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安海片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安海片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安海片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共 18 页 2020-2021 学年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安海片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学年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安海片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 1.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 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和创造, 在现代有继承和发展。 下列不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玉石雕刻 B. 烧制陶瓷 C. 葡萄酿酒 D. 火药爆破 2. 化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理智选择、科学生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多吃海带可以预防“大脖子病” B. 共享单车为人们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 C. 讲卫生,尽量多用一次性餐具 D. 使用节能灯泡,提倡节约用电 3. 下列实验操作
2、正确的是( ) A. 取用固体粉末 B. 倾倒液体 第 2 页,共 18 页 C. 加热液体 D. 过滤 4.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C.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D.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5. 现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三瓶气体,最简单的区别方法是( ) A. 测量三种气体的密度 B.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C. 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D. 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 6.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 ) A. 汽油挥发分子体积变大 B. 花香四溢分子不断运动 C.
3、 水通电分子发生改变 D. 物质的热胀冷缩分子间有间隙 7. 黑木耳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菌, 每 100g 黑木耳(干)中含钙 247mg、 铁98等营养成分, 这里的“钙、 铁”应理解为( ) A. 单质 B. 元素 C. 分子 D. 原子 8.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4 个氢原子:22 B. l 个锌离子:+2 C. 氧化镁:2 D. 3 个氮气分子:32 9.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第 3 页,共 18 页 A. 因为2能加快22的分解速率,所以2也能加快2的分解速率 B. 因为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 物质
4、在氧气中燃烧是氧化反应,所以所有的氧化反应都像燃烧那样剧烈并发光 D. 因为蜡烛燃烧生成2和2,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10. 在如图气密性良好的装置中充满了二氧化碳气体,往 2支试管中分别缓缓注入 5mL紫色石蕊试液和 5mL澄清石灰水。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左边试管内液体变红色 B. 右边试管内石灰水有浑浊现象产生 C. 充分反应后,U型管中的液面左边高于右边 D. 相同体积的水和石灰水,石灰水吸收的二氧化碳较多 11.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三名科学家。 图 1是锂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 2为锂原子结构示意图。 图 1中
5、“6.941”表示_。 图 2中 X的数值为_。 化学反应中,锂原子容易_(填“得”或“失”)电子,形成_(写微粒符号)。 12. 在化学晚会上,小林同学表演了一个化学小魔术“空瓶生烟”(如图 1 所示),A 瓶中充满氯化氢气体, B瓶中充满氨气,抽开毛玻璃片,瓶中充满浓浓的白烟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应过程可用如图 2表示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分析以上微观模拟图,你能得出的结论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 个数、原子质量都_.(填”变”或”不变”) (2)“烟”是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如果这两个瓶子是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我们将会观察到塑料瓶变瘪 了,原因是_ 第 4
6、页,共 18 页 13. 氧气有很多用途,它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1)如图 1 所示下列属于氧气用途的是_(填序号)。 (2)如图 2 所示甲、乙、丙分别是木炭、硫粉和细铁丝在氧气中的反应。 甲中木炭是_色固体,写出丙中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_,集气瓶底部预留一些水的原 因是_。 上述发生的 3个反应的相同点有_(写出一点即可)。 做实验甲和乙时,木炭、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做丙实验时,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 烧,而在空气中只是发红并未燃烧。据此说明可燃物能否燃烧或燃烧的剧烈程度与_有关。 14. 校园里的直饮水机通过多级净化,保证师生放心直饮,其主要水处理步骤如图 1:
7、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检验自来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的方法是_ 第 5 页,共 18 页 (2)的主要作用是_,的作用是_ (3)中反渗透膜是直饮水机的核心技术,反渗透膜上的孔径只有0.00010.001微米,相当于一根头 发丝的百万分之一,它的工作原理如图 2 所示反渗透膜_(填“能”或“不能”)将硬水软化,此 操作的原理与净水方法中的_操作相似 (4)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填序号) A.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工业用水处理后重复利用 C.生活中充分利用每一滴水 .生活污水不需处理可直接排放 15. 如图“北斗七星”代表 7种不同的物质,“”表示相邻的物质
8、间能发生反应,“”表示能一步实现 的物质转化方向。已知:B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C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C、D、G为氧化物, D为常见的液体,E、F是气体单质。 (1)写出物质 A的化学式_,物质 F的名称_。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_;反应:_;并指出反应属于_反 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1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下列实 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带标号仪器的名称:_。 (2)若实验室对你开放, 请从图 1中选择合适的装置, 制取一种你熟悉的气体。 你想制取的气体是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检验该气体方
9、法是_;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填序号,下同),选 第 6 页,共 18 页 择的收集装置是_,选择此收集装置的理由是_。 (3)装置 B虽然操作简便,但无法控制反应速率。请从图 2中选取_(填序号)取代 B中的单孔塞, 以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 (4)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 D收集时,当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不能立即收集,理由_。 17. 高锰酸钾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实验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草酸(224)可使滴有硫酸的 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不同条件下褪色时间不同,即反应的速率不同。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1】 影响该反应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作出猜想】 影响该反应反应速
