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全善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重庆市全善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全善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全善中学重庆市全善中学 2020-2021 学年七年级上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学年七年级上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 分,共分,共 15 分。分。 1.我们研究元谋人等远古人类的历史,主要依靠 ( ) A. 化石 B. 远古传说 C. 文献资料 D. 文学作品 2.下列描述与下图远古人类相符的是: ( ) 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体貌特征属于猿人 遗址位于北京西南的周口店 能人工取火,会缝制衣服 A. B. C. D. 3.舌尖上的中国 3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约七八千年,位于浙江余姚地 区的原
2、 始居民的主食是 ( ) A. 水稻 B. 小麦 C. 粟 D. 玉米 4.每年清明节,全国各地的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黄帝和炎帝陵进行祭奠敬拜,表达对炎、黄两帝的景 仰之情。后人尊敬他们主要是因为( ) A. 教人们挖井,发明车船 B. 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C. 发明农业和医药 D. 打败蚩尤 5.初一(3)班一位新同学在做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 试判断他 的姓是 ( ) A. 秦 B. 商 C. 周 D. 夏 6.帝王世代沿袭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 远。这 种制度开始于 ( ) A. 舜传位于禹 B
3、. 禹传启,家天下 C. 尧传位于舜 D. 黄帝部落打败炎帝部落 7.“明君兴国,昏君误国。”下列有关夏、商、周君王的叙述对应正确的是( ) A. 周文王涿鹿之战,灭商建周 B. 商纣任用贤臣,建立商朝 C. 周幽王专断横行,国人暴动 D. 夏桀荒淫无度,暴政亡夏 8.著名的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朝时期 ( ) A. 奴隶制的高度发达 B. 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C. 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 D. 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9.下列对下图实物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多为占卜记录 B. 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C. 反映了夏朝历史 D. 在河南安阳大量出土 10.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 7 次,其中
4、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 3 次。同时鲁国却朝齐 11 次,朝 晋 20 次。这说明 ( ) A.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 天子依附于诸侯 C. 鲁国主动与齐晋交好 D. 周王室地位衰微 11.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 中最后胜出 的诸侯国分别是 ( ) A. 齐桓公、齐国 B. 晋文公、齐国 C. 齐桓公、秦国 D. 楚庄王、秦国 12.四川灌县都江堰二王庙有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苍天,尽是此公赐予;万里归一汇, 八百里青 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楹联里的“太守”是 ( ) A. 大禹 B. 李冰 C. 管仲 D. 商鞅 13.“东周
5、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 个社会经 济发生根本变革, 从而明确地、 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引发这一时期“社会 经济发生根本变革” 的根本原因是 ( ) A. 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 都江堰的修建 C.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这一时期学术自由,思想空前繁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思想 家。下 列思想家与思想主张关联正确的是 ( ) A. 墨子“礼治” B. 荀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 老子“无为而治” D. 韩非“制天命而用之” 15.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
6、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 A. 国家产生 B. 文明起源 C. 政权分立 D. 社会转型 二、判断题:每小题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本大题共分,本大题共 5 分。分。 16.阅读下表内容后判断: 朝代 建立者 统治时间 势力范围 夏 禹 约前 2070 年约前 1600 年 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商 汤 约前 1600 年前 1046 年 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 南抵长江流域,北达辽河一带 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对应的括号内填“A”;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的括 号内填“B”;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的括号内填“C”. (1)夏
7、朝统治的时间比商朝长 100 年左右。 ( ) (2)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 ( ) (3)商朝统治的区域比夏朝更广泛。 ( ) (4)禹和汤都是贤明的君主。 ( ) (5)禹是夏朝第一位君主。 ( ) 三、填图题(共三、填图题(共 2 题;共题;共 5 分)分) 17.请在战国形势图中将下列战役发生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将下列战役发生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 桂陵之战 B 长平之战 18.观察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请将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对应的方框内 (1)请将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对应的方框内 A.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 B.迄今所知世上
8、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2)根据上图回答: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四、材料分析题(共四、材料分析题(共 2 题;共题;共 13 分)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 民的权 力,建立诸侯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 密切了同 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材料二: 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春秋时期,许多人常常以“牛”“耕”作 为名、字。 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
9、。 材料三: 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 就其国内情况而论, 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 但是就全中 国来说, 却出现了七个割据称雄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七个强国之间的兼 并战争进行得更 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杨宽中国断代史系列 战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被后世称做什么制度?周王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 和作用 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战争?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 -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10、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 多。”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新法) “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 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射死在楚王的 尸体前;商君在秦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五马分尸而死。 (1)材料一中主张变法的是谁?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变法后的秦国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变法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 么? (3)阅读材料三回答,支持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
