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考试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精析)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考试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精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考试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精析)(1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南通市江苏省南通市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学年度上学期高一一期中考试模拟试题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标准卷)(标准卷)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国外媒体报道,人类在下个世纪可能面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崛起,这些机器人的智力可能超过 人类。据霍金教授称,与其担心谁来控制人工智能的问题,人类更应该担心的是,人工智能到底愿不愿意 受人类控制。他曾向人们发出警告: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绝,可能在接下来的 100 年之内就将人 类取而代之。
2、他说道,我们的未来是一场不断增长的科技力量与人类使用科技的智慧之间的竞争。 霍金和埃隆 马斯克共同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人类不应任由人工智能发展,而不加以控制; 如果不对智能机器严加控制,人类的前景可能会相当晦暗。 人工智能潜在的好处是巨大的,但人类在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时,必须努力避免其可能引致的风 险。例如,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可能导致数百万人失业。而从长期来说,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过了人 类,它们就可能产生反抗,不按程序设定行事。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必须严格按照我们的想法行动。(摘编 自叶怡萱霍金:人工智能 100 年内取代人类) 材料二: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引发了人们的恐慌
3、,但也有人认为它使人类摆脱劳动的束缚,由此人类将 得到彻底的全面解放。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 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无非也是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马克思认为各种技术从本质上来说 无非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技术哲学的奠基人恩斯特 卡普认为人类的各种技术发明、创新都是对人类自身器 官的模仿,是人体器官的投影。由此可以说,任何技术从其根源与本质来说都是对人体器官的模仿,目的 都是代替人体器官,减轻人体器官在劳动中的艰辛程度。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本身,与过去的各种 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既然技术的本质都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最终目的都是替代人类劳动,那么为什么人们对
4、过去的 各种技术习以为常,对人工智能技术却忧虑不安?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仅仅取代了人类作为工具性 的肢体;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还战胜了人类的有限气力。如果说 工具和机器还仅仅取代人的体力劳动,那么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取代了人类的脑力劳动, 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工具的出现,人类还可以依仗体力和智力 生存;当机器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可以依仗智力生存;而智能机器的出现,人类将会彻底被取代,人类无 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再有,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工作为新技术所取代,因
5、此 不得不面临转型。这种转型对文化水平高、能力强的人群来说当然问题不大,但对文化水平偏低、适应能 力较差的一类人来说转型并非易事。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 逐渐逼近之际就自然表现出不安和担忧。 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任何技术创新的最 终目的都是减轻或取代人类劳动,让人类从以往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 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
