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语文模拟检测卷(二)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语文模拟检测卷(二)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语文模拟检测卷(二)含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1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模拟检测卷 2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 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 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 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 度取决于它对新的
2、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 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 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 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 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 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
3、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 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 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 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 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 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
4、 摩在 翡冷翠的一夜 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 闻一多说, 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 从感情泛滥到情 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 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 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 床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 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 的。 (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材料二: 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
5、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2 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 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 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 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 当 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另外,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 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
6、诗的基本关 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 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 向, 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 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 空间与时间。 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 流芳千古 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 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 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
7、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 世研究的代表。 胡适倡导新诗时, 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 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 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 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伎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 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新 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
8、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 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 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 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 会文化生活之外;二、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 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三、和白居易的
9、为时而著为事 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 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吕进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 新诗无论怎么变, “常”都是存在的, 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 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 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中国诗歌的“常”来源
10、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 2下列对这两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的诗人生前知音少,如李贺、李商隐等,但不影响其诗作因隔世效应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即大众化。 3 B只要是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 时代。 C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 被看重。 D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 的音乐性。 3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面的诗句不属于大众化的一项是(3 分) A无
11、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 4材料二第五段例举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实践有什么作用?(4 分) 5现代传播手段远比古代先进快捷得多,为什么作者却说“新诗实际上很小众”?(6 分)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題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題共 3 3 小題,小題,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坟场救人 茹志鹃 新四军北撤后的第二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这就是有名的穷鬼
12、滩,后来这里又成了清剿队 的刑场;不过那时被杀害的人也都是穷人,所以大家还是叫它穷鬼滩。 这里的坟堆大都只有二二尺高,四周稀稀散散地站着几株秃树。 来上坟的人很少,野草长得遍地都是, 齐齐地有半人高。草己枯黄,给风吹得瑟瑟沙沙地响。 离大路较远,有一座坟,坟上还按了个定胜糕似的坟帽,土色是新的。坟前插着一灶香,放着一碗饭, 那饭早己凉了。新烧的一堆纸灰,给风一吹,夹杂着枯叶,一起旋转着直升起来。 天色阴沉,黯淡。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也没唉声叹气,也没号哭,只是发愣。 她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羊褂,敞开了怀,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 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
13、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 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 关大妈眼睁睁地瞪着远处,耳朵里嗡嗡地响着儿子说的那句话: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 板上的肉啊 自从大军北撤以后,儿子一直好像背着自己在做些什么事。常常深更半夜的在外跑。去年年底,一天 晚上,一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提了一个硬小包来找他,那小伙子住了半宿,就悄悄地走了。哪知天刚放 4 亮,清剿队下乡来清乡了,她急忙起来,脚还没跨出房门,就看见桂平高高地爬在屋梁上,正在把那硬包 里的纸片,往屋顶上二梁木里塞。 关大妈一想起这事,又把儿子临死前的那句话,跟他临死时那不慌不忙的样子一对,心里好
14、像明白了 许多。 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像打在耳朵跟前似的,吓得关大妈急忙站起。可四周静悄悄的,不见个人影, 风仍在摆弄那一片野草。掉头望望通到镇上去的那条大路,连个过路人也没有,只是在远处扬起了尘土。 关大妈放下心,正要坐下来,忽又听到砰砰两下,接着就看到靠近大路那边的草,乱纷纷地朝两 边倒。关大妈不由自主地走上几步去看,只见一个人,脸朝下,趴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 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妈给怔住了。那人听到响动,就一跃站起来想走,却正好和关大妈打了个照面。那 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 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的吗?唉!这孩子顶多比桂平大两三岁,看 他淌
15、的这些血,淌得脸都变了色 砰砰,枪声又在大路那头响起来,关大妈眯起眼朝大路上一望,隐约地看见跑来了十多个人。回头一 看,那小伙子,一弯腰正想走。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伸手,拉住他就朝桂平坟 前跑。 清剿大队上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吆五喝六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 在一边哭嚷: 好了! 哭两声就算了, 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喂! 老太婆, 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啊?人哪?喏!死了呀!是她的小儿子,死了两个月了。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 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 敌人跺着脚,又对着关大妈的耳朵叫了一遍。 人?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啊呀!老总啊!
16、你把我的汗毛都说得竖起来了,你们 难道不知道,这里是个多年的乱坟场,有名的穷鬼滩。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 出来游魂的,我们上坟的都不敢单身来,老总,你可不能这么吓我这个老太婆呀! 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叭的一声枪响,划破了死般的沉寂,敌人对空放了一枪,壮了壮胆,又对准趴在坟上的老太婆,踢了 一脚,正要开口,关大妈就接口道:她哭得晕过去好几日,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 的。 这时,天上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走了几步,又紧走了几步,就慌慌张张 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在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 关大妈看他们走远了,赶紧拉着那个
17、戴着她的头巾草帽,穿着她的大褂的小伙子说道:孩子,我们 快回吧!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喜欢过,原来自己救的这个小伙子,就是倪老虎。 5 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坟场救人为题,直接点明作品叙写中心事件,这样拟题,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又能 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B. 儿子桂平曾说“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正是这朴素的阶级觉悟,成了关大妈临危救 助革命者倪老虎的直接动力。 C. 关大妈第一眼见到受伤的倪老虎,“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这是因为倪老虎的伤势太 严重了,让关大妈手足无措。 D. “穷鬼滩”是关
18、大妈与倪老虎的交汇点,小说通过她智救革命者的故事,着力展示她与清剿大队在斗智 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的品质。 9. 小说中写关大妈应付清剿大队盘问时, “关大妈大声说着, 连自己听着, 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 这表现了关大妈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0. 小说开头和情节展开后有多次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838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19、成 1013 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 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 ,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 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 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 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 书曰: “汝 旦夕之费,自给自为。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
20、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 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 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黄昏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兮辞,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 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 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 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
21、月九日 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 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 6 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 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 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 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萧统陶渊明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
22、/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解归,自请解职辞官归家,古代官职升降调动有一些专用词语,官职升迁有拔、擢、陟;官职调任 有转、徙、调;官职降职有罢、黜、免、谪。 B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文中指陶渊明做州里的掌管文书 的小官。
23、 C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民间在重阳节有插茱 萸、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D葛巾,葛,是一种植物,多年生藤本,纤维可以织成“葛布”。男子 18 岁称“弱冠”,要戴帽子 了,还要举行“冠礼”的仪式,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平时成年男子不必戴帽子,于是就用葛布做 成头巾(古时,棉花还未传入中国),包住头发,称作葛巾。葛巾比丝绸便宜,大众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的人认 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
24、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不能胜任这个职务,不久,就解职回家, 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 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 弦琴 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4 分)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南京市 2020 2021 学年度 高一上 期中 语文 模拟 检测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60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