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第一章至第六章知识点提纲讲义总结
《2021年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第一章至第六章知识点提纲讲义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第一章至第六章知识点提纲讲义总结(5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物质物质 世界。 2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体是 恒星恒星 和 星云星云 。 (2)常见的天体及其特征 特别提醒: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 等) 。 3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 吸引吸引 、相互 绕转绕转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2)层次:常见天体系统分为四级。 (3)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 天体系统 组成 特别说明 地月系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唯 一一的天然卫星
2、宇宙物质 组成(举例) 特点 恒星 炽热气体 质量质量 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 星云星云 气体和尘埃 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行星行星 金星、地球等 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不发光 卫星卫星 月球 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 流星体流星体 尘粒、固体块 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 彗星 冰物质 绕太阳呈周期性运行,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 云雾云雾 状的外表; 背向太阳的一面有一条扫帚状的彗尾 地地月月 银河银河 太阳系太阳系 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 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 均距离约为 1.5 亿千米 银河系 太阳和其他恒
3、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 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 3 万光 年 河外星系 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 数以亿计 总星系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 (4)层次结构示意图 4. 八大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1)结构特征 (2)运动特征:同向性同向性、共面性共面性、近圆性近圆性 5. 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 条件 原因 影响 外部 条件 安全的安全的 宇宙环境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都可能存在 生命 稳定的 太阳光照
4、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 化 自身 条件 适宜的 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适合生物适合生物 呼吸的呼吸的 大气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原始大气的演化 有液态 的水 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 第第二二节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 (1)能量来源:太阳核心物质的 核聚变核聚变 反应。 (2)影响 直接为地表提供_和热能 维持_,为生物繁衍生长、_和水体 运动等提供能量 人类生产、生活的_ 2. 太阳活动 光能光能 地表温度地表温度 大气大气 能量能量 (1)概念:太阳_时常发生变化,有时较
5、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_层、B 色球层和 C_层。 (3)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C 层上为太阳黑子、B 层上为_,其周期平均约为_年。 (4)太阳活动现象:太阳黑子(C 光球层) 、太阳耀斑(B 色球层) 、日珥(B 色球层) 、日冕物质抛射(A 日冕层) ; (5)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日冕物质抛射日冕物质抛射 ; (6)影响 导致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_通信 产生“_”现象,会影响指南针指示方向的准 确性,甚至使信鸽迷路 两极地区产生“_”现象 对天气、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节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历史 1地球的历史:约有 464
6、6 亿亿 年。 2认识途径:研究 地层地层 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 (1)含义:具有 时间顺序时间顺序 的层状岩石。 (2)沉积地层特点 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 后沉积的层在上。 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的生物遗 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分布规律: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 相同相同 或者 相似相似 的化石; 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 低级低级 、越 简单简单 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1)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 宙、代、纪宙、代、纪 等时间 单位,进行系统性
7、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极光极光 短波短波 磁暴磁暴 大气层大气层 日冕日冕 光球光球 耀斑耀斑 1111 (2)地质年代表 地球的演化历程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 5.41 5.41 亿年,包含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约占地球历史的 90%。 (2)演化特点 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 有氧环境有氧环境 。 生物演化:由原核生物演化出 真核真核 生物和 多细胞多细胞 生物。 地质矿产:重要的金属矿产 成矿成矿 时期。 2.古生代 (1)时间:距今 5.41 5.41 亿年 2.52 2.52 亿年,可分为早古生代(包括
8、 寒武纪寒武纪 、 奥陶纪奥陶纪 、 志留纪志留纪 )和晚古 生代(包括 泥盆纪泥盆纪 、 石炭纪石炭纪 、 二叠纪二叠纪 )。 (2)演化特点 海陆演化:地壳 运动剧烈运动剧烈 ,形成 联合古陆联合古陆 。 生物演化: 生物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动物 海洋无脊椎无脊椎动物 脊椎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植物 陆上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蕨类植物繁盛 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 成煤成煤 期。 3.中生代 (1)时间:距今 2.52 亿年6 600 万年,分为 三叠纪三叠纪 、 侏罗纪侏罗纪 和 白垩纪白垩纪 。 (2)演化特点 海陆演化: 板块板块 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9、。 地质矿产:是主要的 成煤成煤 期。 4.新生代 (1)时间:距今 6 6006 600 万年至今,分为 古近纪古近纪 、 新近纪新近纪 和 第四纪第四纪 。 (2)演化特点 海陆演化:形成现代 海陆分布格局海陆分布格局 ; 地壳地壳 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生物演化 被子 植物繁盛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生物界呈现 现代面貌 气候演化: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处于 温暖温暖 期。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 (1) 古生代末期古生代末期 、 中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 均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成为这两个时代结束的标志。 (2)在海陆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主要内力作用不同,
10、前寒武纪多 岩浆活动岩浆活动 ;古生代和新生代 地地 壳运动剧烈壳运动剧烈 ,而在中生代则是 板块运动剧烈板块运动剧烈 。 地球环境的演化历史地球环境的演化历史 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法可知,地球形成约有 46 亿年的历史了。从其形成到现在,地球的环境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地层的研究认识其环境的演变过程: 1 1海陆的演变海陆的演变 (1)地球形成:原始海洋出现,形成最初的海洋、陆地分布状况。 (2)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一块 联合古陆联合古陆 。 (3)中生代:板块运动剧烈, 联合古陆解体联合古陆解体 ,各大陆漂移。 (4)新生代: 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地壳
11、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2 2大气层的演变大气层的演变 (1)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 缺少氧气缺少氧气 。 生物演化 动物:爬行动物盛行,中后期向鸟类发展, 出现小型哺乳动物 植物:裸子植物占主要地位 (2)现代大气:主要成分是 氮气和氧气氮气和氧气 。 (3)演变原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中 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 3.3.生物的演化生物的演化 (自主完成生物演化过程) 第第四四节节 地球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含义:地震的能量以 波动波动 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
12、类型和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特点 纵波(P 波) 较 快快 在 固固 体、液体和 气气 体中均能传播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不同不同; 横波(S 波) 较 慢慢 只能在 固固 体中传播 (3)应用:获得地球内部 物质物质 和 结构状况结构状况 的主要依据。 2地球的内部圈层 (1)一个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2)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地壳 、地幔和 地核地核 。 位置范围 地震波传播特点 特点 地 壳 地面以下、 莫霍界面以 上的 固固 体外壳 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较 稳定稳定 ;到了莫霍面,传 播速度突然 增加增加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地球
