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
《2020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1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一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农耕技术的进步 (一)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取代刀耕火种,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 (二)农具的更新: 1、汉代:曲柄锄、大镰、耧车。 2、东汉:二牛抬杠到一牛挽犁。 3、唐代:曲辕犁。 (三)水利设施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 2、灌溉工具:略。 二、土地及赋税制度 (一)土地制度 1、商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归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 (1)土地私有的三种形式:封建国家所有(均田制) 、封建地主所有(主要) 、自耕农所有。 (2)土地私有带来的社会问题:土地兼并;自耕农破
2、产,影响国家税收及社会稳定。 (二)赋税制度 征收赋税是封建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的主要方式,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手 段。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小农经济为主,精耕细作;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 男耕女织的方式; 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 (尤其注意前三个) 二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古代手工业的主要形态 生产目的 产品流向 特点 家庭手工业 满足小家庭的生 活需要 自产自销,少量 产品流入市场 自给自足,汉代 田庄是其特殊形 式 私(民)营手工 业 满足市场流通的 需要 产品面向市场 民间私人组织生 产 官营手
3、工业 满足皇室和政府 的需要 产品不在市场流 通 政府组织生产, 技艺高超,但具 有封闭性,管理 严苛。 二、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一)纺织业 1、汉代:丝织品沿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 “素纱禅衣”是典型代表。 2、元代:黄道婆改进纺织工艺;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3、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二)冶金业 1、汉代: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 2、南北朝:灌钢法。 3、北宋:用煤做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三)陶瓷业 1、东汉:墓葬中出土青瓷器。 2、唐代:南青背白。 3、宋代:五大名窑;海上丝绸之路。 4、清代:粉彩瓷。 请老师们提示学生:成就类容易在选择题中出现,一
4、定将朝代和成就对应。 三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市”的发展 1、秦汉:对商品交易的场所有严格的管理,实行“市坊分离”制度。 2、南北朝:出现民间集市草市。 3、唐代: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繁盛。 4、宋代: “市”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出现纸币 交子。 从原因上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共同促进商业经济的进步;从发展的特点上看, “市” 的功能逐渐增多,分布逐渐向南方倾斜,政府对商业的管理逐渐放松。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 1、重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发展,限制私营手工业、商业及商人的发展。 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
5、、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 3、表现: (1)重农:轻徭薄赋、兴修水利、限制人口流动 (2)抑商:歧视商人、发展官营商业、重税 4、影响: (1)积极性:明清之前,有利于保证农业的发展,稳定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2)消极性:抑制了经济的活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时期,政府禁止中国人私自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贸易的政策。 注: (1)并不是绝对禁止海外贸易; (2)禁止的是民间的对外贸易; (3)允许官方的小范围 的对外贸易,如朝贡贸易、广东十三行。 2、影响:使中国丧失了通过海外贸易推动经济发展机会,使中国落后于同时期的世界潮流
6、, 导致中国在十九世纪时以极端保守和落后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产生时间、地区、行业: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 2、发展:到清代,手工业工场的经营更加成熟,行业也有所拓展。 3、发展状态:缓慢。 4、缓慢原因: (注意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的方法) (1)政策因素:封建政府重农抑商,征收重税等 (2)经济因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3)市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国内市场狭小;闭关锁国的政策是海外市场丧失 (4)资金因素:地主、商人多把钱用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5)观念因素:传统的重农观念的影响。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
7、曲折发展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注意时间注意时间)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二)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缓慢解体,新经济成分出现。 二、新经济成分的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一)外资企业: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 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二)洋务企业: (参阅课本 31 页知识链接) 1、背景:面临内忧外患。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时期:19 世纪 6
8、090 年代。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 3、活动: (1)前期兴办军事工业( “自强” ) (2)后期兴办民用工业( “求富” ) 4、洋务运动创办的工业: (1)军用工业:安庆内械所(第一家官办)江南制造总局(国内规 模最大) (2)民用工业:开平煤矿(第一个使用机械采煤矿) 、轮船招商局 5、影响: (1)顺应了近代化的历史趋势,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2)引进了西方机器和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员; (3)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4)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6、失败根本原因:没有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 三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本
9、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历程: ) 1、兴起产生: (1)时间:19 世纪 60、70 年代前后; (2)地点:广州、天津、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生产; (3)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 (4)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2、初步发展: (1)时间:甲午战争以后至一战前(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2)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 潮的影响。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 命。 3、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短暂春天) : (
10、1)时间:19121918 年(民国初年)(1914-1918 一战期间) (2)原因:A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C 中华民国的成立提高了资产阶级的地位; D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 E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表现:轻工业发展较快,其中发展最好的是面粉业和纺织业,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 (4)影响: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4、萧条:时间:19181927 年;表现:发展受挫;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封建 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
11、会环境。 5、较快发展: (夏天) (1)时间:国民党统治前十年(19271936) (2)原因:全国的基本统一;国民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国民经济建设运 动、币制改革) ;群众反帝运动; (3)影响: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但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 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6、萎缩: (秋天) (1)时间:19371945 年抗战时期; (2)原因: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官僚资本主义压迫; 7、陷入绝境: (冬天) (1)时间:抗战胜利后(19461949 年) ; (2)原因: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压迫;内战的破坏;恶性通货膨
12、胀;沉重的 苛捐杂税等。 表现:工厂纷纷倒闭;影响:毁灭性的打击。 8、新的春天: (1)时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 年) ; (2)原因:社会主义改造; (3)影响:公私合营转化为公有制经济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解析 (一)民族工业的特点: 1、资金少、规模小、分布不平衡; 2、起步艰难,曲折发展; 3、革命性; 4、软弱性;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 体系;近代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二)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
