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学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学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学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1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第二节 生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 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 环境与发展要求, 以及 综合治理措施。 1.知道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大致分布。(区域认知) 2.结合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现状, 分析土地退 化的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典型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产生 的原因,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综 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一、生态脆弱区 1.含义: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 2.分布: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
2、等过 渡地区。 3.土地退化 (1)含义: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 过程。 (2)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生态脆弱区 (1)特征: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区域 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石漠化 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我国 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微思考 针对南方喀斯特地貌区的水土流失,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提示 可以从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采取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有计划控 制人口增长等方面思考。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 也
3、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 带。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一)自然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对降水变率极为敏感,土 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这是该带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 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本带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 300400 毫米,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 夏季,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降水量的年 际变化也比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 2.多大风 本带多大风, 且集中于冬春季节。 本带春季气温回升, 地表解冻, 但是降水稀少, 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
4、遭受大风侵蚀。 (二)人为原因 本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 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1.过度开垦 降水较多的年份:适宜农耕的条件良好,农区向牧区扩展 降水较少的年份:农作物就会减产,甚至绝收 2.过度放牧: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但过度放牧的后果 则是草场退化,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 3.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也会造成土地退化。 微思考 为何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提示 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 ,特别是在人口激增、 粮食不足的条件下,以农侵
5、牧已成必然。同时该区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过度 开垦极易加重荒漠化。 三、北方农牧交替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 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2.构筑防护体系 (1)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 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 (2)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 决牲畜食草问题。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化草场,使牲
6、畜数量控制在草场 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 牛等比重。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微思考 针对我国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现象,能否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 提示 不能。我国农牧交错带降水相对较少,树木成活率低,同时树木对水的需 求量大,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紧张的状况。应结合当地实际,合理植树种草。 判一判 1.生态脆弱区由于抗干扰能力弱,生态稳定性相对较好。() 2.我国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的原因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 3.北方农牧交错带由于降水增多,导致牧进农退的现象。() 4.自然原因是我国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基础原因。() 5.人口增加是西北
7、地区土地退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6.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的现象只存在于我国西北地区。() 探究点一 北方农牧交替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情景探究 情景 农牧交错带是农、牧交汇的过渡地带,中国历史上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 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陇西地区、 银川和河套平原全部置于秦的版图之内,设置郡县,鼓励屯垦,以戍边屯垦和移 民富边的形式,开始了大规模的农垦种植业活动,农牧界线向西北方向大大推 进明代为设防固守边疆,组织军士和平民屯田,进行大规模屯垦;清代人口 剧增,迫于人口压力,允许人民到内蒙地区自由垦殖,农田又发展到阴山以北。 探究 (1)说明我国北方农牧
8、交错带分布的特点。 (2)试分析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形成的自然原因。 提示 (1)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我国 400 mm 年等降水量线大致吻合,地处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森林与草原的过渡地带。 (2)地处内陆地带(距海远),降水少且降水变率大,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素养凝练 1.生态脆弱区 (1)成因: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往往是 气候变异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其脆弱的生态产生强烈干扰, 造成生态系 统的破坏。 (2)分布:生态脆弱区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 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9、 (1)生态脆弱性的表现 (2)土地退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多大风 人为原因: 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 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 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 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 区 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 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 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 沙化 【特别提示】 次生盐渍化的形成及防治 (1)形成:大水漫灌会造成地下水位的上升,地下水位上升
10、后,地下水易沿土壤 从孔隙到达地表,在蒸发作用下,地下水形成水汽蒸发,而其携带的盐分在地表 集聚,形成次生盐渍化。 (2)防治措施:采取合理的灌溉措施,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实行秸秆覆盖;挖排水沟,适当降低地下水位;培育耐盐作物等。 素养应用 1.下图示意我国南、北农牧交错带的位置,读图回答(1)(2)题。 (1)制约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温度 C.地形 D.光照 (2)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 ) A.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B.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C.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D.热带与亚热带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学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2.2 生态 脆弱 综合治理 新教材 人教版 高中地理 选择性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64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