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统编版必修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0课复习提纲
《2021年人教统编版必修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0课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人教统编版必修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0课复习提纲(3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第 1 课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旧石器时代 1、概念:旧石器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特征: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3、文化遗存:以元谋人、北京人元谋人、北京人为代表。 4、生活状况:从事渔猎、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 1、概念:新石器时代是指主要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时间:距今约 1 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3、主要文化遗存 (三)原始社会时期的三个阶段 阶段 时代 发展特点 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 群居生活 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
2、器时代晚期 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贫富分化、不平等出现、形成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 产生、阶级分化、即将进入阶级社会 特别提醒 1:区分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不同。 特别提醒 2:中国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特别提醒 3:中国早期人类起源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 时间 文化遗存 分布地域 概况 总体特征 距 今 约 7000 至 5000 年 前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 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1)生产工具:以打磨 结
3、合的方法制作石器。 (2)生产、生活状况: 大量使用陶器, 开始从事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生 活逐渐稳定。 (3) 分布广 泛、 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 展基础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 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距 今 约 5000 年 龙山文化 黄河下游 黑陶(蛋壳陶)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精美玉器、 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部落时代 1、三皇: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 (1)华夏始祖: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2)禅让制: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
4、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3) “万邦”时代 A 时间:大约出现于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 B 特点:邦国林立、都城规模大、阶级分化明显。 C 地位: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3、国家建立夏朝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政治:A 制度: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中央机构:最高统治者:夏王。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 C 地方管理:对夏部落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其他地区实行间接统治。 (3)文化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4)灭
5、亡:约公元前 1600 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大败夏兵,夏朝灭亡。 三、商和西周三、商和西周 1 1、商朝、商朝 (公元前 1600 年前 1046 年) (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2)文化遗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3)文化: A 甲骨文:商人刻写的占卜纪录。 地位:一种成熟的文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B 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4)政治: A 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尹”和各类事务官。 B 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度” 。 “内服” :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5)势力范围:东到大海,
6、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6)灭亡: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率众伐纣,双方在牧野激战,最后商朝灭亡。 2 2、西周、西周 (公元前 1046 年前 771 年) (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与宗法制 分封制: a.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b.分封内容:土地、物资、人口、武装; c.分封对象:同姓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 。 d.诸侯权力:建立武装、设置官员、征收赋税、再分封。 e.诸侯义务:镇守疆土、缴纳贡赋、朝觐述职、随从作战。 f.评价: 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疆,稳定秩序。 消
7、极:诸侯国相对独立,造成春秋期分裂割据局面。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相辅相成, 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相辅相成, 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3 3)灭亡)灭亡 :A、原因:周厉王暴政;国人暴动的打击。 B、共和行政:公元前 841 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由大臣召 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C、灭亡:公元前 77
8、1 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3、商周时期的经济 (1)经济性质:奴隶制社会经济。 (2)农业:A 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B 生产农具: 材质以木、石、骨、蚌为主,青铜农具极少。 C 生产方式: 奴隶集体劳动。 宗法制:宗法制: a.a.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 权力、财产继承上的矛盾。权力、财产继承上的矛盾。 b.b.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立严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立严 格的大宗、小宗关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格的大宗、小宗关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
9、对的。 (3)手工业: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 和秩序。 四、早期国家特征:四、早期国家特征: 国家政治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局面;国家政治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局面;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第第 2 课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 1、东周: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 春秋 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476 年 战国 公元前 475 年公元前 221 年 2、春秋争霸 背景 东周时
10、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 诸侯实力日益强大,独立性增强,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 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原因 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春秋五霸 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 实质 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权力下移 3、战国纷争 三家分晋 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 田氏代齐 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姜姓国君 战国七雄 各国国君纷纷称王,经过长期纷争,最终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 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4、华夏认同 时间 春秋至战国时期 表现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 切联
11、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影响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表现 农业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春秋时期,小农经济产生 手工业 冶铁技术出现 工商业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很多工商业主财富雄厚 2、变法运动: (1)目的:富国强兵。 (2)结果: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3)代表:秦国的商鞅变法 时间 公
12、元前 356、公元前 350 年 主 要 内容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 ,授田于百姓;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政治 在民间实行什五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 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社会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影响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 彻底的一次变法。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和老子(春秋时期) (1 1)孔子:)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 成的论语当中。 思想主张 仁(核心) :关爱他人;主张统治者要顺
