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课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12 论语论语十二章(第十二章(第 1 课时)课时) 知识知识 1作者简介。 孔子(前 55l 一前 479),名 ,字 ,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 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学说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 十大文化名人”之一。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 20 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宋代 将它与 合称为“四书”。 2背景探寻。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
2、动荡、转型的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 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权力被下级夺取)、礼仪僭越(超越本分)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 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 施者)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3知识链接。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 于只言片语的记录, 不重文采, 不讲篇章结构, 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故被称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 ,均堪 称语
3、录体的典范。 四 书 “四书”是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的合称。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大学 中庸 则是 礼记 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四书” 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 中国古代文化精华。 4成语积累 三省吾身: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从心所欲:随心所欲,指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疏食饮水:指粗茶淡饭,饮食简陋。 箪食瓢饮: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旧指安贫乐道,也指生活贫苦。 富贵
4、浮云: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三人行, 必有我师: 几个人一起走路, 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随时随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不舍昼夜:不分白天和黑夜,夜以继日。 逝者如斯:意思是时光如同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 博学笃志:广泛地学习而且志向坚定。 不亦乐乎: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自立于社会。指人开始走向成熟。 乐在其中:指乐趣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形容自得其乐。 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丘 仲尼 鲁 儒家 大学 中庸 孟子 重点重点 1第二章中“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传不习乎?”这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第二章中“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这三个问句不能互换位置。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种 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能够更好地体现曾子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这三个句子如果互换位置的话就 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更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品格。 2第四章中“温故”和“知新”是并列关系吗?作者强调了什么?第四章中“温故”和“知新”是并列关系吗?作者强调了什么?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关系,孔子在这一章中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在孔子那里,古代典 籍及礼仪习俗等都为“
6、故”,“故”自身不会产生“新”,温故而知新,强调“悟”,即思考。礼记学 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 老师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 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 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才可以为师。 可见, “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关系,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因此,作者在这里强调了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3论语是两干多年前的典籍,论语是两干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何意义?今天学习它有何意义? 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 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
7、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 论语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学习论语, 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基础基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论 语( ) 不亦说 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 三省 吾身( ) 学而不思则罔 ( ) 思而不学则殆 ( ) 一箪 食( ) 曲肱 而枕之( ) 博学而笃 志(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2)吾日三省 吾身( ) (3)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 ) (4)温故而知新 ( ) (5)学而不思则
8、罔 ,思而不学则殆 ( ) ( ) (6)逝者如斯 夫,不舍 昼夜( ) ( ) (7)曲肱 而枕之( ) (8)博学而笃 志( ) 3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的弱点,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 5填空。 (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
9、行的 (体裁)著作,共 篇。孔子,我国 (朝 代)伟大的 家、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2) 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度的一句: (3)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6假如你不小心把陈强同学的一本名著论语的封面撕破了,还书时,你该对陈强说些什么?请把要说 的话写在下面,语言要简明、得体。 7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 (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0、韩非子 8在学完课文 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 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_ (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 出他的不足,并用所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能力能力 一、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11、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学而 )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学而 )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 ( 为政 )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为政 )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为政 )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 雍也 )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雍也 )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2 论语 十二 课时 同步 讲义 答案 2020 部编版七 年级 语文 上册
![提示](https://www.77wenk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66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