11、有被废止,你认为说明了什么? 五、简答题(共五、简答题(共 2 题;共题;共 12 分)分) 2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文化在积淀中发展,在融合中 丰富,在传承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下图的文字写有第 13 代商王“祖乙”的名字,这就是出现在我国商周时期的甲骨文,请问研究这种文 字有什么价值?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这些理念源于哪一学派思想主张?创始人 (3)请分别举出他在教育和保存发展我国古代文化方面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22.百家争鸣指的是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
12、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反映 了当时 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据此 回答以下问 题: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2)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他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3)请分别写出孟子、庄子和韩非的治国主张? 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 1.【答案】 A 【考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因此我们研究元谋人等远 古人类的历史,主要依靠化石,故选项 A 符合题意; B.远古传说,不符合
13、史实; C.文献资料,不符合史实; D.文学作品,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 解答时, 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 这类知识点, 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答案】 C 【考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遗址位于今天北京 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上,他们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由此可知, 他们的体貌特征还属于猿人,故选项 C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北京人复原像,再结合
14、所学 知识回答北京人的相关知识。 3.【答案】 A 【考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距今约七八千年,位于浙江余姚地区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 民,水稻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由此可知,他们的主食应该是水 稻,故选项 A 符合题意; B.小麦,不符合题意; C.粟,不符合题意; D.玉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 识点,牢记即可顺利回答此题。 4.【答案】 B 【考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距今约四五干年,中国进
15、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我国黄河流域活 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 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黄 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 祖,所以全国各地的民众和海外赤子祭拜黄帝陵,B 项符合题意;排除 ACD 三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远古传说的有关知识。从所给选项看:A 是黄帝的发明;C 是炎帝的贡献;D 是涿鹿之 战,战后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B 说的是:炎黄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
16、夏族。后人尊称 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全国各地的民众和海外赤子祭拜黄帝陵。 5.【答案】 D 【考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秦,不符合题意; 商,不符合题意; 周,不符合题意;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 第一个王朝,因此这位新同学的姓应该是夏,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 解答时, 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这是基础知识, 比较简单。 6.【答案】 B 【考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 舜传位于禹,不符合题意;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
17、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帝王世代 沿袭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 远,故选项符合 题意; 尧传位于舜,不符合题意; 黄帝部落打败炎帝部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牢记。 7.【答案】 D 【考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周文王 涿鹿之战,灭商建周 ,不符合史实; B. 商纣任用贤臣,建立商朝 ,不符合史实; C. 周幽王专断横行,国人暴动 ,不符合史实; D.夏桀在位时,不修德行, 荒淫无度, 统治残暴,引起民众反抗,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18、,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区别夏商周建国者和 亡国者。 8.【答案】 D 【考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 .奴隶制的高度发达,不符合史实; 原始农耕文明出现,不符合史实; 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不符合题意;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著名的司母戊鼎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 工艺十分复杂,这说明我国商朝时期, 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 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9.【答案】 C
19、 【考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 多为占卜记录,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周时期人们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 上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而夏朝在商朝之前,因此甲骨文不可能反映出 夏朝的历史,故选项符合题意; 在河南安阳大量出土,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甲骨文,再结合所学知识识 记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准确记忆了。 10.【答案】 D 【考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中学 2020 2021 学年 年级 历史 第一次 月考 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62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