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各区2020—2021学年度中考一模试题汇编:说明文(含答案)
《上海市各区2020—2021学年度中考一模试题汇编:说明文(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各区2020—2021学年度中考一模试题汇编:说明文(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1 初三一模专题汇编:说明文初三一模专题汇编:说明文 (2121 初三一模奉贤区)初三一模奉贤区) 海水只会越来越咸吗?海水只会越来越咸吗? 茫茫大海,碧波荡漾,海洋是地球水资源的故乡,但海水会让口渴者望而却步,因为它含有大量且种类丰富 的盐,尝起来又苦又涩又咸。 _?科学家做过估算, 海洋中所有盐类的总重量达到 5 亿亿吨。 人类厨房中的必备品氯化钠 (食 盐的主要成分),是海水诸多盐类中最主要的一种。氯化钠在海水中的平均含量有 3.5%左右,如果把全世界海水中 的氯化钠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有 120 多米厚。除了氯化钠,海洋中还含有碳酸镁、氯化钙以及其他各种金属元素 的盐类,它们的平
2、均含量只有氯化钠的三分之一,但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也有 40 米厚。所以,海洋是名副其实 的“大盐库”。 其实,原始地球的海水源自于冰质彗星,水质还是挺“纯”的,它的味道应该像矿泉水一样可口。那么,海 洋中的盐是哪儿来的呢?科学家们就这个问题基本已达成共识。 地球上的水在不断运动和循环,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海水蒸发到空气中,这些水蒸气升上天空,溶解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变成微酸的雨滴落到陆地的每一个角落。“酸雨”将溶解的矿物质和金属离子(包括氯离子和钠离子) 带进江河中,最后汇入大海。就这样,蒸发掉的水分绕了一圈,再次回到自己的海洋老家,但它却带来了很多陆地 上的盐分。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
3、数据,雨水每年会将大约 2.25 亿吨盐注入海洋,而海洋盐分的 90% 是由“雨水循环”贡献的。 “雨水循环”并不是海洋盐分唯一的来源,海底火山和深海热泉也在默默“付出”。在海底地壳的裂口处会 出现火山和热液喷口海水沿裂隙向下渗流,受岩浆热源的加热,形成了喷发的热泉。当新鲜的熔岩从海底的火 山中涌出时,热的岩石与咸海水发生反应,会溶解其中的一些矿物质,热液喷口则会直接将含盐的热液灌注到海水 中。数十亿年的周而复始、日积月累,海洋中的盐分越积越多,海水也就越来越咸了。 既然海水中已经含有那么多盐分,而且盐分还将源源不绝地进入海洋。那么,海水会不会没有限度地“咸” 下去?科学家发现,海洋有各种能降
4、低含盐量的奇妙方法,使海水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首先,化学反应对降低含盐量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随着雨水将盐分注入海洋,海水中可溶性物质的 浓度会越来越高。当盐分的浓度达到饱和后,过饱和的盐分将会析出、结晶或者相互结合成不溶解的化合物,然后 沉入海底,变成岩石。另一方面,海底熔岩会与溶解的盐离子发生反应,将它们从水中移除,海底某些粘土和含氢 矿物就是通过海底盐类发生的热化学反应形成的。 “还盐归地”也是降低海水含盐量的方法。当台风季节降临时,狂风巨浪会把海水卷到陆地上,溶解的盐分 也随海水上岸, 散布在沿海陆地。 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变迁后, 有些海湾地带, 由于地壳的升高与海洋隔断成为内陆。
5、 这部分的海水逐渐被蒸发掉, 留下大量的盐类物质。 另外, 河流中的淡水、 融化的冰川等为海洋提供了稳定的淡水, 也有助于降低海洋的盐度。 如今,随着全球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注入海洋的淡水越来越多。所以,相比较于海水变咸,“海水是否会 变淡?”反而成了科学家们更关注的问题。 13.结合上下文,在第段横线处填上一个疑问句: ?(2 分) 14.阅读第段,完成下面的填空。(6 分) 海洋是名副其实的“大盐库” 海水只会越来越咸吗? (1) (2) 海洋有降低含盐量的奇妙方法 “还盐归地”能降低海水的含盐量 (3) 所以,(4) 15.第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 分) 16.下列对
