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湘教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活动题答案
《2021年湘教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活动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湘教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活动题答案(3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湘教新教材必修二活动题答案湘教新教材必修二活动题答案 教材 P2探究 1爪哇岛陆地面积只有 12.69 万平方千米,仅占印度尼西亚陆地总面积的 6.66%,但印尼 2 亿多人口 却有一半以上(1.4 亿多人)分布在该岛。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纬度低,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 多雨;岛上火山活动多,广泛分布着肥沃的火山灰;岛上河流较多,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食物来源充足。从人文因素看,该岛位于印尼的主要岛屿之间,位置优越,港口多, 交通便利;岛上城市众多,经济发达,产业活动活跃。所以该岛人口密度特别大。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两个大的方
2、面,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 水文、土壤、植被等;人文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工业、农业、交通、商贸)、社会、历史、文化、科技和政 治等。 教材 P4活动 1(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南半球相同纬度范围内,陆地面积较小(或海洋面积广大), 人口分布较少。 (2)非洲。非洲海岸线平直,少优良港湾,距离海岸线 200 千米范围内面积占非洲总面积小,且非洲大 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内陆高原地区较为凉爽,适宜居住。 (3)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在热带地区,人口多分布在气候相对凉爽的 高原地带。 2(1)略。 (2)4 个: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3
3、)启示:人类大陆的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比重很小,但却集中了世界绝大部分的人口,世界上的 人口分布是不平衡的。 可以用简化的图来表示复杂的地理现象,去除干扰因素,只留下最重要的内容,直观形象。 教材 P67活动 1. 人口稀少区域 地形 水文 土壤 植被 气候 亚马孙平原 青藏高原 撒哈拉沙漠 格陵兰岛 2.(1)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 气温低, 热量条件差, 而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热量条件好, 加上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利于农业生产。云南热带及其边缘地区的低地,气候湿热,排水不畅,草木繁茂, 疟疾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人口分布较少;海拔适中的山地和高原,气温和降水适中,排水通畅,疟 蚊
4、危害明显减轻,人口分布较为稠密。 (2)例子:巴西人口集中分布在巴西高原而亚马孙平原人口较少;墨西哥人口大部分位于墨西哥高原南 部地区。 教材 P8活动 1(1)人口较为稠密的区域:新疆绿洲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南部河谷地 区。 地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匀,呈点状或带状分布。 人口较为稠密的原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在水源充足的绿洲 或河流沿岸地区,人口稠密。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 (2)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该线直观反映出我国人口分布的格局,线的东南侧人口稠密,线的西 北侧人口稀疏。此线成为地理研究和国家决
5、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该人口线与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线东南侧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充沛,地形以平原丘陵 为主,线西北侧位于非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降水较少,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显著。 (3)方案一:不会,该线西北自然地理环境恶劣,气候干旱,自然承载力有限,人口难以大量增长。方 案二:会,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交通条件的改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这条人口分 界线会小范围波动。 2历史因素:美国五大湖沿岸地区是美国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大量在此聚集。 政治因素:巴西迁都巴西利亚改变该国人口的格局;安史之乱之后我国南方人口首次超过了北方。 文化因素:旧金
6、山的唐人街是华人的聚集区;我国西安的回民聚集地。 3早期尼雅地区水源充足,湖沼遍布,草木茂盛,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地处古代“丝绸之路”上, 交通便利,商贸往来频繁。随着人口增多,用水剧增,尼雅河断流,生态环境随之恶化,人口被迫外迁, 尼雅地区逐渐变成废墟,绿洲良田变成荒漠。 教材 P10探究 1经纬的爷爷、奶奶属于人口迁移,因为他们离开了原居住地,且居住地发生了永久性变化。经纬的 爸爸从贵阳到北京读书、从北京到深圳工作、从深圳到欧洲读博士、又回到深圳均属于人口迁移,因为跨 越了一定的行政区,并且较长时间离开原居住地。经纬陪爷爷、奶奶到桂林旅游不属于人口迁移,因为虽 然离开了原居住地,但由于
7、停留时间过短,只能属于人口流动。 2略。 教材 P11活动 1否(时间太短);是;是;是。 2国内迁移;国内迁移;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教材 P12活动 1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经济 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核辐射污染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居民被迫迁移。自然环境因素六盘山 区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发展条件差,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俄、 乌两国冲突引发乌克兰东部战乱,受战争和民族文化影响,俄罗斯族居民选择迁入俄罗斯,避免战乱和民 族歧视的影响。经济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灾荒、战乱等原因,大量汉族人不堪困苦,迁移到谋生条 件更好的地
8、方。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严重的旱灾导致大面积土壤风化形成严重的沙尘暴,大量 牲畜、动物死亡,农作物大面积绝收。恶劣生存环境迫使居民外迁,这是根本原因。而选择到东部,或向 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是因为那里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是受经济因素影响。 2(1)德国北部农业地区的人口迁出率更高,德国北部农业发展条件较差,只有长子才有权继承被继 承人的土地和财产,人们更难获得经济收入维持生活,因此人口迁出率比南部更高。 (2)上述材料中人口迁移的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如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走西口” “闯 关东”等。 教材 P1516活动 1(1)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更小,流动距离更长,驱动因