6、 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由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束缚,有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 类全面解放的梦想。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 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摘编自黄欣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 材料三: 带有发动机的机器是人工体能技术的典型代表。人工体能技术在刚刚出现时,也引起了震恐效应。可 以说,今天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之所以存在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主要在于人们担心当人类智能不 如人工智能时,人工智能会超出人的控制,无法再驾驭和支配它。这里且不说人工智能在高级阶段是否能 具备真正的“智能”,即使真的超过
7、了人类智能,就像目前的智能计算机在记忆、计算和图像识别能力上 已经远超于人,但我们并未感到失去了对人工智能的支配。再借鉴人的体力和人工体能的关系来看,各种 机械的“体能”早就替代并超越了人的体力, 但人类并未因此认为已经不能支配人工体能技术了。 可以说, 经历了初期的那些对机器的恐惧性感受和认知后,今天我们看到人类对于人工体能技术的态度日趋理性和 冷静,这无疑也是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中我们再度经历的认知提升。 将来,当人的一切工具性职能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之后,人专司于如何使用和支配各种人工智能器具, 甚至对人工智能的哪些功能需要开发、哪些功能不需要开发,抑或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将会达成透彻
8、 而成熟的认知,从而将“失控”的风险降到最低。人和智能机器的这种新的分工,正是保证无论多高端的 人工智能器官都将受制于人的基础。人工体能和人工智能都是人工的技术,它们是否失控的问题,也是技 术与人的关系问题。 (摘编自肖峰从人工体能看人工智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将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力会超过人类,霍金和埃隆 马斯克认为严加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 B智能机器能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人类将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C材料二阐释了材料一中霍金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使人类实现全面解放的梦想。 D材料三认为人们对待人工智能
9、技术会像对待人工体能技术一样理性和冷静,与材料二的观点一致。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马克思和恩斯特 卡普的观点告诉我们,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本质上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 B人工智能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由此有更多闲暇享受生活和全面发展。 C人工智能短期内会带来失业或转型问题,但从长期看,人工智能会让人类无需工作,共享社会财富。 D人工智能技术利弊共存,在具体的研究和使用中人类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人工智能受制于人。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人类在自然面前有很多无法控制的因素,于是通过
10、创造工具来提升自己对自然的控制能力。” B“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智能的凝聚和体现,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会形成一种异己的力量来威胁人类。” C“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类通过劳动来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而且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来 分配劳动成果。” D“人工智能与其说是挑战了人类劳动的神圣地位,还不如说解放了人类劳动,并推动人类劳动向真正的 自由复归。” 4材料二在论证上是如何体现严密性的?请简要说明。(4 分) 答: 5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应从哪些方面化解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6 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花与诗 王 往 那一年三
11、月,我们市的作协与石湖镇联办了一个笔会,就是冲着千亩桃园美景去的。 春光大好,吃饱喝足,既可亲近乡土,又可借物咏怀,还可以营造一下和谐局面,谁不高兴呢?市内 的、各县区的大大小小的人物装了一辆大巴车,另有领导专车和个别自驾者,一路欢歌,奔向了石湖镇。 镇长也是个诗人,特别热心此项活动,在桃园里辟了一块地,搭了舞台。上午开完会后,下午就是歌 咏会:作家们自娱自乐,以唱歌、朗诵为主。与会者都夸这个策划好,别出心裁。我没报表演节目,就在 台下看着,好看的就多看一会儿,不好看的就随意走动走动。 当我走到舞台前方西北角时,看到一个小媳妇拉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站在舞台边。因为眼前总有人 走动,她不时地左右