6、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海洋中碳酸镁、氯化钙的平均含量是氯化钠的三分之一。 B.海水中氯化钠的平均含量有 3.5%左右。 C.“酸雨”可以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海底粘土和含氢矿物都是通过海底盐类发生的热化学反应形成的。 17.第段和第段能否调换顺序?请简要说明理由。(4 分) 13.大海中的盐有多少呢(2 分) 14.(1)海洋中盐的来源(2 分) (2)化学反应能降低海洋的含盐量(1 分) (3)河流中的淡水、融化的冰 川等为海洋提供的淡水有助于降低海洋的盐度(1 分) (4)海水不会无限度地咸下去(或:海水的含盐量处于动 态的平衡之中) (2 分) 1
7、5.列数字(1 分) 准确地说明了“雨水循环”是海洋盐分的主要来源。 (2 分) 6.B(3 分) 7.不能。第段和第段都在说明海洋盐分的来源,第段首句是承上启下句,该句的内容决定了两段内容的 先后顺序;另外,第段说明的是“雨水循环”是海洋盐分的主要来源,两段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4 分) (2121 初三一模嘉定区)初三一模嘉定区) 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 王欣 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便捷的同时,人们常不无担忧地问: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它会不会像黑客帝国 中的矩阵一样,成为人类的统治者? 人工智能(简称 AI)的传说可以追溯至古埃及,真正崭露头角则是在 20
8、世纪。1956 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 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们提出了 AI 这个概念,试图模拟和拓展人类的智能并应用于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1959 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1962 年,第一台搬运机器人诞生;1965 年,第一台具有声光“感觉”的机器人诞生; 1966 年,第一台聊天机器人诞生机器人成了人工智能的代表。其实工厂里的智能机器、家庭中的智能家电、几 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等都是人工智能的杰作。 AI 真的具有智能吗?毫无疑问, 计算机可以进行计算, 它的所有智能都建立在计算这种功能之上。 以 AlphaGo 战胜人类的围棋高手为例,AlphaGo 存贮了很多棋谱的信息,可以计算出每
9、一步棋输赢的概率,知道最有可能获胜 的下一步棋。它没有创造出前人没有过的下法,也没有战胜对手的主观愿望,可是它的每一步棋都是高手的真传, 这样的优势积累起来足以令人类的个体望尘莫及。 人工智能据说也可以写诗,只要给它足够数量的文字资料作为语料库,再通过编程让它从语料库里选择一些 文字按照一定的原则排列组合,就变成了一首诗。乍一看,这些诗像模像样、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细细推敲就觉 得不伦不类 ,无法承载人类的情感与理性。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工智能的诗作流传,可见在创造性的领域,人工智 能想追上人类还遥遥无期。 为了让人工智能变得更聪明,计算机科学家不断向脑科学取经。如果把大脑的信息处理比喻成一个黑
10、箱,有 信号的输入,有信号的输出,输入和输出之间是神经网络的信号传递。计算机矩阵破解了这个黑箱的输入信号和输 出信号,用矩阵中的点来模拟神经元的发放频率,用矩阵中的线(公式)来模拟神经元的整合规律。计算机矩阵看 似庞大复杂,其实远比人类大脑简单和单调。计算机矩阵通过一次一次地拟合,确实可以把一些简单的输入输出 之间的联系模仿得比较逼真,主要集中在感觉输入运动输出这样的反射性活动方面。对于那些来无影去无踪的思 维、推理、联想等脑的高级功能,计算机可以说是无从模仿。 人们最担心的一点就是: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自我意识,有朝一日反抗人类?对于这个想法,相信绝大多数 脑科学家会报以一声苦笑。什么是自我意
11、识?脑科学目前对这个问题一筹莫展,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能够把自我 意识相关的神经回路、神经递质弄清楚就不错了,至于这些物质是怎么变成精神的?在哪一个层面,那些电流、那 些化学物质就形成了可以驰骋古今、纵横四海的意识?这是比黑洞还要深奥的秘密。 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是:就让人工智能在运动控制、计算、 识别的方面发挥所长吧!至于情感、 意志、 决策、 想象、创造这些方面则交给人类来做。人类不应该害怕被机器超越,人类要不断超越自己不要让人性的弱点被 AI 放大,无休止地破坏和改变自然,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 (选自科普时报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神经生物学方向博士) 13.第段加点