9、素更为复杂,流动方向也更为集 中。流动人口由生存型逐渐向发展型转变,人口流动方式由劳动力个体流动向举家迁移转变,流动形态由 “钟摆式”流动向在城市稳定生活、稳定工作转变。 (2)由于流动人口就业状况有所改善,经济收入逐年增长,一部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归属感、幸福感 日益增强。 2对迁入地的积极影响:可以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边远地区资源的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 文化交流、推动城市的发展。对迁入地的消极影响: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 力。 对迁出地的积极影响:促进迁出地和外界的交流、减缓当地的人口压力、增加当地居民的家庭经济收 入。 对迁出地的消极影响: 迁出人口一般为
10、青壮年劳动力,人才和资金外流对迁出地来说是一种经济损失, 也会造成基础教育投入多而回报少的局面,影响迁出地的可持续发展。 3略。 教材 P17探究 1池塘生态系统中,空间、食物和其他生存条件的量是有限的,这会影响到鱼的数量。受限制因素影 响,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2 在人类社会中, 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会受到自然资源环境、 科技发展水平、 地区开放程度、 人均资源消费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超过该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会导致本地区的资 源短缺并因过度开发利用资源而导致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被破坏,还会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11、。 教材 P1819活动 11830 年以来世界人口每增加 10 亿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世界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其主要原 因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人 的寿命不断延长,进一步导致自然增长率升高。 2. 人口普查次数 第一次(1953 年) 第二次 (1964 年) 第三次 (1982 年) 第四次 (1990 年) 第五次 (2000 年) 第六次 (2010 年) 人口总量/亿人 5.944 6.946 10.082 11.337 12.426 13.397 人口出生率/% 3.7 3.934 2.228 2.106 1
12、.403 1.19 人口死亡率/% 1.4 1.156 0.66 0.667 0.645 0.71 人口自然增长率/% 2.3 2.778 1.568 1.439 0.758 0.479 教材 P20活动 1(1)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 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2)随着科技发展,人类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提高,可以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领域和范围,一些过 去没有列入资源范畴的物质,现在以及将来可以被广泛利用,增加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虽然资源的总 量是巨大的, 但终究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通过科技进步只
13、能增加资源的可采量。 (3)观点一:会。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人地关系失调,引发严 重的环境问题,进而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得人类社会面临崩溃。 观点二:不会。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用途等不断丰富、改善。可通过建立 良性循环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 2. 教材 P21活动 1相比于人类本身占据的空间,人类的生存空间要大得多,人类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资源。 2多数人同意中间派学者的观点,因为乐观派和悲观派过 于极端化。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结合人类发展史来看,每一个时期 应该有各自的人口容量,
14、这意味着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人类从未达到过最 高的人口容量。也可以乐观地相信,地球的人口增长不会达到自然环境的最高人口容量,因为科技水平在 不断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外,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认 识不断加深,已能主动调节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但是必须强调的是,乐观的态度并不表示忽视人口容 量估计的意义。在特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 对人类的发展也是有害的。 教材 P23活动 1(1)严格遵循计划生育意识,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自然增长率几乎为零。 (2)根据当地土地资源、森林资源
15、等自然资源的实际状况。 2(1)中温带、南温带、亚热带可承载人口量多;北温带、热带、干旱及半干旱区、青藏区可承载人 口量少。原因:中温带、南温带、亚热带水热条件较优越,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大,年生物量大,可承 载人口多。北温带、青藏高原区热量条件较差,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小,可承载人口少,热带地区水热 条件优越,但面积较小,可承载人口量较小,干旱及半干旱区水源条件较差,可承载人口量较小。自然环 境对人口发展及其地理分布有制约作用。 (2)不一定。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因素发生 变化的条件下,可承载人口也将会发生变化。 教材 P26探究 1城市
16、的房屋高大,农村的低矮;城市的道路宽敞而平整,农村的道路狭窄而不平;城市的灯光亮度 大,农村的亮度小;城市的公共设施数量和类型多,农村的公共设施数量与类型少镇介于二者之间。 2略。 3乡村演变成城市的基本动力有: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市场 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乡村演变为城市,在景观和布局上会发生以下变化:以农业用地为主变为以非农 业用地为主。建筑密度增大,高度增大、层数增多。建筑除向高空扩展外,还向地下空间扩展,地下还建 设有如地铁、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等建筑,还设有市政管道如上水道、下水道、消防管道、煤气管道、 电线、电缆等。道路增多,纵横交错,类型各异,
17、网线密集等。 教材 P2728活动 1一般而言,乡村与城镇所占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耕地和居住用地,因为乡村的人口数量 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镇的人口已达到一定规模,居住用地承担其最基本的职能,是城镇中分布 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2商业用地一般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 3城镇内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形成和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行政因素有关。 教材 P3031活动 1(1)影响城区地租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2)就城区来看, 不同类型用地的地租变化的相同点是: 都随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 地租水平逐渐下降; 不同点是:商