10、率的因素有温度、催化剂、硫酸的浓度等。 【查阅资料】 硫酸锰(4)可作该反应的催化剂。 【进行实验】 取 A、B、C、 4支试管,每支试管中分别加入40.08%的4溶液、0.4的硫酸、10.09%的 224溶液。 【实验记录】 序号 所滴硫酸浓度 温度 催化剂 高锰酸钾完全褪色时间 A 98% 室温 无 72s B 65% 室温 无 129s C 65% 50 无 16s D 65% 室温 4 112s 【解释与结论】 (1)4支试管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是_(填序号)。 (2)探究催化剂对该反应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是_(填序号)。 (3)设计实验 A和 B的目的是_。 (4)对比实验 B和 C 可得
11、出的结论是_。 【反思与交流】 (5)影响该反应反应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催化剂、硫酸的浓度外,还可能有_。 第 7 页,共 18 页 18. 某学习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组成有什么不同? 【查阅资料】 (1)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白磷和红磷的燃烧产物相同。 (2)通常条件下,白磷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 (3)通常条件下,氢氧化钠()溶液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以溶于水的碳酸钠和水。 【实验操作、记录、分析】 实验一: (1)先检查装置的_,装入试剂,在医用输液袋中装入 VmL空气,连接装置。 (2)打开弹簧夹1、2,缓
12、慢将袋中的气体全部排出。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1。锥形瓶中氢氧化钠 溶液的作用是_。 (3)关闭弹簧夹1、 2, 再_(填操作方法), 以促使白磷迅速燃烧。 待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 打开2。 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2,其数值等于已反应的_之外的气体总体积。写出上述白磷燃烧的化 学方程式_,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是_能转化为_能。 实验二: (4)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入装有空气的食品保鲜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 内呼出气体。 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如图, 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是_(填“X”、 “Y”或“Z”)。 第 8 页,共 18 页 【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人体吸入的
13、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相比,_含量高,_含量低(填“氧气”、“二氧化碳”或“水 蒸气”)。 第 9 页,共 18 页 答案和解析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玉石雕刻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烧制陶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葡萄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火药爆破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 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
14、.【答案】C 【解析】解:.海带中含有碘元素,人体缺碘易患“大脖子病”,所以多吃海带可以预防“大脖子病”,选 项说法正确; B.共享单车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为人们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选项说法正确; C.多使用一次性餐具既浪费资源,又会造成环境污染,选项说法错误; D.使用节约灯泡,节约用电既能节约资源,又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A.根据碘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分析; B.根据“共享单车”的优点来分析; C.根据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危害来分析; D.根据节约用电的做法来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
15、热点 之一。 3.【答案】A 【解析】解: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试管慢慢竖起使药品缓缓滑 入试管底部,故所示操作正确; 第 10 页,共 18 页 B、倾倒液体时,标签向着手心,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 3,图中 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 3,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 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A、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倾倒液体时,标签向
16、着手心,瓶塞倒放在桌面上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 试题的关键。 4.【答案】D 【解析】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故选项说法正确。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
17、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 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5.【答案】B 【解析】解:A、三种气体密度不同,测三瓶气体的密度可以区别三种气体,但不是最简单方法; B、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瓶中,燃烧无明显变化的气体为空气;燃烧更旺的气体为氧气;燃烧熄灭的气体为 第 11 页,共 18 页 二氧化碳; C、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的为空气或氧气。无法区别三种气体。 D、三种气体分别通入水中,都
18、没有明显现象,无法区别三种气体; 故选:B。 区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要求根据三种气体性质差别,所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不 同的实验现象,达到鉴别气体的目的 利用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别,设计实验,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现象差异,达到鉴别物质的目的 6.【答案】A 【解析】解:A、汽油挥发,是因为汽油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B、 花香四溢, 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向四周扩散, 使人们闻到花香, 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水通电,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 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
19、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D、物质的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 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答案】B 【解析】解:每 100g黑木耳(干)中含钙 247mg、铁98等营养成分,这里的“钙、铁”是指元素,而它 存在于物质的化合物中,不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B。 根据元素的定义进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2021 学年 福建省 泉州 晋江市 安海片区 九年级 期中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64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