12、侧着身子。小男孩想挣脱她的手,被她一用力又拉住了。小男孩说:“妈妈,我看不 见。”她说:“妈妈抱你。”说着,就去抱孩子。孩子往后一退说:“我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她笑 笑:“那你自己玩,别瞎跑啊。”孩子笑着跑开了。 她的身材娇小,瓜子脸上有一双漂亮的凤眼。不过,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 衣,和这桃花朵朵开的春色极不协调。 她看得很投入。有一个诗人朗诵得比较动情,她的眼里就溢出了泪水。 这时候,一个老妇走到她身边,半是抱怨半是心疼地说:“三蝶,你在这儿干什么?你这身体能出来 吗?走,跟我回去,孩子呢?”这个叫三蝶的少妇指着人群里的孩子说:“在那儿呢!妈,你回去,我看 一会儿再
13、走。”老妇说:“你怎么不听话呢?快带孩子回去,别受了凉。”少妇有些着急,眉头拧了一下 说:“我自己知道,一点风没有,哪会受凉?” 老妇很无奈地叹着气。 我挪了个地方,又站下了。这时候,老妇走到我身边,嘀咕了一句:“唉,好话也不听。” 我朝老妇看了一下,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朝小媳妇的方向望了一眼对我说:“那是我媳妇, 她的病不轻呢。” 我说:“哦?” 老妇说:“生的是那种病,治不好了。” 我很吃惊。“那种病”是我们这里人对“癌症”的讳称。 老妇又说:“这孩子命苦,十几岁就出去打工了,得了这病时才 25 岁,就在去年。” 我一阵难过,问老妇:“治了多长时间?” 老妇说:“去了几回医院,就没钱
14、了,男人现在还在外头挣钱呢,她在家吃点中药,拖着。唉,也不 晓得能拖多长时间,要是能拖下去就好了有病了,脾气不好,不听话”老妇说完,擦了一下眼睛。 我不忍心看,低下头去。 这时候,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把野花上了台,献给了正唱歌的一位作家,作家显然很感动,接过花 后给小女孩鞠了一躬,观众们也很意外,想不到小女孩会有这么个机灵劲儿。台下响起一阵掌声。 一位女诗人朗诵完了,那个小媳妇的儿子跑了上去,也献上了一束野花。主持人煽情地说:“这是最 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鲜花送诗人,说明我们石湖镇是个有情有义的地方,说 明我们石湖镇的孩子天生具有诗的品性,让我们为孩子为诗人为这春天的聚
15、会鼓掌!”主持人一讲话,小 男孩倒紧张了,又抹鼻涕又挠耳朵,不知怎么办好,突然拔腿就跑,跑到台边时跌了一跤,马上爬起来, 又跑走了。台下笑成一片,再次鼓掌。 我看到小男孩跑到了他母亲身边。他大口喘着气,鼻尖冒着汗,小脸蛋涨得通红。他一到母亲身边, 就紧紧依偎着母亲。他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发,朝他笑着。她的脸色好像不再那么憔悴了,呈现出淡淡的 红晕。 歌咏会结束了,离晚宴还有一段时间,我和几个文友就往桃园深处走去,边走边聊。走了一段路,我 看见了那个小媳妇和她的儿子。小男孩又采了一把野花,递给他的母亲。 小男孩说:“妈妈,你也会写诗,刚才人家说有花送诗人,我要送你花。” 小媳妇纠正儿子说:“是鲜花
16、送诗人,不是有花送诗人,懂不懂?” 小男孩说:“嗯,懂了,是鲜花。” 小媳妇接过花说:“好看!宝贝,妈妈以后不写诗了,你送不送妈妈花?” 小男孩说:“你写嘛,写那么长那么长”小男孩伸开胳膊比画着。 小媳妇笑了:“好的,妈妈写,以后,妈妈就在这桃园里写了,天天在这儿,年年在这儿,想妈妈时, 就给妈妈送花,好不好?” 小男孩说:“好!” 小媳妇又笑了,想要亲儿子时,看见了我们,有些羞,拉起儿子的手说:“宝贝,走,回家去。” 小男孩挣脱小媳妇的手,在前面蹦蹦跳跳,小媳妇加快了步子。 很快,他们就走远了,隐入花海中了。(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
17、开头介绍作协和石湖镇联办笔会,诗人们热热闹闹地登台表演,在这种背景下,主人公小媳妇出场 了。 B 小男孩看不到舞台, 小媳妇要抱他, 他却说“我不要你抱, 你抱不动我”, 侧面说明了小媳妇身体不好。 C“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表现了她因儿媳重病而有心理压力,同时也暗示了她们婆媳之间关系紧 张。 D 小男孩给诗人献花, 下台时跌了一跤, 回到小媳妇身边时“小脸蛋涨得通红”, 表现出他的紧张和兴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中较多地描述了人物的对话,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自然推进,而且能够比较直观地表现人物性格。 B小说中,小媳妇与到石湖镇参加笔会的
18、诗人形成对比,突出了这些热衷于参加笔会的人不是真正地喜爱 诗歌。 C“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中对“她”神色、衣着的描写,为下文做了 铺垫。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便于抒发情感,引发 读者思考。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小媳妇的形象特点。(4 分) 答: 9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花与诗”的内涵和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6 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朱休度,字介斐,浙江秀水人。乾隆十八年举人,官嵊县训导 ,以荐授
19、山西广灵知县。值大荒疫,流 亡过半,休度安抚招徕。履勘劝耕,一年而荒者垦,三年而无旷土。粮清赋办,获优叙。休度尤善决狱。 有刘杷子妻张者,以夫出,饥欲死,易姓改嫁郭添保。疑郭为略卖 注,手刃所生子女二而自刭。休度诣验, 妇犹未绝,目郭作声曰:“贩,贩。”察其无他情,谳定。杷子归,众曰:“汝欲知妇所由死,问朱爷。” 休度语之状,并及其家某事某事。杷子泣曰:“我归愆期至此,勿怨他人矣。”稽首去。薛石头偕妹观剧 其友目送之薛怒刃伤其左乳死自承曰早欲杀之死无恨越日,复诘之曰:“一刃何即死也?”薛曰:“刃时 不料即死。”曰:“何不再刃?”薛曰:“见其血出不止,心惕息,何忍再刃?”遂以误杀论之,减戍。 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南通市 2020 2021 学年度 高一上 期中考试 模拟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60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