18、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地租水平下降速度是不同的,商业区下降最快,工业区下降最慢。 (3)如果城市的土地用途由各类用地使用者的付租能力来决定, 那么图中 OA 为商业区、 AB 为住宅区、 BC 为工业区,因为在 OA 段,商业区的付租能力最高,AB 段住宅区的付租能力最高,BC 段工业区的付租 能力最高。 2(1)成都属于团块状的城市空间结构,这跟当地的地形有关。成都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功 能区的分布不受地形的阻隔,使之可以成片分布。 (2)沈阳以组团式的松散布局结构建设,沿三环高速公路向沈山、沈大、沈哈、沈抚、沈丹、沈盘等交 通干线放射方向发展。 (3)北京是一座具有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古
19、城。如果过分改动故宫周边的环境,会影响它的历史价值, 为了保留故宫的文化气息,所以周围都不允许建高层建筑。 教材 P35活动 1中低纬度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滨海平原、滨河平原、河口三角洲的地形平坦、土 壤肥沃,且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所以城市相对密集。 2主要原因:地处温带,气候宜人;地形平坦;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等交通方式多元,交 通便利。 3深圳崛起的主要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改革开放政策支持。香港和深圳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 补。同时,利用港珠澳大桥实现更为便利的交流和沟通。 教材 P36探究 1澳大利亚的库伯佩迪地处澳大利亚的南部内陆,维多利亚大沙漠东南
20、部边缘,纬度较低,夏季受亚 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到来自内陆地区东北信风的影响,全年高温少雨。 2库伯佩迪的民居依山崖开挖修建,全部建在地下;与外部联系的门窗开口较小,内部宽敞;功能设 施齐全,建筑功能多样。 教材 P40活动 湘西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该地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吊脚楼底层架空,对防 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陕北窑洞:用石头或者砖头砌,窑洞上面覆盖厚厚的夯实的黄土,依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 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印度尼西亚巴塔克式房屋:气候湿热,雨量大,气温高。当地的民居适应气候的特点,把底层架空以 利通风散热,以重木及棕榈建造,用木构架楔榫
21、连接,坡顶的山墙两端可以通风,山墙上作彩色编织的调 席盖和竹篾。 英国乡土民居:英国降水较多,乡土民居以乡村式的茅草农舍为代表,屋顶坡度较大。 肯尼亚茅草屋:草原面积广大,草屋的建筑充分考虑了就地取材的原则。 伊朗风塔:气候酷热,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 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 这些民居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艺而建造,体现了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 教材 P4344活动 1(1)布局特点:整个村落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向外辐射,形成内八卦,村外八座小山环抱整个 村落,构成外八卦,各家各户,面面相对,背背相依,巷道纵横
22、,犹如迷宫。当地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形 复杂,诸葛村在选址、建村过程中对于风水学说的重视,反映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通过风水学说培养人 们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并增进宗族团结的特点。 (2)旅游资源具有景观独特性(没有类似景观, 具有不可替代性, 不可复制); 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文化底蕴深厚;诸葛亮历史地位高,知名度高,文化品牌效益高。 (3)保护古村古镇的原生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古村古镇原貌;保持古村古镇的特色,挖 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开发旅游特色资源;加强古村古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2将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在表达地域文化时,注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用现代的美
23、学观念和技术 手法表现地域文化内涵。 教材 P45探究 1基本上一致。 2这是因为世界城市和人口分布不均匀,一般而言,城市的夜间灯光明亮,农村的夜间灯光暗淡或者 无灯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灯光明亮,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地区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教材 P4647活动 1 不同点: 珠江三角洲, 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毗邻港澳, 与港澳经济互动, 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 长江三角洲,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相同点: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 动。 2略。 教材 P51活动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不同,其城市
24、化进程也不同。 2原因: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3.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快,呈加速趋势 城镇化动力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人口流动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城镇建设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保护 城镇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 关系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一个首要问题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 系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镇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教材 P5354活动 1(1)优点:疏散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湘教 新教材 高中地理 必修 教材 活动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68834.html