13、应民心,爱惜民力。 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礼: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应有一定的改良 教育成就 主张有教无类,倡导私学,打破贵族阶层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文化贡献 相传整理了诗 书 礼 易 春秋等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 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2)老子: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 思想核心 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哲学思想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认为物极必反, 柔能克刚 政治主张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四、百家争鸣 1、背景: (1
14、)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2)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 (3)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2、表现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学 孟子、荀子 孟子主张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阴阳家 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 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3)影响 实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
15、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 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 政治:各国变法、社会变革。 经济:经济发展,土地私有。 军事:诸侯混战、争霸兼并。 思想:百家争鸣,著书立说。 第第 3 课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 1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4
16、)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5)商鞅变法后,秦遵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3结果: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 4巩固统治的措施 (1)军事:南方: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代西南夷的控制。 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 (2)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 皇帝制度皇帝制度 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自称“始皇帝”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自称“始皇帝” 中央:三公九中央:三公九 卿制卿制 三公:三公: 丞相: “百官之
17、首”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丞相: “百官之首”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虚设其位)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虚设其位) 。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各种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各种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地方:郡县制地方:郡县制 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和考核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和考核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管理民众和治安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管理民众和治安 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
18、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形成了中央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形成了中央 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 (3)其他措施:统一车轨、文字(小篆) 、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和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 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4)思想:焚书坑儒。 (危害: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5秦统一的意义 : (1)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3)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二、秦朝的暴政 1.秦始皇的暴政 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19、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 开拓边疆和筑长城,修驰道、直道等工程,征发繁重。 秦法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为了钳制思想,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 2.秦二世的暴政:残忍昏庸,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 3.影响: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化,推动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原因: (1)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 (2)直接原因:戍卒遇雨受阻,不能如期赶到戍地将被处死。 2.陈胜、吴广起义 (1)内容 时间 地点 领导者 政权 地位 公元前 209 年 大泽乡 陈胜、吴广 张楚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2)结果:公元前 207 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
20、朝灭亡。 3.楚汉之争 (1)时间:公元前 206公元前 202 年 (2)刘邦胜利的原因: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劫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3)性质: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第第 4 课课 西汉与东汉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西汉初年的统治 (1)黄老之学在汉初占据统治地位。 (2)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汉承秦制,地方政治制
21、度推行郡国并行制。 3.文景之治 (1)原因:西汉初立,社会残破,经济凋敝。 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尊奉黄老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意义: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 二、西汉的强盛二、西汉的强盛 (一)措施 1.1.政治政治 (1)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 。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3)选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4)监察制度:将全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
22、弟和豪强势力进行 巡视监察。 (5)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2.经济经济 (1)货币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专卖制度: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物价政策: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4)工商业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向工商业征收财产税。 特别提醒:均输法:是指汉武帝时推行的统一征购、买卖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这有利于增 加政府收入,抑制大商人垄断市场。平准法:是指汉武帝时推行的由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政府 运用手中的掌握的大量物资和经济力量,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此来打击富
23、商大贾的囤积居奇 行为,稳定物价。 3. 思想思想: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4. 开拓疆域 (1)反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2)设河西四郡: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3)张骞出使西域: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4)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意义:开拓了疆域,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 加强。 三、东汉的兴衰 1.王莽建新(公元 923 年)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 会动荡不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人教 统编 必修 高中历史 中外 历史 纲要 20 复习 提纲
文档标签
- 高中历史
- 中外历史刚要下
- 中外历史提纲
- 中外历史纲要下说课
- 高中历史提纲中外历史纲要
- 中外历史纲要下复习提纲
-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复习提纲
- 2021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 2021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提纲
-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 2021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复习提纲
- 2021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六单元复习提纲
-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 2020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
- 2021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68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