12、词 “不伦不类” 在文中的含义是 (2 分) 14.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2 分) 15.根据文章第段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6 分) 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过程。 人工智能会 (1) 超越人类吗 人工智能无法 在创造性的领域,无法承载人类的情感与理性。 超越人类 (2) (3) 16.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段运用设问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引出了说明对象。 B.第段写人工智能创作的诗作不可能流传,细细推敲显得不伦不类。 C.第段中“黑箱”是指大脑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神经网络信号。 D.全文流露出作者对人类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深切忧虑,提醒我们保
13、持警惕。 17.以下这段文字放在文章哪两段之间最恰当?(填写选项)请阐述理由。(5 分) A.第段与第段 B.第段与第段 C.第段与第段 D.第段与第段 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类,机器人可以微笑,也可以说出“我爱你”这样的话语,可是它毕竟是硅晶和金属制作 的,不是生命有机体。只是当机器人的外形看起来和人类极为相似的时候,当它的语言通过图灵测试令人类真假难 辨的时候,人们该如何对待它们,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13.(2 分)人工智能通过编程将文字按一定原则组合起来的诗经不起推敲,显得不规范(无法承载人类的情感与理 性) 。 14.(2 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工智能的所有智能建立在计算的功能之上这一
14、特点。 15.(6 分) (1)人工智能的所有智能建立在计算的功能之上,令人类个体望尘莫及。 (2 分) (2)在人脑的高级功能领域,计算机可以说是无从模仿。 (2 分) (3)人工智能(几乎)不会拥有自我意识。 (2 分) 16.(3 分)A 17 (5 分)D(1 分) 这段文字写人工智能不是生命机体,但人们需要面对它的语言通过图灵测试令人类真假难辨 这一棘手问题。 (或人工智能模拟人类极为相似时给人类带来的困扰) 。这个问题紧承第段人工智能几乎不会拥有 自我意识,作者由此而提出的。第段紧承这段文字,并对这一棘手问题给出了明智的答案。 (4 分) (2121 初三一模杨浦区)初三一模杨浦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各区 2020 2021 学年度 中考 试题 汇编 说明文 答案
![提示](https://www.77wenku.com/images/bang_tan.gif)
文档标签
- 2020-2021学年度期末
- 上海市各区2021年度中考一模试题汇编文言文
- 2020-2021学年度期末广西医科大学
- 说明文专练
- 长春市绿园区2020_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地理
- 20202021学年度模拟化学考试卷(含答案
- 说明文答题模板
- 20202021学年度 第五次大联考 生物 守墓
- 20202021学年度 七年级第五次大联考 生物 守墓
- 20202021学年度模拟英语考试(含答案
- 学年度期末考试
- 盐湖区2020-2021学年度七年级第七次大联考生物试卷答案
- 太和县2020_2021学年度(下)期未质量检测卷
- 20202021学年度中考数学考试卷(含答案
- 20202021学年度模拟高一英语考试(含答案
- 20202021学年度石家庄模拟高一英语考试(含答案
- 2019上海各区初三一模综合运用
- 上海各区2018初三二模综合运用
- 2020-2021学年度河南八年级第七次大联考河南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68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