13、、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3)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有利: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3)反帝国运动的推动; (4)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三)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国现 代化。 2、政治: (1)导致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2)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14、3、思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 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 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舛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 义,难以独立发展。 (四)认识: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3、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概念解释:现代化:又叫近代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 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15、、思想自由、平等等(注意史观的运用) 专题三专题三 一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的建设(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措施: 土地改革: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剥削的 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到 1952 年,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 制度被废除,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作用: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
16、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展开 (1)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时间及内容:1953 年,中共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 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实践:一五计划(1953-1957) 、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手工业也采用相同的方式;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内掀起公私合营的高潮。 、成就:建设成就,到 1957 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新建了冶金机床设备、飞机制度
17、、汽 车制造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改造成就,到 1956 年底,国家基本完成 对三大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确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 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三大改造的过程中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等缺点。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1966) 1、良好开端 (1) 论十大关系 :1956 年 4 月,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 要更多的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2)中共八大:1956 年 9 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会议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先进的社会制
18、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指出当时中国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 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并提出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是社会主义探索的良好开端。但八大的方针并为被坚持下来。 2、曲折历程 (1)体现:1958 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左倾错误的泛滥;急于求成的思想和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的指导方针。 (3)后果:造成了 19591961 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图表主要是用数据说明经济困难的程 度) 3、困难中的调整八字方针 (1)内容:1960 年冬,中共中央在农村中纠正“左”倾错误,实施“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八字方针。 (2)结果:从 1962 年起,
19、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 1965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 成。 4、挫折中的成就 1956 年到 1966 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遭遇了严重挫折,但也取得了巨大成 就。 三、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 1、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文革期间,国民经济计划无法实行,全国交通阻塞,工厂多半停 产,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生活水平下降。 2、 “文革”中的调整 (1)周恩来的调整:1971 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 有了起色。 (2)邓小平的调整:1975 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等进
20、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对文革的评价:文革是左倾错误蔓延的结果,给国家民主政治、国民经济建设都造成了 巨大伤害,使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二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打破了长期以来的 个人崇拜,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 础。 2、时间:1978 年 12 月,北京。 3、会议内容: (1)思想路线: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停止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
21、组织路 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历史作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工作重点: 开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制: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 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式开辟。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新”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中 改革的内容: (1)经营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 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和集中管理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22、(2)组织形式: 废除人民公社, “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 (可以联系从三大改造到经济体制改革整个过程中农 村组织形式的变化) 改革的作用: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 进行。 (二)城市中 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以政企分开为主要手段,以发展社会主义商 品经济,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为目标进行改革。 改革结果:经过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三、对外开放 1、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2、步骤: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 3、作用:带动了内地的经济建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
23、代化建设的进行。 三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一、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 挫折。 二、确立过程 1、1992 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内容: a.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b.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 步伐: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c.关于判断改革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 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 生活水平 。d.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24、不是社会主义 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e.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f.关于发展问题:要抓住时期,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 理。 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于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1992 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十四大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 4、1997 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年岳麓版高一 历史 必修 期末 复习 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66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