13、大范围固体表面的 海拔越高,地壳越 厚厚 ;海拔越低,地壳越 薄薄 。 地 幔 地球内部介于 地壳地壳 和 地核地核 之间的圈层, 在 莫霍界面莫霍界面 以下到 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 以上 能传播 横波横波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 铁铁 、 镁镁 的硅 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 渐 增加增加 ;分为上地幔和 下下地幔,上地 幔上部的 软流软流 层,是 岩浆岩浆 主要发源地 地 核 地球的 核心核心 部分,即 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所包围的 球体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波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 的 铁铁 和 镍镍 。 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 温下呈 液态液态
14、或 熔融熔融 状态 3. 岩石圈: 地壳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 岩石岩石 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4. 地球的外部圈层组成:大气圈、 水水 圈和生物圈,对应要素是大气、 水体水体 和 生物生物 。 5. 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 气体气体 层。 (2)密度变化特点: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 大大 。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 减少减少 。 在 20003000 千米高空,与 星际星际 空间情况很接近,视为大气圈的 上界上界 。 6. 水圈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 陆地陆地 水、大气水和 生物生物 水。 (3)陆地水:陆
15、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分为 地表地表 水和地下水。 7. 生物圈 (1)含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生存环境 的总称。 (2)特点: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水圈 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圈的组成与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圈的组成与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圈的组成及作用 大气成分 作用 干 洁 空 气 N2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2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2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 O3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起保护作用 水汽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16、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固体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将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 层大气。 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 最密切 平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水平运动为主 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 作用 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80500 km 有若干电离层,对无 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根本来源:A 太阳辐射。 直接来源:B 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的直
17、接热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过程 具体经过具体经过 热量来源热量来源 过程一: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经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 温 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过程二: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过程三: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 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 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3)大气的两大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白天一般侧 重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保温作用:C 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18、,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夜晚一般侧重考 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即大气逆辐射)。 影响大气逆辐射的主要因素:云量多少、空气洁净度、空气湿度。一般地,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 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3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地势高 空气稀薄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总结:一般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洁净的地区,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如青藏高 原、西北地区。 4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
19、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故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含量较大时,大气 保温作用较强。如下面两例: 我国北方地区利用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原理为塑料薄膜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 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内。 秋冬季节, 北方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原理为燃烧秸秆制造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 使地理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除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减轻土地盐碱化、风沙对土壤的侵 蚀外,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
20、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综合应用: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阴雨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强昼夜温差小。 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 陆地。 5.热力环流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具体如下图所示: (3)常见热力环流
21、 (1)海陆风 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海陆风的形成: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山谷风的形成: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 风;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
22、,大气稳定,易 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城市热岛环流 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城市热岛的形成: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热岛环流的形成: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向为由郊区吹向市区。 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 置在下沉距离以外。 6等压面图的判读等压面图的判读 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 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图,PAPC,PBPD。 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
23、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 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如图,PCPD,PBPA。 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 7.逆温逆温 (1)概念: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 100 m,气温约降低 0.6 , 即气温垂直递减率为 0.6 /100 m。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 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2)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其过程如下。 (3)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成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人教版 新教材 高中地理 必修 一册 期末 复习 第一章 第六 知识点 提纲 讲义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68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