积雪融水、浅层地下水、雨水、冰川融水 B浅层地下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川融水、雨水 C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浅层地下水 D雨水、冰川融水、浅层地下水、季节性积雪融水
8、 答案 9.B 10.D 解析 第 9 题,由图中流量值可以看出,该河径流量小,冬季除深层地下水外,几乎没有其他补给水源, 即冬季易发生断流,因此最有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第 10 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河流位于我国西北地 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因此 a 为雨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受温度影响大,夏季多, 所以 b 代表冰川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主要在春季,夏季之前积雪消融殆尽,补给消失,所以 d 代表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浅层地下水补给水量小,且在刚进入枯水期时补给河流,所以 c 代表浅层地下 水补给。 (2020 山东禹城市第一中学月考)流冰是指随水流动的浮冰,每年 2
9、 月份是北海道的纹别市、网走市观 赏流冰的最佳时间,还有专程来这里拍鸟的人。栖息于勘察加半岛的虎头海雕和白尾海雕会迁徙到千岛群 岛过冬。下图为“北海道位置和周围洋流图”。读图,完成 1112 题。 11北海道的流冰( ) A形成于本地沿海海域 B来自极地北冰洋 C来自鄂霍次克海 D是岛上的河流形成的 12虎头海雕和白尾海雕到此越冬的原因是( ) 纬度较低 鱼类丰富 森林密集 海上有浮冰 A B C D 答案 11.C 12.C 解析 第 11 题, 从图中海流的流向可知, 北海道的流冰来自鄂霍次克海, 是东萨哈林海流和冬季风带来的。 故选 C 项。第 12 题,北海道岛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北海
10、道位于寒暖流交汇处,鱼类饵料丰富;海上浮冰 能为海雕提供栖息和觅食的场所;森林是陆上植被,与海上的虎头海雕和白尾海雕迁徙关系不大,故选 C 项。 (2020 山西平遥县第二中学月考)下图为“某海区洋流示意图”。据此回答 1314 题。 13若该洋流是一支寒流,则其可能位于( ) A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洋东岸 C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 D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西岸 14若该洋流流向纬度高的地区,则该洋流( ) A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B流经地区有世界著名渔场分布 C位于澳大利亚大陆西部沿海地区 D是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的因素之一 答案 13.A 14.A 解析 第 1
11、3 题,读图,该洋流自北向南流,若表示寒流,说明该洋流自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因此表示北半 球,排除 C、D 选项;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西岸为寒流,A 正确;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东岸为暖流,B 错。 故选 A。第 14 题,若该洋流流向纬度高的地区,表明该海区位于南半球,由低纬度海区流向高纬度海区, 该洋流为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不可能是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响因素,A 正确,D 错; 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寒暖流交汇处多渔场,常年盛行离岸风,形成上升补偿流从而多渔场。该 洋流流经海区均不属于上述情况,B 错;澳大利亚大陆西部沿海是寒流,C 错。故选 A。 读“某海域夏季测得的表层海水
12、温度分布图”(单位:),回答 1516 题。 15该海域可能位于( ) A北半球大陆东岸附近 B北半球大陆西岸附近 C南半球大陆东岸附近 D南半球大陆西岸附近 16下列说法不符合该海域地理环境特征的是( ) A鱼群密集 B海雾出现频繁 C常年盛行西风 D夏秋有气旋影响 答案 15.A 16.C 解析 第 15 题,将海水温度相等的点连线形成等温线,则得到图中等温线的弯曲情况。等温线弯曲方向为 洋流的流向,可知此地是寒暖流交汇处,且越往北,海水温度越低,故该海域位于北半球,可能位于大陆 东岸附近。第 16 题,寒暖流交汇,易形成渔场和海雾。该海域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岸,夏秋季节气旋 活动频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章 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 章末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新教材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四 地球 上水 运动 能量 交换 检测 试卷 答案 2020 新教材 图版 高中地理 选择性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59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